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傘聚有時

2015.01.13
14059 14059

      粗略估計,由922大專罷課至12月金鐘清場的79天,區家麟寫了70篇網誌,幾近每日一篇,每篇千字,全是他本人稱為「書寫荒謬」的文章;本來打算在訪問中請教他如何寫得高質而且快,誰料他早在網誌自白:「這些日子,只有發瘋地寫,才能保持心境正常。」這句話,也許亦是2014年的港人寫照:所以過去一年有人揮棍有人舉傘,傳媒人區家麟就選擇用筆,來平衡荒謬中的五味雜陳。如今,傘開傘落,區家麟推出《傘聚》,為2014留下一個屬於大家的注腳。

博文合集 追溯前因後果
      訪問日,是平安夜的午後,街上冷冷清清,地點約在太子的一家咖啡店,是不少業內傳媒人的「蒲點」;甫闖進暗門,已見區家麟在準備新書《傘聚》的銷售事宜──只見他腰板坐直,一絲不苟地為新書簽名,而且訪問期間簽名書供不應求,忙得他要邊訪邊簽。看着他認真專注地寫,就會想起他同樣認真嚴謹的網誌《潮池》,內裏每篇文章平均數萬view、經常被網媒及網民轉載,加上平日的報章專欄的地盤,便會發現由電視台記者轉為以個人傳媒工作者身分而寫的文字,同樣有影響力,何況文章即使只有他一人把關,依然是資料豐富、條理清晰、有理有節。

      而這本最新出版的《傘聚》,便正是區家麟多日來採訪雨傘運動後的合集,「我之前差不多日日都有落去,就算忙也會去佔領區附近吃飯,逛一逛想一想;一想到甚麼題材,回家後就立即寫,以免過咗『道氣』。」當日網誌勝在新鮮熱辣,緊貼局勢,今日《傘聚》,賣點就是他──區家麟看雨傘運動,「當然,《傘聚》不只是將網誌結集,我也新寫多幾篇文章,希望將這個雨傘運動的前因後果作一個較完整的記錄。」於是乎,翻開《傘聚》,第一章不是928催淚彈,而是年初的民怨累積:主場新聞、門常「關」、白皮書等事件;埋尾,也不只是一個金鐘清場(截至出稿前,《傘聚》最後一次更新剛好是金鐘清場日),還外加了一個「雨傘運動大事記」,日誌點列,清楚明白,切實符合區家麟的出書目標:「我希望五年、十年後的讀者依然能從這書中找到閱讀價值,看到我這一個人對雨傘運動的觀點、心情、視角。」相信此書的功效,可足以他所說:「希望大家不要將荒謬當成常態」,或如他所寫:「盼望醒覺了的不再沉睡、站起來的不再屈膝」,提醒着抗爭者拒絕麻木、勿失勿忘吧。

後佔領的渾沌
      無可避免會觸及的問題:「後佔領時代,我們何去何從?」答案,就算如區家麟那樣緊貼時局,也答不出一個所以,「其實,對於整個運動的方向,甚至乎策略,我本來就很少寫,也自問無能力去寫去推測將來發展。因為,如果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如此強大的國家機器,管治方式完善,亦有方法反擊或控制傳媒,那我們又如何能確實答出一個運動方向?」正如示威者勇武與和平的策略分歧,區家麟提醒:「就算給你佔領了政府總部,之後又怎樣?我直至現在,還是看不到一個很具體很完善的策略,我可以大聲說句支持,當然,我也不會說『衝』就一定是錯⋯⋯」社運的膠着,延伸至後佔領時代,沒人知道下一步會怎樣,大家都靜待;而在這段時間,區家麟一再強調,「我們這一刻可以做的,就是繼續揭示荒謬;至少,在身處荒謬時,我們一定要發聲。」就算不想上街勇武抗命,其實還有一種,如區家麟所說那樣,雨傘運動早在大家心中埋下種子,「只要我們能時刻警醒權力的觸鬚如何觸及不同位置,在我們的工作崗位、日常生活中堅守價值觀,沉默也可以是一種抗爭。」

      讀罷《傘聚》,傘開傘落,聚散有時,也許,下一次又會見到區家麟出現,記錄着另一場運動?誰知道呢,而正如他自序所寫:「記抗命時代的開端」,卻從不是終結。

 

文: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