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和我
2015.04.14 文學的力量展現在生活中的日常話語,寫作,不必知識分子的文以載道,毋須寫出文名天下知,寫作的意義,有時僅僅是「我」寫給「你」的一張小卡片或小紙條,便利貼上的「三言兩語」,也可「大有文章」。
(《遊戲把詩搞大了》頁26)
寫作和作文,有時候給我們太大壓力了,學校作文少則數百字,長則過千字,而且析題、經營、遣詞用字,很累。台灣詩人林德俊提醒我們,不要想得太複雜,寫作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給家人、朋友寫張小卡片、發個短訊、寫一段facebook貼文,也是寫作啊。
寫作要在生活裏提煉題材和情感,而不是老師發題目之後,才去想寫甚麼。曾經給學生讀關夢南的〈便條〉,可惜多數學生都不相信那是一首詩,為甚麼?因為這首詩太平淡,看來跟我們寫在便利貼上的片言隻語沒有兩樣。例如:
爸爸:當你起牀讀到這張便條的時候
我已經端坐在辦公室的座椅上
老闆娘帶着肚裏的孩子回來坐鎮
應付一個女人產前抑鬱頗不容易
這是女兒寫給父親的便條,後面還補上一句:「昨日見同事的飯盒裏有黃花魚,你識做呢!」意思是叫父親煮黃花魚給她吃。這詩多平淡,就像我們平日跟父母說的話,不過關夢南在日常的話語上再加提煉,使其變成文學作品。父親在便條上,叫女兒長命工夫長命做,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後又補上:
休漁期過後
黃花依然是那麼的瘦
海洋與大陸一樣
都是烏賊的肥
這四句表面上回覆黃花魚的事,其實另有所指,意思是社會上壞人當道,跟海洋一樣,魚瘦而烏賊肥(烏賊,黑色的賊,在這裏指壞人),叫女兒凡事小心。這四句曲折優美、令人再三細讀,是日常話語昇華文學語言的例子。
你有沒有話想跟父母說?平日你跟同學的WhatApps短訊說的是甚麼?有沒有可能把這些日常談話提煉成寫作的素材和靈感?其實寫作很簡單,就是「你」和「我」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