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學習範文第一課 文化概念你要知

2015.09.01
14204 14204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克己復禮為仁」⋯⋯文言文,句句都「之」、「乎」、「者」、「也」,嚇倒不少同學。為了改善學生的古文能力、認識中國文化,教育局把十二篇文言文列入2018年的文憑試考核範圍。要學習範文,最直接的,當然是了解段落大意;但側面的,從消化範文當中的文化概念,亦是讀通文章的其中一種方法。新學年,就從新的學習手法開始吧!

讀範文 知文化概念
◎家國倫理
-家庭
《論孝》
-國家
《出師表》
《岳陽樓記》
《六國論》
〈登樓〉
◎人與自然
《逍遙遊》
《始得西山宴遊記》
〈山居秋暝〉
〈月下獨酌〉
〈聲聲慢 秋情〉
◎修身處世
《論仁》
《論君子》
《魚我所欲也》
《逍遙遊》
《勸學》
《廉頗藺相如列傳》
《師說》
《始得西山宴遊記》
〈念奴嬌 赤壁懷古〉
〈青玉案 元夕〉
*範文內容可能同時涵蓋不同的文化概念*

家國倫理 家庭篇

能養敬愛 孝親之道
要讀懂範文之一的《論孝》,首先,我們要理解中國的家庭倫理觀念。「孝」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而孝的核心思想是「敬」。子女供養父母就是孝嗎?《為政》第二中,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不認同「奉養父母等於行孝」的觀念。他認為,只奉養父母不算行孝,因為狗和馬同樣能夠助人類看家、代步,服侍人類。儒家重視「孝」,學說以「家」為本,希望從家庭出發,把仁愛慢慢推及社會。失去敬愛之心的奉養只是流於形式,與犬馬對人類的奉獻並沒有分別。子女面對至親也沒有敬愛之心,仁愛又怎能推展到社會呢?

父母有過 規勸改之
既然「孝」的核心思想是「敬」,凡事順從父母的意願難道就是「孝」的表現?其實,盲目的遵從只是「愚孝」,《里仁》第四就提及,子女要對父母勸諫:「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眼看父母做了不當的事,子女應該作出柔聲規勸,令他們避免犯錯。假如父母仍然堅持,就努力找機會說服他們,即使勞累也不能有怨言。子女對父母盲目遵從,其實是變相陷父母於不義,這並不是「孝」的本意。除了對父母諫言外,中國亦有諫臣和諍友。諸葛亮的《出師表》就提醒劉後主要廣納諫言,足見「諫諍」自古被推崇。

家國倫理 國家篇

五倫之一 君臣之義
有家,然後有國。中國傳統思想中,當家庭中做到孝敬父母、兄友弟恭、夫妻和睦,然後便要報效國家。所以在十二篇範文中,亦可窺見儒家的「君臣之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對白耳熟能詳,所以傳統概念是君權至上,臣子不可拂逆?假如君主無道,臣子難道就要助紂為虐?中國儒家有「五倫」的概念,概括了父子、夫婦、君臣、兄弟和朋友的相處方式。君臣的相處之道就講求「義」。孔子曾言:「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主禮待賢臣,臣子就對君主忠心。在《出師表》一文中,諸葛亮就向劉後主憶述劉備「三顧草蘆」和「臨終托孤」的事,突出劉備對臣子的義和信任,亦說明諸葛亮對劉備忠心耿耿的原因。「君臣之義」在劉備和諸葛亮的身上可見一斑。

憂患意識 以國為先
儒家是「入世」的學說,希望人能夠找到自己在社會的定位,維繫國家。眼見國家動盪、人民生活困苦,不少文人也在詩詞上表達了這種憂國之情。〈登樓〉中,杜甫望着壯麗山河,想起國家正值多難之時,寫出「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儒家的憂患意識不是針對文人自身命途,而是國家和人民的命運。伴隨憂患意識而來的,是一種士大夫對國家的責任感。《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就表現了士大夫愛國之心。在春秋時期,孔子眼見禮樂崩壞,於是到各國游說諸侯。他心知游說諸侯是非常困難的事,但沒有因而卻步。這一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歷代文人作品中也有承傳。

修身處世
中國傳統很重視「人」的發展,希望找到人的價值。因此,很多中國的文化觀念都是有關「修身處世」之道。在十二篇範文中,有一半的文章也在探討這個議題:人要怎樣完備自己?從範文了解傳統上對「人之所以為人」的要求,推而廣之,在欣賞其他涉及這類題材的文學作品時,自然更得心應手。

捨生取義 保留「本心」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當要在仁義和生命之中選一時,你會選擇哪一項?早在戰國時期,孟子就討論過這條道德問題了。《魚我所欲也》中,孟子用了魚與熊掌的比喻,希望人們思考「仁義」和「利益」的問題。孟子提倡「性善論」,他認為,人人都有仁、義、禮和智四善端,這四個善端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只賢人才有,相反,保留了四善端的人皆可成為賢人。
在面對道德和利益的問題時,人要堅守本心,順着自己的善性而行,這樣就能夠成為賢者。在《論仁》中,孔子對「君子」的其中一個解釋是:「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簸必於是」(《里仁》第四),君子無時無刻也堅守仁愛之心,面對困境也不會因而變改。正如杜甫在流離之時所寫的〈登樓〉,也不忘關心國家、人民。

君子內省 無愧於己
「內省」,是指人反省自己所做的事,是「修身處世」重要的一環。《論君子》中,《衛靈公》第十五就強調了內省的工夫:「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面對困難,君子要思考自己有何過錯,有錯就要勇於改過。《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藺相如為了趙國而犧牲個人威望,不與廉頗爭鬥。廉頗知道後,覺得自己氣量狹小,向藺相如負荊請罪——《論君子》中,《學而》第一提及的「過則勿憚改」,就是這個意思。
內省除了幫助人完善自己外,更能夠幫助君子堅持走正道。《論君子》提及「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顏淵》第十二),孔子認為君子不會憂愁和恐懼,原因就在於「自省」──凡事守禮和遵從仁義,自然不會愧疚。人本身有四善端,只要大家察看內心,就能找到正途,自然心安理得。

積學儲寶 修業進德
中國人自古就非常重視教育,人稱「萬世師表」的孔子早於春秋就開創了平民教育的先河。孔子強調人要不恥下問,孟子就強調學習要持之以恒。荀子作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雖然認為人性本惡,但卻同樣肯定教育的重要性。在《勸學》中,荀子強調教育能夠令天資不同的人成聖。「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人就如經過工具的打磨後,變得跟垂直的木材和鋒利的金屬一樣,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夠改善品德。
中國所推崇的學習是指品行上的學習。孔子最愛的弟子是顏回,他曾稱讚顏回認真實踐自己所說的道理,從不間斷。《師說》也滲透了這種學習觀念。韓愈認為只是教孩子寫字、讓他學習文章斷句的童子之師,算不上是真正的老師。而時人只習斷句,亦只是「小學而大遺」,連書本上最重要的道理也學不到,又怎算是真正的學習呢?

道家逍遙 無用之用
面對生活失意,人或多或少也會鑽牛角尖,道家的學說就能夠令人得到心靈上的解脫。《逍遙遊》是由道家代表人物──莊子所寫,他在文中用了很多生動的比喻來講解道家「不為物累」的思想。「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於機辟,死於罔罟。」黃鼠狼蹲身下伏,等待遨遊的雞鼠;牠們四處跳躍,不避高低,結果就踏中機關,死在網羅裏。莊子用這個例子,說明黃鼠狼雖然「小而有用」,但卻會傷害他人和累及自己。他再以「樗」作例
子,指樗樹高大臃腫、樹枝卷曲,看似是無用之物。但就因為樗樹無用,才避過被人砍伐的困境。

人與自然
生活在地球上,人自然會思考人與自然的問題。儒家和道家同樣有分析人與天之間的關係。很多民族也會視天為上帝和神,而人就是天的僕人。儒家和道家就認為,人和自然是共生的關係:不用把自己當成僕人,亦不會勞役自然,反而是講求人和自然的融和。中國不少文學作品也有這種超脫的意境,從部分範文亦可知一二。

天人合一 物我相融
儒家的自然觀主張人要適應自然,《中庸》中「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就指出要幫助萬物生長,對天地有情。道家則主張人要效法天地,因為道就在天地之間。只要物我相融,人就能夠解脫形體上的限制。
所以,就衍生出「天人合一」的觀念,這令中國人對自然的感悟趨向人性化和感情化。而中國的古典詩詞,很多亦滲透出「渾然與物同體」的思想。王維在〈山居秋暝〉一詩中,就把自身的虛靜心境融入景物內。短短數句就帶出山水的空靈,雖無一字說情,但情就融化在詩中。
《始得西山宴遊記》的「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就帶出了天人相融的意境。此作品是柳宗元被貶永州後所作,屬《永州八記》之一。在遊山玩水的時候,柳宗元見數州之土壤,本來「千里」之大卻變得像「尺寸」那麼小,令他頓悟天地之大,覺得個人的榮辱得失也不重要。
大自然除了令人放開心懷,亦是文人寄託情感的地方。李清照在〈聲聲慢.秋情〉中,就把自己的愁情融入景物。「雁」和「黃花」本無情感,但作者卻用「傷心」和「憔悴」來形容,把天和人變為一體。

星級考試攻略
既然十二篇文言文範文或多或少也蘊含文化概念,難道掌握這些就是考DSE的致勝之道?當然不是如此簡單了!

針對題型 勿胡亂引用
掌握中國傳統的文化概念,固然能令同學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內容,但星級中文導師──林溢欣(YY Lam)就告誡考生切勿故亂套用。「文化概念很難全部應用。很多同學回答考題時,也喜歡引用文化概念,但這樣反而適得其反。」以2015年寫作題目《沒有手提電話的一天》為例,YY曾見過有考生強加「仁義禮智」等文化概念,令文章顯得非常奇怪。

多閱讀 得分話咁易
中文科一向被譽為「死亡之卷」,YY Lam再向同學多傳授幾道考試必勝攻略。他建議同學首先要背熟十二篇文言文範文,然後再了解文章思想內容。同學亦要找出文言字詞的意思及文章的寫作手法。
縱觀學生的表現,YY Lam認為卷一閱讀是學生最難掌握的卷。「學生在長問題上很容易失分,因為他們找不到文章的弦外之音。以2014年的《第九味》為例,問題要求學生回答甚麼是『第九味』。學生理解不到文章句子背後的意思,所以容易失分。」要在長問題上分高下,YY就建議學生要「廣泛閱讀不同作家的文章,了解他們的行文風格和表達的方式,從而知道他們會用怎樣的句式來表達不同情感」。至於文言文的閱讀理解,YY就認為學生在理解字詞的部分表現得不太理想。「考生可以看一看文章的前文後理,用通假字和字的部首來猜測字意。」

進階閱讀:《悅讀中文──文化一本通15/16》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單單一期《S-file》又怎可完全涵蓋呢!想認識更多中國文化知識?凡於全學年訂滿指定日數,同學即可獲贈《S-file》精心炮製的《悅讀中文──文化一本通15/16》,書內收錄了五十二篇文化篇章,分為初階和高階版,方便不同年級的學生學習。內容涵蓋「傳統習俗」、「歷史地理」和「中國文學」等知識,配合生動有趣的插圖,增加同學閱讀趣味!

 

文: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