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百年電車 保留有價

2015.09.16
14234 14234

前政府規劃師向城規會申請取消電車在中環至金鐘段的服務,以改善交通問題,事件引起市民熱議。社會主流意見皆大力反對,甚至連政府也要發表聲明,指建議並非政府提出,又肯定電車的價值。淘汰電車,理由離不開電車效率低、阻塞交通、服務路綫被港鐵取代等,都市發展無疑須要「破舊立新」,但一個國際都市是否只應着眼於成本效益?電車又是否完全沒有價值?

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主題:生活素質+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發展怎樣影響環境和能源的使用?
‧社會各界、政府及國際組織,可以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甚麼回應?



今年八月中,前政府規劃師薛國強以顧問公司身分向城規會申請取消電車在中環至金鐘段的服務,從而改善中區交通擠塞的問題,並希望事成之後,進一步淘汰電車,僅保留跑馬地路段作觀光用途。電車見證着香港近百年的發展,電車的去留,應從甚麼角度作考慮?

港島塞車誰之過?

薛國強提出取消電車服務,目的是要改善中區交通擠塞的問題,然而,客觀數據卻顯示電車並非導致交通擠塞的原因,取消電車服務未必能緩解塞車問題。

私家車十年增四成

根據交通諮詢委員會去年底發表的《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私家車在二○○三年至二○一三年的數目增加了約40%,增長遠高於同期其他車輛的總增幅(30%),而私家車佔領牌車輛總數的比率亦不斷上升,在二○一三年已達70%,顯示路面車輛多為私家車。同時,違例泊車、雙行泊車、在限制區上落客貨、長時間在非限制區上落客貨或把車停在路口黃色方格等違規行為,都會減低道路容車量或阻礙交通。將電車所佔的30%路面「交還」其他車輛,令更多車輛能在中區行走,是否有助緩解擠塞問題,值得商榷。

電車商機何處尋?

被嫌經濟效率低的電車似乎並非塞車元兇,但電車真的沒有經濟價值嗎?客觀而言,平均行駛車速只有每小時十公里的電車明顯較其他交通工具慢,一般交通工具的行駛速度為每小時五十公里,若在高速公路、隧道等地方,巴士及小巴的最高行車速度則分別為每小時七十及八十公里。

廣告商視「慢」為商機

不過,有廣告商就視電車的「慢」為商機。正因為電車慢,又途經港島主要路段,所以更能吸引其他司機或候車乘客的注意,而雙層電車早在全球其他地方絕迹,各地遊客對電車都相當感興趣,故不少國際知名品牌會「包車」刊登廣告,可見電車雖慢,但仍有其獨特的商業價值。

外地旅客慕名搭乘

現時英國、埃及等國家仍有雙層電車行駛部分路綫,但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香港卻是現存唯一一家;大量旅遊書籍都會詳細介紹香港電車,可謂香港一大旅遊景點。

不少旅客都會慕名乘搭電車,穿梭港島,欣賞中西合璧的繁華街景。運輸署的《二零一一年交通習慣調查研究報告》亦指出,旅客乘搭電車的比率由二○○二年的1%升至二○一一年的2%,反映遊客對香港電車的興趣日益增加。電車的去留,似乎亦須要考慮其作為旅遊景點及對旅遊業的價值。

電車地位 不容輕視

薛國強提出申請後,社會各界齊聲反對,不少人在網上聲討,而薛「走路可能比電車快」的言論更激起一群跑步好手在清晨與電車競速,四十名跑手中僅四名跑得比電車快。甚麼原因令港人有如此大反應呢?

歷史價值

其實,考慮經濟效益之餘,電車的歷史、文化價值亦不容忽視。在港島區行駛超過一百一十年的電車,本來是依海岸綫而建,沿途的風景由維港景色,經填海等發展後,漸漸變成高樓大廈,見證着香港過去一百年的發展,電車「活化石」這個獨特的歷史價值顯然無法被其他更快、更方便的交通工具取代。

車費低廉

運輸署的《二零一一年交通習慣調查研究報告》顯示,有2%的受訪港人以電車作「所有出行目的」的交通工具,雖然使用人口遠較港鐵(30%)及巴士(27%)少,但至少反映有一定數量的市民視每日載客量約有十八萬人次、車費低廉的電車為主要交通工具。

集體回憶

市民喜歡乘搭電車,原因除了價格相宜,也因為可以在港島獨有、寫着「電車綫」的馬路上慢慢欣賞風景,放鬆心情,加上現時的電車沒有冷氣,也勾起了港人對「熱狗」(無冷氣巴士)、或兒時與家人乘「叮叮」遊港等集體回憶,所以廢除電車引起社會極大迴響。

文化象徵


在這一百多年的歷史裏,電車除了活在港人日常生活外,在不少文學作品亦能看見電車的蹤影,如李碧華的經典作品《胭脂扣》、也斯的〈寒夜.電車廠〉、俞風的〈那時候的電車〉等。對於以電車入題,本地作家、香港文學館總策展人鄧小樺認為「若小說的場景換成港鐵或巴士,感覺完全不一樣。」著名作家、故事都以電車為題材,可見電車是香港重要的文化象徵。

小結:

都市發展雖然是社會進步的必需品,但我們卻又無可避免地要為此付出代價,要考慮的是付出的代價與發展的成果是否相符。有些代價是無法量化的,如感情、集體回憶、歷史文化價值等,在決定是否廢止、拆卸舊事舊物之前,我們應將這些代價加入考慮,這樣才可以得出一個比純粹考慮經濟效益更加全面的發展結果;有過百年歷史的電車的去留,亦應如此看待。





相關概念:成本效益分析與成本效能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指投放多少成本而得到多少效益的比例,當中的成本及效益皆以「金錢」或「貨幣」為單位,亦即僅從經濟上考慮一項政策是否值得推行或廢止。
成本效能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則有所不同,所考慮的是金錢以外的成本和得益,如污染、噪音等社會成本,以及物質文化上的社會得益。採用這種分析法考慮政策推行與否,並不會考慮經濟上的成本與得益。

相關辭彙
‧活化 Revitalization
‧內在價值 Intrinsic Value
‧公共交通 Public Transport
‧成本效能 Cost Effectiveness
‧公眾參與 Public Participation
‧集體回憶 Collective Memories
‧文化保育 Cultural Conservation
‧成本效益分析 Cost-benefit Analysis
‧城市發展(都市發展) Urban Development

Mind Map:香港電車的價值



學習教材

現代化發展 電車新出路?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及漫畫,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參考漫畫,指出人的社會地位與其對「改善中區交通」議題的立場有何關係。(4分)
2.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你認為有甚麼因素令人選擇乘搭電車?(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此題屬初階問題,同學只要留意漫畫中的人物有何特徵,即能得出答案。
漫畫中的人物分兩類,一種是橙紅色,代表一般市民;而另一種則是在私家車上的彩色人物,代表中產人士。
同學宜引用漫畫人物特徵,指出社會地位高低之別與其對「改善中區交通」議題的立場有關。
2.同學可援引資料的四個範疇作比較,凸顯電車的優勝之處,並從「服務年期」等引申至「集體回憶」、「旅遊景點」等資料以外的電車價值。留意問題所問的是「乘搭電車原因」,故不應以「廣告商機」等經濟價值作答。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電車公司早前斥資數十萬元為電車加裝冷氣系統,據悉首架冷氣電車已完成改裝,待當局測試及審批後可投入服務。社交網站facebook群組「香港電車迷會」日前上載兩張冷氣電車圖片,顯示車身編號為「88」的冷氣電車,車身主色為淺藍色。有電車迷留言表示:「等到頸都長!」;但亦有網民稱,以冷氣取代自然風,將令電車失去特色。電車公司年初曾透露,會在七至八月試行一輛冷氣電車,試驗期間冷氣車與普通車的車費相同,但當正式營運時,車費或會調高。
資料來源:2015年8月16日《頭條日報》P2

資料二:
全新的電車車廂由法國公司設計,將保留傳統車身外貌特色,如外形、通風口及雙層設計,市民耳熟能詳的「叮叮」聲亦會保留。現時下層兩排靠窗的一字形橫排座位,將改為獨立向前單人座,座位會減少六個,騰出更多走廊空間作企位;上層取消車首及車尾橫排座位,其餘設計則與現時相若;車廂內加設扶手及欄杆。
車頭及車身的路綫顯示牌及車廂內光管,改用更省電的LED燈,慳電三至四成,壽命由兩年延長至約六年;車廂內增設乘客資訊系統,包括聲音報站系統及路綫圖,提示乘客下車。
資料來源:2010年10月6日《星島日報》A21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一及資料二,你認為電車未來可朝甚麼方向發展?(4分)
2.電車現代化是無可避免的都市發展過程。」你多大程度上同意這種說法?(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資料一提及的冷氣屬其他現代交通工具的共通點,同學可從而引申出「現代化」等發展方向。而資料二則提及電車在發展的同時亦保留傳統特色,同學應可引申出帶有「新舊兼容」意思的發展方向。
2.
同意:可指出將電車現代化的好處(如毋須淘汰電車、援引資料中的冷氣等設施,說明此舉能更配合現代人的需要等)。
不同意:可指出經現代化後的電車失去原有特色(如無冷氣等),再加入現時電車較其他交通工具優勝之處(便宜、環保等)作論述,指出電車沒有現代化的必要。

參考資料

網頁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香港電車有限公司
https://www.hktramways.com/tc/
‧40長跑好手與電車鬥快 僅4人追到
http://www.stheadline.com/inews-content.php?cat=a&nid=1001836
‧倘取消電車 工會憂影響員工生計
http://www.stheadline.com/inews-content.php?cat=a&nid=1001714

 

載自2015年9月16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Marcus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