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鐘錶蟲嗎?
2015.03.03 「鐘錶蟲」的六隻腿全部退化得剩下細微的黑點,這是因為牠自食得糞,毋須移動的原因。「鐘錶蟲」的主食是自己的排泄物,吸收自己已經消化吸引的殘渣⋯⋯牠以船底形的腹部做支點,用發達的長觸角向左旋轉玲瓏的軀體,一邊吃一邊發泄出半圓形的糞丸,從黎明開始一直吃到日落,牠的轉動跟着太陽行動,所以可以做為鐘錶使用。
(《鋼鐵蝴蝶》頁102-103)
〈鐘錶蟲〉是台灣作家林燿德寫的一篇散文,到底這種奇異的生物是否存在,我也不知道。有人說這是林燿德虛構出來的物種,藉此他真正想寫的是社會上的一個現象,以及社會上的一些人。
他說在文化界,一些作家只會出版一本書的不同寫法。這些人就像鐘錶蟲圍着自己的排泄物打轉,滿足於自己閉鎖的世界。我從前做出版社編輯,便發現不少流行作家是「鐘錶蟲」,寫來寫去也是差不多的故事,一模一樣的公式。
其實在寫作上,重複是可以的,一些作者會重複一個主題,直到他們感到滿足,或是不能再寫下去為止。不過這些主題一般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東西,例如一段記憶、一份信念,或是所關心的群體和社會問題。至於寫作的初學者,有時也難免重複一些寫作手法,務求運用得純熟。這是無可厚非的。
只是,我們會不會在不知不覺間,變得跟鐘錶蟲一樣?例如我們只看一類書,只看自己喜歡作家寫的書,結果讀的寫的,變得愈來愈單一,閉鎖在自己的世界。有些學生畢業了,愈來愈少讀書,結果寫作時只能取材於求學時期讀過的作品,久而久之,眼界便變得愈來愈窄,寫的也變得愈來愈重複了。
不想做鐘錶蟲,「吃」自己的糞便,我們便會擴閱眼光,閱讀不同種類、不同作者的書,即使不甚喜歡,即使初讀的時候不明白,也要嘗試。寫作前,花一點時間重讀自己的舊作,免得在不知不覺間重複自己,多作嘗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