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購 經濟新動力
2015.11.09「淘寶」已成為網絡購物的代名詞,其發展、擴張速度之快,更甚於美國的亞馬遜(Amazon.com)。一個網購平台,竟然想到以辦「春晚」形式、「萬貨來朝」的口號,把平台包裝成一家航艦級百貨店催谷消費;網購日漸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動力,它跑得這麼快的原因在哪裏?高速度會帶來甚麼問題嗎?
全球化+現代中國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中國的改革開放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 全球化在經濟及文化方面有甚麼特徵和發展趨勢?
‧人民如何理解生活水平和模式的轉變?
‧中央人民政府怎樣回應改革開放帶來的影響?
阿里巴巴集團把淘寶網辦得有聲有色,最近又把雙十一(11月11日)定為全球狂歡節,於十一月十日晚聯合中外合作夥伴舉辦晚會,並由內地知名導演馮小剛執導,請來明星助興,全球同步直播,盛況媲美「春晚」。
舉辦晚會目的是甚麼?主辦單位說是要讓人體驗「萬貨來朝」購物狂歡的快樂,其實,就是一次大型推廣宣傳,然後叫人把握雙十一這一天的購物優惠,以刺激大家購物消費的意欲吧!
內地網購 交易逾億
中國淘寶網購貨品,雖然仍然以個體小商戶為主、仍有劣質和假貨,但同時也愈來愈多大企業,甚至海外品牌利用這個平台開設網店,所以,大家網購的時候,像行旺角女人街,也像在銅鑼灣逛名店,貨色選擇,豐儉由人。假如以淘寶代表中國的網購活動,那麼,這個新興購物渠道自十多年前開始至今,發展真的可以用一日千里來形容。
網購奢侈品漸普遍
最早發展網購的美國,有不少知名網購網站,如亞馬遜(Amazon.com),但論到發展速度和普及性,中國早在兩年前已超越了。根據統計數據,二○一二年,中國的網購零售額佔全國的總零售額達百分之五點五,而美國則是百分之五點一;預計到明年二○一六年,內地的網購交易規模將達到三點六萬億元,佔全市場消費品零售總額達至百分之十點八。
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畢馬威,不久前公布的中國網購調查指,有四成五受訪者的奢侈品都是通過網購而來,而每項奢侈品交易大約二千三百元人民幣;估計到二○二○年,中國奢侈品的市場,有一半是通過互聯網交易。
新興銷售點受歡迎
以上數據,告訴了大家網購在中國發展得很快,而且很全面,幾乎甚麼都能夠通過網絡購買得到。為甚麼中國的網購可以如此成功?因為中國背負的傳統零售業的包袱,比西方國家輕省。
眾所周知,中國經濟高速發展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傳統零售業並不強大,不像英、美百年名牌老店林立;正因為是新興行業,因此商品在市場推廣、分銷渠道方面都沒有既定模式,當新的銷售渠道──網購一出,買的賣的都容易被新點子吸引,作出嘗試。
網購便捷 刺激內需
現今在中國,人們上網購物變得普遍,據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的調查指出,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認為網購已成為消費的主流方式。當人人只要安坐家中,甚至手機在手就可以購物消費,同學們可能較容易想到網購帶來的好處──省時方便、隨時隨地可買東西,甚至海外購物也可以,加上不用現金交易,貨物又很快就會送上門,多麼好啊!除此之外呢?想一想,對社會、對個人會有何影響?
社會:經濟增長
全球經濟放緩,內地出口亦受影響,過往GDP達百分之七、八的光景不再,但經濟增長率不能過度下滑,否則失業率上升帶來更多問題,未能「保七」,維持在六點幾的水平也很理想;然而不靠出口,靠甚麼?靠內需。內地十多億人每人增加消費多一點,相信距離達標不遠。網購在某程度上可刺激大眾消費,對社會經濟作出貢獻。
個人:過度消費
網購方便人們購物消費,有助經濟增長,但亦容易讓消費者一時衝動作出不理性的消費決定,買下大堆沒有真正需要的東西,甚至欠下信用卡債務。數年前,中國當局建議讓網購消費者有「後悔權」,但賣家當然有對策不讓退貨退款等事發生,所以,做個精明理性的消費者很重要。
小結:
將節日,又或巧立名目產生的節日與購物掛鈎,再隆重其事每分鐘、每小時公布成交額如何打破紀錄,將購物氣氛推上高峰,最終創下網購成交額一日逾三百億人民幣。
面對排山倒海的宣傳與網上林林總總的商品,如何理性消費?同學有沒有好建議?而全球規模最大的網上零售商亞馬遜(Amazon.com),在網上賣書二十年後,日前在美國西雅圖開設首間門市書店,從網絡世界進軍實體商店,這又帶來甚麼啟示?
相關概念:美國帶動網購消費潮流
網購的先決條件是科技發達和普及,有這樣條件的先導國家,大家應該都想得到是──美國。
節日氣氛增加人購物的意欲,美國商店在每年十一月的感恩節,更推出減價優惠催谷銷情,在感恩節的「黑色星期五」特賣日,人人都搶着購物。二○○六年開始,商人還把這一天延伸至星期一,以網購形式延續減價促銷的優惠,人稱「網購星期一」(Cyber Monday)。
由於網購不用跟別人擠擁鬥快去搶貨,甚至可以獲得更多購物優惠,人們漸漸耐心等待網購星期一的來臨才「出擊」,所以這一天的網購活動愈來愈受歡迎,去年(二○一四年)的營業額高達二十億美元,比傳統黑色星期五特賣日的十五億美元還要多,更打破歷年網購營業額紀錄,可見網購已漸漸成為消費主流。
相關辭彙
‧需要 Needs
‧物流 Logistics
‧流行文化 Popular culture
‧消費主義 Consumerism
‧消費行為 Consumer behaviour
‧現代化與發展 Modernisation and development
‧競爭力 Competitiveness
‧跨國企業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Mind Map:網購興盛對社會的影響
學習教材
網上購物 大勢所趨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圖表,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簡述中國網購消費者類型的分布。(4分)
2.找出2013年和2014年的較顯著變化,試說出其反映了甚麼現象?(6分)
3.承上題。有人說這種變化是好事,你認為原因何在?(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年紀愈大,參與網購活動愈少。20多歲的年輕人是網購主要消費者,40歲以上的人較少參與網購。
2.網購理性型的消費者,一年間增加了百分之五,反映有一群26至36歲、收入較高的男性,開始熱衷網購活動。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收入較高者對產品的品質通常有較高要求,而且他們消費力強,對網購經營者提高質素、增加利潤、繼續健康發展有很大影響。)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新聞消息,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中環Coach提早退租
零售業吹淡風,刮走美國奢侈品品牌Coach的中環旗艦店。Coach上周五向所有香港會員發出郵件通知,中環旗艦店提前兩年退租,並於昨日正式結業。Coach早前曾指出,本財政年度內地銷售按年增百分之九,至五億九千多萬美元,但港澳銷售增長放緩。
該店共四層,面積逾萬方呎,目前月租七百二十萬元,租約原定於二○一七年十月到期,惟Coach決定提前兩年退租;昨店內外均沒有標示該店是最後一日營業,店內的產品亦沒有大折扣的情況,只限部分鞋履有折扣。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1-9-2015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商戶的退租、不續租,近期在香港是否罕見?(4分)
2.承上題。出現此現象的原因是甚麼?(4分)
3.你認為網購經營,是業者的出路嗎?(4分)
4.活在科技發達的年代的新一代,利用互聯網創業是否一件容易的事?(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近期在香港比較多商戶退租、不續租的個案,不只是大企業,小商戶亦有,不難從新聞見到有旺區出現「吉」鋪的消息。
2.香港租金成本貴,遇上了近來零售業消費放緩,商戶利潤太低,甚至不能抵銷租金。
3.實體的店鋪起着展示商品的推廣作用,甚至是品牌形象之一;網上經營是出路之一,但不像打開門口吸引人進入的店鋪,隱藏於網絡中的「商店」,在競爭中存在一定困難,市場推廣變成很大的挑戰。
4.八九十後對利用互聯網毫不陌生,但科技亦只是一種工具,創業、營銷也一如既往,雖要創意、會計、溝通技巧、人事管理、時間管理等等知識。
參考資料
網頁
‧阿里研究院
http://www.aliresearch.com/
‧《網絡購物行為研究報告》
http://www.nielsen.com/cn/zh/insights/reports/2014/Online-Shopping-Behavior-Research-Report.html
書刊
《互聯網思維的商業實戰:O2O的12個致勝關鍵,看小米、微信、QQ、百度、阿里巴巴、淘寶、天貓如何成為電商與社群的市場霸主》
作者:陳光鋒 出版:天下雜誌
載自2015年11月9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