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言論自由 逐步收窄

2015.02.04
1418 1418

法國《查理周刊》遇襲事件激發全球對言論自由及新聞自由的關注,正當全球都在捍衞這種普世價值的同時,香港卻面對言論新聞學術等自由被收窄的挑戰──劉進圖被斬、李慧玲被撤職、記者採訪被打,甚至《學苑》被特首公開批評等事件,都觸發市民對本港言論自由被逐步收窄的憂慮。香港的言論及新聞自由正面對甚麼衝擊?為何要維護這些普世價值?這些自由又是否絕對不可撼動?

今日香港

主題:生活素質+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法治精神如何保障香港居民的權利和推動他們履行義務?
‧政府怎樣回應不同群體的訴求?政府的回應對香港的管治、維護法治精神和提升公民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有甚麼影響?為甚麼?



現況:新聞自由指數不斷下滑

香港過去幾年先後發生了多宗傳媒遭受暴力對待,以及學術自由遭干預的事件(見資料);而去年多個關於香港新聞自由度的調查亦顯示香港的新聞自由度倒退,種種例子及調查都進一步反映香港的言論及新聞自由正面對衝擊。

其中香港記者協會發表的「新聞自由指數調查」顯示,以一百分為滿分,公眾評分只有四十九點五分,而新聞工作者更認為只有四十二分,顯示業內人士對本港新聞自由的狀況感到憂慮。而國際新聞組織「無國界記者」去年二月發表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2014》,更顯示在一百八十個受訪地區中,香港的排名持續下跌,由二○○二年的第十八位(亞洲第一位),下滑至去年的第六十一位,排名比台灣、南韓、日本更低。

(編按:在無國界記者二○一五年二月發表的最新報告中,香港排名連續十四年下跌,現已跌至第七十位。)




核心價值受壓 影響香港發展

言論自由及新聞自由是香港的核心價值,根據《基本法》第廿七條列明,香港居民享有言論、新聞、出版的自由,結社、集會、遊行、示威的自由,組織和參加工會、罷工的權利和自由;此外,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亦指出,一個普通人的最高願望,是人人享有言論和信仰自由,並免予恐懼和匱乏的世界的來臨。

哈佛大學政治系教授Pippa Norris一個研究顯示,一個地區愈有言論及新聞自由,傳媒愈能有效扮演監察角色,愈能減少貪污問題,提高行政效率,甚至可以提高經濟發展水平。一旦言論自由受壓,人民的生活素質、社會的穩定及香港的經濟發展亦會受到影響。因此,傳媒作為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第四權,更有責任監察社會及政府,確保言論及新聞自由不受打壓。





反思
以上的新聞事件,是否能證明香港言論及新聞自由備受威脅?誰人有責任保障香港的言論及新聞自由?作為香港市民,我們又能如何捍衞這些普世價值?

言論自由大過天?

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一方面要捍衞言論自由,但自由是否不設限?自由之名又是否「免死金牌」,讓我們可以堂而皇之地為所欲為?

教宗:自由應設限


早前法國《查理周刊》的總編和駐報漫畫家,就因為諷刺伊斯蘭教組織而被槍殺,顯然,槍手以武力解決意見衝突絕不要得,但不少人在事件發生後,亦開始反思言論自由的界綫。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查理周刊》槍擊案後表示,自己堅決捍衞言論自由,但言論自由應該是有限度的,絕不能挑釁和侮辱他人的信仰,也不能取笑他人的信仰。

記協:憑良知行事

即使是被冠上第四權力的「傳媒」,香港記者協會在其《專業守則》亦列明,新聞工作者既要致力消除新聞採訪的內容被扭曲、壓制及審查的情況,盡力做到傳播的消息是公平和準確,避免造成虛假。而且,新聞工作者亦要憑良知行事,以正直的手段取得消息,只有在公眾利益凌駕一切的情況下,才可以使用其他手段。

小結

接二連三出現的打壓事件,告訴大家自由絕非必然,我們的言論自由正受威脅;然而,我們亦不能打着自由的旗號在生活中橫行無忌。其背後所提倡人人平等、追求公義、互相尊重和大同世界的理念,更使它成全球人皆追求的普世價值。不久前,有體育品牌因發布印有「D7689」的號碼布照片,被網民投訴相片內容侮辱特首梁振英,品牌公關其後刪去照片並公開致歉;不少市民質疑這種做法是「文字獄」復辟,要反對聲音禁聲。作為市民的你又覺得言論自由有否被蠶食呢?



相關概念:自由(Freedom / Liberty)
在廣義上,這是一個哲學的概念,指人類可以完全自我支配個人的思想與行為,全憑自由意志(free will)而行動,要為自身的行為負責。當這個概念放於日常生活時,就引申出一種政治主張,即是每人皆享個人自由,人人生而平等,共同締造多元的大同世界;此主張融入社會的應用層面,衍生出如傳媒業在採訪和報道上的「新聞自由」和「出版自由」、學術研究的「學術自由」、個人靈性上的「宗教自由」和「信仰自由」等等。
值得留意的是,即使「自由」的概念投放至不同的社會層面,自由度亦難以客觀和具體地量化,往往當有強權打壓和限制,才能間接體現到自由的程度。同時,由於「自由」屬一種無形的精神信念,若以守則、條例等明文規定,以保障和約束自由,亦有違「自由」之本意。因此,最有效體現自由的好處,就依靠每個人的良知感召,在講求個人自由的同時,不應損人利己,並以尊重他人和秉持社會公義為原則。



相關辭彙
‧權力 Power
‧多元文化 Multicultural
‧生活素質 Quality of life
‧言論自由 Freedom of speech
‧道德考慮 Moral consideration
‧尊重 Respect
‧社會公義 Social justice
‧政治考慮 Political concern
‧個人操守 Personal conduct
‧思想自由 Freedom of thought

Mind Map:本港言論自由受打壓



學習教材

自由 建基於公平和公義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時事漫畫及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浸大昨舉行的畢業禮中,繼續有畢業生表達個人訴求,其中在中午舉行的視覺藝術學院及傳理學院的畢業禮上,有畢業生在奏起國歌時,於台下撐起黃傘;亦有畢業生拿黃傘上台獻給浸大校長陳新滋,並向他下跪,惟陳新滋收起該畢業生的黃傘,未有向他頒授證書,亦沒有與他握手。陳新滋表示,「我欣賞同學戴黃絲帶表達意思,這樣做不影響他人,但若在沒有下雨的情況下,拿着雨傘走來走去,的確對儀式不尊重。」他又擔心若容許學生在畢業禮撐傘,會開壞先例,將來有其他人會模仿他們的做法,「今日畢業生拿着雨傘上台,若他們是八旗子弟,將來拿着八枝旗走來走去,那怎樣處理?」
向陳新滋遞上黃傘並下跪的畢業生陳宇軒表示,陳新滋曾指「公義點都排第一」,但他在上周畢業禮拒頒證書予畢業生,顯得不支持及不尊重學生,他希望陳新滋能接納學生的意見與訴求,做更多東西支持學生。
摘自2014年11月18日《星島日報》A8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分別說明學生和校長的立場。(4分)
2.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在追求自由的時候,要考慮甚麼因素?(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
‧校長立場:
校長欣賞同學在公開場合勇於表達個人意見,但強調表達意見的大前提是要不影響他人和尊重場合,視典禮儀式和合乎眾人利益為最重要。
‧學生立場:
學生為畢業典禮的主人翁,而且學生重視自己有表達訴求和意見的自由。同時,學生寄望校長在大是大非的社會公義之爭上,能表態支持學生。
2.
同學可自由作答,可參考:
‧尊重場合與他人:在自由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時,要衡量表達的過程、方法和內容,是否當時場合所許可或不違背該活動的目的,並要顧及當事人會否因而陷入尷尬困局;
‧不能損人利己:由於追求自由的本質,是建基於人人平等和以發展多元化的社會為目標,因此自由不應成為滿足個人私欲的理由,而是以公平和公義為原則。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時事漫畫,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說明和分析上述漫畫反映甚麼事件。(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漫畫描述的是前商台時事評論節目主持李慧玲,突然遭商台以電話通知被「即時解僱」,其個人物品由他有人代為收拾,並會直接送到她家。
此事最具爭議的地方,是李慧玲在沒收過任何警告、沒有事前通知下突然執行,令人懷疑是次解僱有政治考慮;而漫畫中下雪的天氣,指傳媒業進入「寒冬」期,喻意傳媒前景灰暗,可能面對更多打壓。

參考資料
視頻
‧香港電台《星期六主場》(嘉賓: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岑倚蘭)
http://programme.rthk.hk/rthk/tv/programme.php?name=tv/facetoface2014&d=2014-07-26&p=6305&e=267886&m=episode
聲音專欄
‧【庫說通識】第108集:言論自由與宗教信仰
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87659&Pid=19&Version=0&Cid=268&Charset=big5_hkscs

載自2015年2月4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阿寶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