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怪獸家長大聯盟
2015.11.03剛巧路過的記者輕輕:
「行行出狀元」?不要被後面那枱師奶聽到啊,萬一她們走過來怒吼:「甚麼『行行出狀元』只是失敗者的說辭;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我可應付不了!雖說沉默是金,但聽着這群師奶為了讓子女贏在起跑綫上出盡法寶,盲目向古代賢母取經,實在無法叫嘴巴乖乖閉好啊。明明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講師梁樹風博士跟我說的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不是這一回事,這群「怪獸家長大聯盟」斷章取義,實在是太亂來了!打倒怪獸,人人有責,死就死啦……「嗨!請問介唔介意我搭枱啊?」
怪獸家長1號花師奶:
孟母三遷 居住環境大過天
野比太太、小丸子媽媽,我們這一家下星期便搬家了,到時未必有時間再與你們飲茶啦,呵呵。之前我住西貢,花帶柑竟說要做漁民落海捉魚,後來我搬到筲箕灣,花帶桔則說要做電車司機,嚇死人了!我見《三字經》說:「昔孟母,擇鄰處」,我當然也要向古代賢母學習啦。《列女傳》記載孟子一家「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為喪葬,躄踴痛哭之事。」、「遷居市旁,孟子又嬉為賈人炫賣之事」,孟子住在墓地附近就學習辦理喪事,住在市集旁就學買賣,最後他們「遷於學宮之旁。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所以說我們的小朋友只是白紙一張,塗甚麼色染甚麼色,要嚴格選擇居住環境才行!見孟子一家在學堂旁邊定居,我也有樣學樣,搬到名校區九龍塘去,孩子才能成龍成鳳吧。
怪獸家長2號大雄媽媽:
孟母斷織 做人不能無學識
花師奶說得沒錯,子女好好讀書真的十分重要。其實孟母也是我的偶像呢,你聽過孟母斷織的故事嗎?話說有次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她問孟子:「學習怎麼樣了?」孟子卻懶懶閒地說:「都係咁啦。」孟母一聽到就火,剪斷了織布機上的布說:「子之廢學,猶吾之斷斯機也。」孟母教訓孟子,荒廢學業就如同斷布一樣,淪為籮底橙、地底泥,只能做底下階層的工作。最後孟子當然被阿媽嚇怕,「旦夕勤學,遂成亞聖」,實在是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不過地球資源珍貴,斷織未免浪費。與其在大雄考試不及格時剪爛他最愛的恐龍海報,倒不如把它們送給胖虎吧,呵呵呵。
怪獸家長3號小丸子媽媽:
畫荻教子 家貧學習亦無止
人人都當孟母是偶像,太沒個性了,歐陽母才是我心目中永遠的女神!歐陽修四歲的時候,父親就過身了,歐陽母含辛茹苦,獨力養大兒子,卻沒錢送兒子上學,於是她「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歐陽公事迹》)買不起紙筆,就以荻草為筆,沙地為紙,教兒認字。看到太太們爭相購買昂貴的電子學習書、花大錢讓子女上記憶力訓練班……我一笑置之。沒錢算甚麼?每天晚飯前,小丸子不背出二十個英文生字我就不讓她吃飯,一元也不用花,更可以省下米飯錢呢!歐陽母,是你教會了我家貧也要子女好好學習的道理,謝謝你啊。
記者輕輕:
士農工商士行頭
這幾位太太,你好,剛才聽大家七嘴八舌講湊仔經,晚輩實在忍不住要插插嘴。傳統中國文化將百姓分為「四民」,即按職業分成士農工商四級,當中讀書人的地位「超然」於農夫、工人與商人,人們都覺得子女必須好好讀書才能出人頭地,光宗耀宗,對世界有所貢獻。
古代除了通過讀書入仕,可以成材的機會少之又少,武官打勝仗雖可建功立業,但歷代皇帝怕武官更甚於皇太后與河東獅,為了減少他們造反的機會,常常派遣檢察士或宦官貼身監視武官。商人雖可買官鬻爵,卻被世人所恥。至於農民嘛,一隻蝗蟲足以殺你全家,入仕當官簡直遙不可及。說來說去,那句老掉牙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確是古代真理,難怪孟母與歐陽母要費盡心思教子讀書,被古人尊為賢母啦。
不過幾位師奶,晚輩不得不指出「四民」之說源自管子──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管仲。難道生於二十世紀的新生代還要因為公元前的文化約束得喘不過氣來嗎?今時今日已經是「職業無貴賤,行行出狀元」的新世代,讀書雖好,但當廚師一樣可以像Jamie Oliver般聲名大噪,工商管理亦是大學最多人報讀的熱門科目之一……書中雖有黃金屋,但要是子女被書本砸死了,還能享受到黃金嗎?
怪獸家長4號小新媽媽野原美冴:
截髮延賓 交朋友要交皇親
麥兜媽媽,你們只着重小孩的成績又有何用?孔子說「結交須勝己,似己不如無」,晉朝名將陶侃的母親將聖賢的教誨銘記於心,教導陶侃「使結交勝己」,最後他雖然讀不成書,卻能以武官的身分出人頭地,都是陶母的功勞!話說陶侃與陶母相依為命,家貧如洗。一次,同郡的孝廉范逵在陶侃家借宿一宵,但陶家米缸早已見底,陶母心生一計,「頭髮委地,下為二髲,賣得數斛米,斫諸屋柱,悉割半為薪,坐諸薦以為馬革」(《世說新語箋疏》)剪掉一頭青絲換取米飯和肉食,將屋柱劈作柴火,切碎稻草餵馬,對賓客招呼周到,將棺材本都押在這位孝廉身上了。范逵到了洛陽之後,果然大大讚賞了陶母一番,官府在陶家立「延賓坊」,又命屋旁之橋為「德化橋」,歌頌陶母。所以呢,現實社會「識人好過識字」,我不如效法陶母功利一點,從別的方法入手,帶小新結交權貴朋友吧。
記者輕輕:
陶母故事有很多 斷章取義太偏頗
野原太太,做人切忌斷章取義,單從截髮延賓的故事就說陶母只重功利,且聽聽陶母「送子三土」和「封壇退鮓」的故事:陶侃上任前,陶母送了一坯土塊、一隻土碗和一塊白色的土布給他,教他別忘記家鄉故土,別貪榮華富貴,為官要廉潔清明;陶侃在潯陽擔任「魚梁監」時送了母親一罈醃魚,當她發現該魚鮓是陶侃從官家魚品醃製坊順手牽羊之物,就寫信回道:「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世說新語》)陶母處處為兒子着想,教他公私分明,廉潔為官,你教小新認識新朋友時,又有沒有教小新做好個人修養,別再當街當巷跳「大象舞」?
怪獸家長5號毛利蘭爸爸毛利小五郎:
康熙教子 學文習武不容易
你們這群婦人的目光實在短淺,讀好書,識權貴,最多能求個官職。我就不同了,我要參考康熙教子之道,讓小蘭成為女皇帝!那天我翻閱《康熙起居注》時,發現皇子們每天凌晨四時就到「無逸齋」複習前一天的功課。五至七時,老師檢查功課後,大家就開始背書,等待康熙大駕光臨,隨機抽問課文內容;九時至十一時,皇子要正襟危坐練習書法,將每個字重複寫足百遍。到了下午,皇子們便會練習騎射和武藝,天天如是,無間寒暑。大家看到重點了嗎?想坐龍椅,做皇帝,除了要知書識禮,還要懂得書法、騎射等百般武藝。因此我已經替小蘭報讀了各種興趣班,每天下課後就再去上堂,多充實啊!
記者輕輕:
親訓後嗣 春夏秋冬從不止
自春秋戰國開始,皇室貴族子弟已經要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禮樂是為了學習禮儀與修養,射箭與馬術都是戰亂時必備的技能,學習文學與書法可以長知識、陶冶性情,而作為未來的國君,當然也要好好訓練邏輯算術啦。對於皇室成員來說,六藝只是基本科目,既然如此,康熙教子又有甚麼特別呢?原來以前的皇帝因為公務繁忙,大多不會親自教授子女,而是由太傅負責教育皇子皇孫。歷代皇帝中,就只有康熙堅持每天都親身檢查皇子功課,皇子練習射箭,康熙也一同習射;皇子背誦課文,康熙小時候更將每段課文背足一百二十次!毛利先生,如果你要學習康熙教子之法,看來你也要跟小蘭一同參加這些與興趣無關的興趣班才行了,多充實啊!
怪獸家長6號麥兜媽媽麥太
岳母刺字 精忠報國 毋忘忠義
讀書又好,交朋友又好,興趣班都好,如果教育方法不當,教甚麼都沒有用啦。說到教子之法,岳飛之母真的無人能及。相信大家都知道南宋金人入侵,武將岳飛披甲上陣的故事。岳飛臨行前,岳母怕岳飛受惑叛國,英名毀於一旦,便在兒子背上寫上「精忠報國」四字,用繡花針刺了起來,再塗上醋墨使之永不褪色,提醒岳飛對國家忠義。麥兜總是左耳入,右耳出,無記性,下次他再欠交功課,我就在他額上寫大字,看他還敢不敢欠交。
記者輕輕:
父母之命不可違 體罰算甚麼
岳母刺字之說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卻不見於宋代的正史和野史,相信是後人為了營造岳飛忠義的形象而安插的故事吧。故事既然純屬虛構,刺字教子之法亦無事實根據,須知道刺青是一種專業技術,一般婦女又怎能習得此技?不過,古代體罰的確普遍,打手板、打屁股十分稀鬆平常,連史官也懶得特地記載。而且在「父母之命不可違」的文化下,父母要打要罵,甚至要劏要割,子女只能悉隨尊便,古人甚至相信子女的肉是最佳的良藥,父母倘若病重,子女便要割股療親以盡孝道。你們常教子女學習古人如何盡孝,要是麥兜真的願意為你割下一塊豬腩肉,你又能夠下嚥嗎?
湊仔經書中尋
這班「口水多過茶」的怪獸家長正要埋單接子女放學,一個書販子突然現身,說要為大家介紹一張教仔書單:「你們每人只參考一位嚴父或賢母的做法,太不全面了。把以下眾多有關孝道的經典和家訓統統看過之後,悟出自己的教子之道,方為上策。」轉過眼,怪獸們便已經在書架上「攀石」了,父母的愛真偉大啊……
《孝經》以孝治國
說到關於孝的經典,就不得不提提《孝經》。《孝經》主要收錄了孔子及曾子的對話,內容以孝為核心,當中:「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指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更是教化的根源,可說是儒家思想的重點所在。梁樹風指,《孝經》不僅僅關於家庭倫理,更是一本治國之書:「我們最先孝最親的家人,其次是宗族,最後是國家;《孝經》中每句說話都將孝延伸到國家的層次。」此經教人以孝維繫家庭關係,又謂「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將父子比喻成君臣,把家庭中孝的概念延伸至國家層面的忠義──既然君主像父親,臣下像兒子,兒子又應該服從父親,臣子聽命於君主便是天經地義。梁樹風分析:「不少君主為了讓百姓臣服於己,常以孝道教化萬民」,又往往以孝作為品評士人及入仕的標準,實行以孝治國。想子女做個忠君愛國的好臣子,叫他熟讀《孝經》就對了。
《姬旦家訓》成文家訓始祖
不少人只識周公(不是發夢見到那位),不識姬旦。其實周公姓姬名旦,是周代的偉大政治家,曾助武王伐紂及輔助年幼的成王。後人將其教導侄兒成王及兒子伯禽道德品行及為政的道理,總結成《誡子伯禽》及《誡侄成王》兩部家訓,合稱《姬旦家訓》,是為中國史上首部有文字記載的家訓,對後世影響深遠。由於伯禽、成王不是一般平民,而是周代的統治階級,因此周公除了重視他們的品德發展外,亦教導他們治國之道,例如周公曾告誡兒子伯禽:「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勸他以恭敬的態度待人及以節儉的方法管治土地;周公又對侄兒成王說:「人主無過舉,不當有戲言,言之必行之。」指君主不可以犯錯,要一言九鼎,言出必行。毛利小五郎,既然你的目標是培育小蘭成為女帝,就不得不看看這部《姬旦家訓》啦。
《顏氏家訓》學術經典
別以為家訓只有悶死人的大道理和老掉牙的小故事,由南北朝文人顏之推所著的《顏氏家訓》就正好證明了家訓也可以是史學、文學、技藝的讀本呢。《顏氏家訓》總共有七卷二十篇,內容非常豐富,前十五篇主要寫道德規範,如〈教子〉:「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訶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耳。」指父母未能教好子女的原因,在於不忍心責罵及體罰他們;後五篇則提到佛學、文學、技藝及顏之推本人的身後事安排,如〈終制〉中:「死者,人之常分,不可免也。」指死亡是人們必然遇到的事情,無可避免。梁樹風指,《顏氏家訓》的內容非常珍貴,是研究不同學科的重要資料:「這部家訓除了記載祖上訓示外,亦有文學評論、水利建設、養生等各式各樣的內容。由於內容豐富,後人很少視之為一本純粹的家訓,反而把它當作類書般看待。」一本書中教子之道、天文地理樣樣齊,抵買!
《朱子家訓》簡單直接
家訓可以寫得很有學術氣息,亦可簡單直接,純以品德教育為本。梁樹風形容:「明末清初學者朱用純所寫的《朱子家訓》文字淺白簡短,與《顏氏家訓》有很大分別。」《朱子家訓》開首提到:「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提醒子女要晨早起牀,將房子內外打掃乾淨;到黃昏便要緊閉門窗,好好休息。除了日常家務外,《朱子家訓》亦重視待人接物之道:「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幸心。」當別人有喜慶的事情時,不可以妒忌;當別人遇到禍患時,亦不可幸災樂禍。《朱子家訓》主要關於個人道德和家庭倫理,對政治的論述極少,更沒有其他學科、技藝的研究,是一部純粹培養子女品德的著作。由於《朱子家訓》夠簡單直接,成為了不少家庭的兒童啟蒙讀本。麥太,你說麥兜蠢鈍如豬,又無記性,「豬子家訓」,不對,是《朱子家訓》應該幫到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