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餛飩麵 蝦子香 情細細滋味

2013.12.10
141 141

食物有酸、甜、苦、辣四味之分,人生亦然。第十二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散文組得獎作品胡燕青的《蝦子香》中,同題散文寫餛飩麵,父女兩人吃麵,憶起母親,味酸。蔡瀾在〈水果隨想〉中強調水果非甜不可,只因為他愛甜。食物本身四味分明,人嘗起來,卻往往另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也斯在〈給苦瓜的頌詩〉中寫苦瓜,恰如飽經風霜的老人,嘗盡人生的苦。李碧華在〈夠薑〉中寫薑,味愈老愈辣,人若不夠薑,也惡不出甚麼樣子來。人生大概就如同食物,各有味道。

蝦子湯 回憶帶點酸

侍應來收碗。爸爸說:『我還要的。』說完就舀起那剩餘的蝦子湯一口一口地品嘗。

〈蝦子香〉描寫了胡燕青和父親在情人節吃餛飩麵一事,當中穿插了大量母親在世時的回憶。他倆吃的是一碗普通的傳統餛飩麵,做法講究,今日已不常見。胡燕青笑說:「首先要用大地魚熬湯,加入蝦子,再把餛飩和麵條放進湯裏,餛飩裏不能有過多的蝦和肥豬肉,每個都應該是小小的,清淡的,一口吃完。麵條要剛好煮熟,不生不硬,然而『彈牙』。母親生前吃過並且讚不絕口,我爸爸也很懷念。」蝦子比蝦本身更香,它是很傳統、很中國,甚至很廣東的食物。是這種傳統的味道,也是和母親的記憶,令父親將湯統統喝光。

嘗起來的一絲酸

食物住往能勾起人的記憶,誰叫人人都要吃東西。大時大節,親友聚會,甚麼時候少得了食物?胡燕青父母都是愛食的人,兩人經常上山下海,到處尋找美食。父親對妻子的記憶盡是糅美食。她笑說:「母親生病前與父親一樣,很愛吃東西。我工作忙,不多與他倆到處去找東西吃。失去母親,心很酸。而現在,只有父親可以讓我孝順了。」餛飩麵,理應是鹹的,但嘗起來,卻帶一絲酸。父親失去妻子,女兒失去母親,一樣的心酸。

香味 藏起了珍惜

她以一個母親的身分來體會剛喪偶不久的父親的感受,感嘆道:「文章的味道是珍惜的味道。」文中,她女兒和小兒子都做西式甜食,她吃完餛飩麵後,回家就品嘗兒女的巧克力。「我站在兩代人中間,我有機會向父親盡孝,也有機會享受孩子的孝心。」迴盪口中的蝦子香,也代表了她的喜悅和滿足。

水果隨想 非甜不可

買水果 選甜不選酸

你要是問小販:「甜嗎?」「甜!」他們肯定回答。結果,上當居多,明明知道這是天下最愚蠢的問題之一,但是很奇怪,下次遇到,又再問了。

蔡瀾在〈水果隨想〉中細數今日的水果,果王榴槤、果后山竹是甜,木瓜、蘋果、橙櫻桃……雖有甜有酸,但只有甜的才受人歡迎。普通人買水果,例必會問:「甜嗎?」大概是大家對水果好壞的既定印象就是甜與否。難怪蔡瀾說:「我對水果的定義,是非甜不可,如果要吃酸的,我寧願去啃檸檬。」數十年前,他嘗了一口奇異果,酸到五官都皺在一起,自此都不敢去踫。甜味由糖分而產生,由味蕾經神經傳入大腦,令人產生愉快、幸福的感覺。日本的芒果、草莓、富士蘋果、水蜜桃等,無一不是又肥又甜。雖然價錢貴,如一顆九州芒果要幾百塊港幣,但饕客都心甘情願地掏腰包。你和我,吃水果,追求甜的;生活,也追求過得愉快、幸福。

變種 種出不一樣的生活

奇異果後來變種,果皮和肉都由綠色變成黃金色,味道由酸變甜。蔡瀾再試一口,發現味道竟是甜如蜜糖。除了奇異果,南洋的紅毛榴槤也由酸變甜。越南的火龍果本來不甜不酸,沒有味道,變種後也變甜。但也有相反的變種,硬是將甜的種變成酸的,如砂糖桔。這種貌不驚人的果實,吃起來如砂糖一般甜。但今日滿街的砂糖桔,十塊港幣四磅,味道盡是酸的。蔡瀾說:「那是大量種植的後果,又不知道施了甚麼亂七八糟的農藥,搞出個變形怪物來。」誰人愛吃酸的水果?種出甜的才是長久的生存之道。日本的越後是個被風雪冰封的不毛之地,卻因為種出多種甜如蜜的水果,而養活了不少人。

皺眉的苦瓜 苦味藏心頭

君子菜 一人做事一人當

我佩服你的沉默 / 把苦味留給自己……

也斯對苦瓜情有獨鍾,最愛它把苦味留給自己,默默承受的個性。苦瓜以味得名,但廣東人忌諱「苦」字,改叫它「涼瓜」。因為外形奇特、瓜面皺紋滿布,所以此瓜花名多多,聽到「癩瓜」、「錦荔枝」都不要皺眉,其實都是苦瓜。有所不知,苦瓜有「君子菜」的雅號:皆因苦瓜雖苦,卻從不會把苦味傳給「別人」(一同烹煮的食材),如用苦瓜燒魚,魚塊絕不沾苦味。這種特質好比中國人講究一人做事一人當、清者自清的崇高人格。

苦味 是歲月的摺疊

人家不喜歡你皺眉的樣子 / 我卻不會從你臉上尋找平坦的風景 / 渡過的歲月都摺疊起來……

詩中,也斯幾筆就勾勒苦瓜的外貌,將苦瓜比喻為成熟的、有智慧的老人,飽經人生歷練,嘗盡人生的苦澀,洞悉世情。歲月流逝,學習上、工作上、生活中吃過苦,誰不是愈來愈多?他也曾在飲食文學書《人間滋味》裏感嘆:「苦瓜又名半世瓜,大概不適合未活過半世的年輕人。」甘苦,固然沒有甜味討喜,卻恰如人生,總有種種困擾起伏。難怪當老一輩看到苦瓜出現飯桌上,總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句憶苦思甜。

堅持另一種口味  不隨俗流

在田畦甜膩的合唱裏 / 堅持另一種口味 / 你想為人間消除邪熱 / 解聰勞乏……

苦瓜是一種食物,也是也斯理想人格的象徵。據清代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紀錄,這種夏天盛產的瓜果,有消暑清熱療效:「苦瓜清則苦寒;滌熱,明目,清心。」苦瓜沉默、堅定、不隨俗流,願為人間除邪清熱。他把瓜的特性連繫人情,頌讚沉默堅定、不隨俗流的性格。香港文學家董啟章直言:「〈給苦瓜的頌詩〉當中頌讚的樸實而堅執的特質,更是也斯自始至終竭力維護的理想人格。」

薑紅茶 夠薑才辣

薑愈老愈辣

薑味道辛辣,像人一樣,以年齡劃分為嫩薑、中薑和老薑。李碧華在「夠薑」一文中直言,薑愈老愈辣。她表示:「嫩薑(子薑、紫薑)質脆而淡,不夠烈;老薑就太辣,纖維粗糙,有些會變乾瘺、頑固;中薑介乎兩者之間,色澤亮黃,有光澤和濕潤感,味道芳香,辛辣帶烈,恰到好處。」紅茶中加入中薑,趁熱一喝,醇厚香濃,帶辣,口感極佳。《本草綱目》說薑:「可蔬,可和,可果,可藥。避百邪」。難怪她喝後,身體馬上暖起來,精神一振,血液循環加速,「這時寫稿,文思非常順暢,很喜歡這種刺激。」

生命配角 漸被歲月磨走

薑一邊磨一邊變小,直至完全變成茸狀,它在你手中是漸漸的漸漸的消失,像生命被歲月磨走一樣。

薑如若是人,那研磨器就是時間。磨一磨,生命就漸漸的消失了。李碧華說:「我喜歡薑,它原產於東南亞和中國,是名貴香料,在中世紀的英國,一磅薑的價格和一頭羊相同。只是後來才淪為平民。」現在,有時買菜會搭薑,哪需花錢買?但世事往往都很玄妙,愈是輕賤的東西,愈是重要,炒菜、放湯,薑雖不是主角,卻是一綠葉,最佳調味。幾條薑絲、幾匙薑茸,整塊薑漸漸消失,卻為每道菜式的生命增添色、香、味。

夠薑才有力量 有膽識

「夠薑」是港式形容詞,表示一個人夠膽識、勇氣,天不怕地不怕。她笑說:「如果薑不辣,它就不算薑,也沒有資格自詡『夠薑』。」辣,不是人人都能吃。它會在大腦中形成了類似灼燒的痛覺,有些人吃後,舌頭彷彿被火燒,雙唇紅腫,額頭冒汗。忍得過這些煎熬的人,算起來也是有膽識的。人如薑,受得辣才「夠薑」。

描寫色香味俱全

描寫食物,說易行難,小記特意向胡燕青請教,總結出了三大步驟。第一步,運用五感描寫法:視覺、嗅覺、觸覺、味覺與聽覺,活現描繪對象,細膩生動。第二步,利用比喻、擬人,將食物層次寫得更豐富。第三步,賦予食物獨特的思想感情,避免單調。

文字添加五感  活現描繪對象

五感描寫法中,先從視覺描寫入手,呈現它的數量、顏色、形狀。小記為大家搜羅了各式各樣的詞匯,輕輕鬆鬆就大概勾勒出食物的樣貌。

  • 量詞:一盅湯、一道菜(湯)、一客牛排、一雙筷子、一鍋稀飯、一串葡萄、一根冰棒等。
  • 顏色:紅彤彤、黃澄澄、金燦燦(油炸食物)、紫盈盈、綠油油、白花花(肥肉)等。
  • 外形:圓滾滾的(西瓜)、四四方方(餅乾)、軟綿綿的(蛋糕)、鬆軟的(麵包)、肥大(芒果)等。

嗅覺,寫食物的氣味;觸覺,寫手踫、舌嘗食物時的質感;味覺,寫食物的味道;聽覺,食物烹煮時、牙齒咀嚼時,都有不同的聲音。

  • 氣味:飄香四溢、香氣撲鼻、臭氣薰天等。
  • 質感:黏糊糊、滑溜溜、乾巴巴等。
  • 味道:酸溜溜、香甜可口、肥而不膩等。
  • 聲音:吱吱(油炸)、啵啵(水沸騰)、咔咔(吃蟹)等。

比喻擬人 寫出好味道

比喻法和擬人法描寫食物,能使抽象的味道變為具體,陌生的食物變為熟悉、簡單,使人易於理解。胡燕青舉出鍾曉陽的〈販夫風景〉中描寫棉花糖為例:「買棉花糖,一枝空棒子繞輪子轉,輪子嗤嗤地(聽覺)吐絲,結成一個碩大的(視覺)球……又是一朵天上的雲霞。簡直吃空氣一般,幻滅之快的,咬一口,便沒了,僅僅留下糖液在齒縫間(味覺)。額上、鼻尖、下巴,都沾得黏黏地(觸覺)。」這一小段不只把聽覺、視覺、味覺與觸覺都寫出來,更將棉花糖比喻為雲霞,增添趣味。

借食物抒發情感 打動人心

全文只集中在食物描寫,未免太單調,胡燕青以黃仁逵〈放風〉一段為例:「羅宋湯端上來的時候,湯瑪士.馮清楚見到盤子邊上黏一根頭髮,……盤子邊上黑褐色筆直的一條裂痕,從扭麻花盤邊上直裂到紅稠稠的湯底。這幫混飯吃的不長進東西,燒羅宋湯居然連罐裝西紅柿醬也用上了,真的朽木不可雕。」老人對這碗假羅宋湯的注視和不滿,正好把他當年的身分和今日的潦倒呈現出來了。她說:「是借食物抒發一些感情、思想,這才會令文章寫得動人至深。」

文:大杰 協力: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