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cebook Dislike鍵 觸動全球神經
2015.10.07曾經聽過一道IQ題:「世界上甚麼書最多人看?」答案是──臉書(facebook)。雖然這是個冷笑話,但它確實貫穿我們日常生活。單是香港便有四百萬名用家,相信同學也是其中一分子。不知道同學使用facebook時,會否遇上以下困擾:對於一些悲傷的貼文內容(例如早前敍利亞男孩伏屍希臘海灘的照片),難以「Like」表達傷感。有見及此,facebook創辦人朱克伯格早前提出,正研究推出類似「Dislike」的按鈕,讓用家有更多選擇。這個「Dislike」,會對我們的生活造成甚麼影響?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全球化
主題:自我了解+人際關係+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青少年的自尊受甚麼因素影響?它與青少年的行為和對未來的期望如何相關?
‧有哪些流行而顯著的趨勢會對時下香港青少年構成挑戰和機遇?他們如何回應這些趨勢?掌握生活技能對青少年而言又為何重要?
‧通訊科技如何影響青少年與他人的關係?
‧世界各地的人怎樣回應全球化?為甚麼?
facebook在二○○九年推出「Like」按鍵,很快便成為網站的標誌,至去年點擊達3.4萬億次。facebook只有「Like」按鍵,一直以來也為人詬病。朱古伯格早前終於正面回應訴求,宣布即將加設「Dislike」鍵,讓用家表達同情或傷感。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這個微小改動,其實足以完全改變我們的生活模式。大拇指向下的「Dislike」鍵,恰如一把雙刃刀,為生活帶來正反兩面的影響。
小結:
新增「Dislike」鍵究竟是好是壞,視乎我們怎樣演繹「Dislike」一字,有人解釋為不喜歡、討厭;亦可表示同情、不願見。朱克伯格也賣了關子,最終可能是以「sorry」、「empathy」方式呈現。畢竟「Dislike」與美國的正面思考文化大相逕庭,如此一變對廣告商的影響也難以估計,故此這個革新也須要審慎考量。其實「Like」還是「Dislike」,往往只是用家隨手一按的「lazy click」,參考價值有商榷餘地,毋須過分在意。要表達你的「Like」及「Dislike」,大家倒不如坐言起行,親身表達,不要貪圖一時方便了。
沉迷facebook 日常交際問題多
單單提出增加一個「Dislike」鍵,就連具體推出時間也未確定,已經觸動全球用戶的神經,可見facebook在現今人類生活中,佔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據資料顯示,facebook面世十二年,迄今全球已有十四億人口擁有facebook帳戶,是全球最受歡迎的社交網站。究竟與我們關係密切的facebook,對我們的日常交際有甚麼危機?
衝擊自我形象
facebook的出現,顛覆了人們的分享模式,將生活中一點一滴坦蕩蕩的放到網絡平台,從現實走向虛擬。虛擬分享模式與Like文化結合,用家開始執着於網友的回應及Like的數量,成為塑造自我形象的依據,連人生是否成功、是否受歡迎、自我價值,也以此數字來判斷。自我價值建基於虛無縹緲的Like,會削弱自我認同,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自我膨脹或是自我質疑,更會窒礙人際溝通。
影響心理健康
由於facebook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不少研究指出,長期使用facebook對於我們的心理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引致各種「科技心理病」(iDisorder)。
淡化朋友意義
在網絡平台,隨手一click便能交到朋友,在臉書上看似緊密了解對方的生活動態,實情只是一知半解。彼此關係如近實遠,說穿了都只是淡薄的友情。美國早前有調查指出,30%受訪者過去兩個月內,沒有見過facebook上任何一個朋友。我們終日忙於在facebook找朋友,最終在現實中與朋友愈來愈少交流,朋友的意義逐漸被淡化。
總結: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xanga、msn、myspace等網絡平台先後被淘汰,但facebook十二年來仍能獨善其身,更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科技公司,必然有其過人之處。
沉迷facebook 日常交際問題多但同學千萬要小心使用,防範受facebook控制,要明白臉書溝通並不應也不能取代人與人的接觸,也不要對此過於沉迷。
相關概念:Power of Like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Larry Rosen,以八百名facebook活躍用家為對象,進行「power of Like」的研究,分析人們與Like的關係,從中發現一個有趣現象。人們在網絡上的聯繫互動,帶來的心理感覺本應及不上面對面,但Like卻擁有奇妙力量,無論是來自實際相識抑或只是網絡上的「朋友」,收集Like的數字過程中同樣可收集到良好感覺,甚至比實際社交更強烈。從此可見,Like已經超越了本身虛幻的意義,成為建構人們自我形象的重要元素。
相關辭彙
‧自戀 Autophilia
‧自我形象 Self image
‧自我概念 Self Concept
‧社交障礙 Sociophobia
‧社交媒體 Social media
‧自卑 Self-abased
‧科技心理病 iDisorder
‧網絡欺凌 Cyberbullying
‧人際網絡 Social network
‧科技全球化 Technology globalization
Mind Map:facebook普及的正面及負面影響
學習教材
勿讓facebook主導生活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漫畫及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假若你對上facebook失去自控能力,則被視為「facebook成癮」(facebook Addition Disorder)。早前有挪威大學教授列出六種徵狀,他指如有四個以上「是」,便表示你成癮了。六大徵狀包括:
(i) 花很多時間在fb上或思考如何用fb;
(ii) 對上fb的欲望愈來愈大;
(iii) 因用了fb而忽略了個人私隱權利;
(iv) 曾嘗試不用fb但失敗了;
(v) 如禁止你用fb會感到焦躁不安;
(vi) 玩fb影響到工作或學業。
資料來源:http://www.uib.no/en/news/36380/new-research-about-facebook-addiction
多角度思考
1.根據漫畫,你認為漫畫反映了facebook用家的甚麼心態?(4分)
2.根據資料,facebook有甚麼特質令使用者沉迷,甚至上癮?(6分)
3.假如你發現身邊朋友出現「facebook成癮」徵狀,你會怎樣勸導及協助他處理?(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炫耀:漫畫中主角發布生活照片的目的,並不是與朋友分享生活點滴;反而是從朋友的角度出發,思考別人會否喜歡這張照片,反映出其炫耀心態;
‧自我認同:主角對於「Like / Dislike」數字相當在意,從中獲得自我認同。
2.
‧互動性:facebook讓用家自由分享不同內容,又可以通過留言及Like互相交流;
‧即時性:facebook分享的內容會即時更新,用家擔心隨時錯過重要資訊;
‧廣泛性:facebook玩家遍布全球各地,玩家足不出戶也可接收大量資訊。
3.自由作答。建議可以向他解釋網絡社交是不應也不能取代現實社交,並從其他途徑建立自信,例如運動、音樂等;必要時也應該尋求專業人士援助。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facebook 的使命》
facebook的使命是促進人群互動分享,讓世界更加開放,連結更為緊密。每一天,用戶登入facebook分享他們的動態、通過他人的眼睛觀看這個世界,以及關心好友與公眾議題。
資料來源:facebook官方專頁
資料二
朱克伯格日前出席一個答問大會時宣布,公司準備推出「Dislike」按鍵,團隊已着手研究加入這項功能,新的「不喜歡」按鍵,功能主要用於同情朋友分享不幸的事情。例如上載有關難民危機的圖片,或告知朋友有親友離世,用戶按「Like」並不恰當。fb因此改變主意,加入「Dislike」鍵,讓用戶更適當地表達感受。不過,他未有透露新功能何時推出,只是說短期內會讓少數用戶試用,視乎情況,再決定何時開通給所有用戶。
資料來源:2015年9月17日《頭條日報》P1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一,試說明facebook與全球化的關係。(8分)
2.參考以上資料及個人所知,你認為現今facebook多大程度上能夠達到它的使命?試列舉實例說明之。(12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科技全球化:打破地域及時間界限,隨時隨地可以和世界各地的朋友溝通,甚至是認識新朋友,人際網絡大大擴展;
‧資訊全球化:世界各地的資訊在facebook平台上極速傳播,並可以通過分享及留言表達己見;
‧經濟全球化:世界各地不同媒體及企業也可通過這個平台,宣傳企業資訊,拓展商機。
2.
贊成論點:
‧滲透率極高:迄今全球有14億人口擁有facebook帳戶,用家遍布世界各地;
‧言論自由開放:讓用家自由表達意見。facebook早前就美國同性婚姻合法推出彩虹濾鏡功能,近3千萬人響應。
反對論點:
‧網絡欺凌:不時傳出facebook網絡欺凌個案,紐西蘭、意大利、加拿大紛紛就網絡欺凌進行立法規管;
‧遭受封鎖:許多國家在國內對facebook進行全面的網站封鎖與審查,包括中國、伊朗、敍利亞、古巴等。
參考資料
網頁
‧facebook
https://zh-hk.facebook.com/
‧New Research about facebook
http://www.uib.no/en/news/36380/new-research-about-facebook-addiction
載自2015年10月7日《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