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facebook現象

2015.11.11
14549 14549

備戰文憑試

facebook與單元四「全球化」息息相關外,它具有全球化的特徵,如將不同地域的文化連成一綫,與麥當勞、蘋果等同樣是見證全球化進程的最佳演繹。「全球化」是六大單元中最為廣泛和錯綜複雜的單元,往往都會以跨單元形式出題,以2012年文憑試為例,卷二題2以「全球化」結合「現代中國」出題。而facebook除了「全球化」外,更涵蓋「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及「現代中國」三大單元,絕對是熱門的「跨單元」出題之選。

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全球化+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Tips:過往題型參考
過去四屆公開文憑試及練習卷均未直接問及facebook,甚至關於社交網絡等的題目都未有出現。但相類似的題型,則可以參考2012年卷二題2的模式。該題目要求考生論述「麥當勞」這個美國快餐文化怎樣影響中國文化。其實題目中的全球化象徵也可以換成facebook,怎樣影響各地的青少年及各地文化。

致勝錦囊:引用數字 先聲奪人
同學答題時如能引用具體的數字及數據作支持,答案就能更具體充實。就facebook這個熱門議題,普遍同學只能從用家的角度出發,觀點難免流於空泛狹窄。以下是一些相關的數字及數據,讓同學可以在答題時先聲奪人,使評卷員留下深刻印象。




議題背景及討論重點

facebook在全球盛行的原因?


‧廣泛性︰facebook打破地域界限,令處於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社交生活能更廣泛地接觸和交流,建立成縱橫交錯的跨世界聯繫網絡。

‧即時性:facebook的出現除了打破地域界限外,更打破時間的限制。在這個資訊爆炸的社會,各地用家在網絡平台上分享資訊,在世界另一邊的用家即時可以接收得到。

‧互動性:
facebook擁有多個功能,讓用家自行上載相片、短片、分享文章、建立群組、留言及「讚好」等等,讓用家可以自由建立關係及互相交流。

‧多元性:
facebook的用家遍及世界各地,全球每天流動的資訊以數十億計算。而不少品牌也逐漸在facebook開設專頁,用家可以在這個網絡平台上搜集世界各地包羅萬有的資訊。

facebook在青少年的個人成長中扮演甚麼角色?又帶來甚麼影響?

正面影響

‧擴大社交網絡:
青少年可通過facebook的平台與他人進行即時溝通,更可找到與自己興趣相投的同伴。通過討論來互相了解和增進彼此的友誼,從而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擴闊社交圈子。

‧確立身分認同:
在青少年的成長階段中,自我認同起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青少年往往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來建立自我價值。facebook作為社交平台,讓青少年從中獲得朋輩的認同,提升自我認同及形象。

‧促進社會參與:在互聯網未普及的年代,青少年要公開發表意見的門檻十分高,而且影響力有限。但隨着facebook普及,青少年能通過互聯網來互通消息和發起行動,參與社會運動。

負面影響

‧有損自我形象:facebook是一個結合現實與虛擬的世界,人往往將美好一面與人分享,容易造成炫耀心態;不少用家更將個人認同及自我價值建基於「like」的數目多寡,容易變得自卑、消極,有損自我形象的建立。

‧人際關係疏離:facebook看似讓人廣交朋友,但朋友之間的交流及溝通往往只停留於虛擬世界,通過留言、按like鍵等表面的往來,淡化了朋友的意義,人際關係變得疏離,正如雨傘運動時「黃絲」和「藍絲」的unfriend潮。

‧網絡欺凌及公審:網絡欺凌指網民利用網路反覆地傷害他人,例如某些用家會通過「洗板」、「起底」、「改圖」等欺凌別人;亦有不少人將個人爭議放到facebook作網絡公審,令當時人備受壓力。

‧上網成癮:沉迷facebook會讓人成癮,「錯失恐懼症」、「臉書自戀症」及「社交網絡嫉妒症」等科技心理病。

facebook怎樣促進全球化的發展及進程?

‧ 政治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是指各國的政治事務不再受地域限制,各國都能從中參與。facebook的出現,成為一個重要媒介,讓不同群眾對政府施政發表意見,例如數年前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推翻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等事件,都是因為facebook的推波助瀾所致。

‧ 經濟全球化:facebook擁有龐大的消費群,不少跨國企業及國際品牌視之為新興銷售平台,發展網絡消費,例如雀巢、迪士尼、可口可樂等跨國企業都在facebook開設專頁,將品牌宣傳到世界每個角落。

‧資訊科技全球化:資訊科技全球化是指人類科學技術活動在世界各地流動。facebook將會與「印度信實通訊公司」合作,推出免費網絡服務,實現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將互聯網帶到全球各地的夢想。

‧ 文化全球化:facebook能夠做到跨越疆界的全球文化輸送及交流,用家通過facebook知悉世界各地的大小事,也可發放自身的文化資訊,互相交流,走出狹隘的視野。

facebook的興起,為各國帶來甚麼機遇及挑戰?

機遇

‧促進全球化:正如上文提到,facebook有助促進全球化的進程。各地人民通過這工具,無論在政治、經歷、科技及文化上都加速全球一體化的步伐,免得在全球化的大趨勢下被邊緣化。

‧推動社會運動:例如2012年的反國教事件、2013年的貨櫃碼頭工潮、六四燭光晚會等,都是通過facebook營造了全民參與的效應,網民在網絡上關注、評論、監察,甚至以行動參與社會事務;同樣地,政府也使用社交平台作為與市民溝通的途徑。

挑戰

‧影響社會穩定:基於facebook具有巨大的動員能力,加上以近年抗爭運動為鑑,部分國家對於facebook的態度相當謹慎。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facebook對中國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都是挑戰,因此審查將會更嚴格。

‧網絡安全方面:每月活躍用戶超過14億的社交網站facebook,在保障用戶私隱、版權、內容審查等問題上,都經常被用戶批評,甚至訴諸法庭。

相關概念: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
錯失恐懼症(又稱FOMO) 是一種心理障礙,患病者因害怕錯過任何社交網絡上的消息,而感到焦慮不安,平均每半小時便不自控的檢查有否更新。過度依賴社交網絡是主要原因,用家往往從社交網絡的回應和評語來確立自我價值,故此對接收消息過分敏感,甚至影響個人的生活及情緒。

相關新聞事件簿

facebook x 人際關係

‧全球最受歡迎社交網站facebook周五起試驗一項名為Reactions的新功能,讓用戶按「讚好」時,選擇不同的動態表情圖像,諸如喜怒哀樂等六種反應選項,對網友的貼文作出回應,但仍不會設「dislike」按鈕。若試驗成功,這項新功能將擴大給全球各地的用戶使用。(2015年10月10日《星島日報》A22)

‧facebook其中一個表情符號近日「被消失」,已消失表情符號是「覺得胖」。美國一名女學生指,該個表情符號原意可能出自幽默,但對正對抗飲食失調症的患者,或對自己身體充滿負面思想的人,卻會造成傷害。她遂與一個壓力團體發起聯署,結果獲得逾一萬六千人聯署響應,facebook最後亦接納意見。(2015年3月12日《頭條日報》P36)

facebook x 今日香港

‧特首梁振英日前開了facebook戶口,成為城中熱話。他昨日又連環發帖,內容當然以園藝心得為主,如他種植的水蜜桃、葡萄和火龍果。有記者問他為何不開放評論功能,振英哥笑指自己「仲學緊」用fb。(2015年10月28日《星島日報》A15)

‧警隊推出facebook專頁幾日,已經「吸Like」三萬八千多個,但留言卻「很誠實」,大部分都相當挑機,更不乏要求徹查「七警」案,專頁開始刪除部分留言,結果令部分網民不滿。(2015年10月8日《星島日報》A18)

facebook x 現代中國


‧正在中國訪問的美國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昨天在網站展示多張他在西安古城牆跑步的照片。由於中國官方禁制,內地網民至今仍無法登陸facebook,除非使用「翻牆」軟件,「朱仔」這次在城牆上奔馳,是否要透露甚麼訊息,惹起網民猜測。(2015年10月27日《星島日報》A25)

facebook x 全球化


‧社交網站facebook宣布在南非約翰內斯堡開設首個非洲辦事處,協助更多非洲民眾及商界聯繫。(2015年7月1日《頭條日報》P5)

‧facebook昨午突然「死機」一小時,全球十三億網民即時若有所失,有人為失去社交渠道而叫苦連天,亦有人無法like親友相片或留言而周身不自在,不過也有網民笑稱「難得清靜」。其後fb澄清,是網頁工程師改動出錯,令全球低頭族「無癮」一句鐘。(2015年1月28日《頭條日報》P5)

相關《通識大全》專題
‧ 溝通平台 走向互動
http://bit.ly/1H71ssY
‧Dislike觸動全球神經
http://bit.ly/1WvRicy
‧給你一個LIKE
http://bit.ly/1RSmUCz
‧全球愛自拍
http://bit.ly/1l7sKFT
‧中了facebook毒
http://bit.ly/1KXj1H0
‧網絡分享 想你讚好
http://bit.ly/1Q5dOF6

名師出題

Henry Law(威Sir)
英皇教育通識科補習名師(經驗專欄作家,以教授答題技巧聞名)
facebook Page:Henry Law LS @ KGE

資料A
新世代母親與子女相處及溝通調查



資料B
節錄自港大教育學院「數碼鴻溝與資訊科技教育」研究報告
香港大學「教育數碼鴻溝」研究小組展開了一項為期兩年的「數碼鴻溝與資訊科技教育」,是次研究計畫旨在對22名中小學生進行深度案例研究,22個案例被分為產出型使用者、普通型使用者和掙扎型使用者共三組。
產出型使用者能夠積極有效地使用資訊科技,他們來自高社經地位家庭。他們使用資訊科技進行正式和非正式的學習,並且獲得良好的學習成績。
掙扎型使用者是在使用資訊科技時表現出一些問題的學生。他們將大部分可用時間投入到使用資訊科技進行社交生活與娛樂中,而不是進行資訊搜索與學習或創造性使用。在不同程度上,他們難以自控使用資訊科技去進行社交生活與娛樂。

資料C

節錄自《星島日報》2015年9月28日新聞報道
社交媒體滲入生活各個角落,近日就連警隊都加入潮流。有稱警隊此舉是參考美國、澳洲及英國做法,希望藉年輕人喜愛的社交網絡,改善警方形象,並希望通過網上與市民溝通,加強與社會的聯繫,警方亦於前年在YouTube開設「香港警察 Hong Kong Police」欄目。

卷一:資料回應題
(a)資料A呈現甚麼社會現象,指出及解釋導致社會現象出現的一項可能原因。(3分)
(b)利用資料B,指出及說明有甚麼因素影響青少年使用資訊科技的後果?(6分)

卷二:延伸回應題

(a)「社交網絡是親子溝通的雙面刃。」你在多大程度同意這句說話?(10分)
(b)政府可如何運用社交網絡提升管治效能?(10分)

名師解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a)


(b)



注意事項/答題陷阱/常犯錯誤

‧「 3分題」:一般學生在校操練題目多為4分、6分,其實早在第一屆文憑試練習卷就出現過3分題目,留意時間分配和作答篇幅。
‧「 因素影響題」:留意題目不是分析影響,而是哪些因素會左右使用資訊科技對青少年的影響,切忌只是描述資訊科技的負面影響。

卷二:延伸回應題

(a)


(b)



注意事項/答題陷阱/常犯錯誤

‧先定義後論述:文憑試數次要求學生評論一些比喻句,例如「⋯是雙重悲劇」、「X是無牙老虎」等,同學應先定義喻體,說明評論方向。
‧題目屬於開放式建議題,較多學生只會提出政府使用社交網絡的效果,未有聯繫至「管治效能」,切記每段推論必須扣題。

載自2015年11月11日《S-file通識大全》

 

 

本網頁線上語音由賽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文︰龍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