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物抒情文章賞析
2015.05.15試根據作者在感悟上的異同,說明為甚麼木麻黃比台灣相思更讓他感到唏噓。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章
中年哀樂,才慢慢體會到桓溫的感覺。我沒有親手種過樹,但看着樹木成長的經驗卻不少。在入大學之前的那一年我家搬到北角半山,這一區才剛開發,我很喜歡其間的寧靜,惟一抱怨的是路旁新種的台灣相思只比我高一點點,枝榦細弱,幾十片葉子在烈日下垂頭喪氣,好像曬得要死似的。當時想甚麼時候綠樹成林,可以屏擋酷日,讓人在下面優游散步就好了。倏忽之間,就是二十多年,到我遷離北角的時候,相思已經巍巍十餘米了。不僅濃蔭蔽日,而且初夏花落,更會把行人道鋪上一層黃色的小毛球,在上面散步,隱約踏着花香,不知是愉悅還是感慨。
不過,最令我唏噓的卻是崇基舊宿舍明華堂旁邊的一棵木麻黃。那一年的那一天,我讀一年級,課剛好完結,試考過了,而暑假還未正式開始,在下午微熱的陽光中,我走到明華堂,看到我的師兄正在替一小株木麻黃澆水,這位師兄行將畢業,準備升學,我帶笑的問:「你在做甚麼?」他說:「剛種了一棵樹。大學四年,算是留個紀念吧。」
師兄隨後出國,結婚,回港,離婚,其後又再出國,又再回港。而這棵木麻黃似乎都一無所覺,冬去春來,依然青青如此。若干年後,我和師兄談起,怎知他已經完全記不起這回事了。一剎那間,我心中滿是若有所失的感覺。
其後又若干年,崇基大興土木,我再路過明華堂,不知甚麼緣故這株木麻黃已經不在了。
這棵樹,本來是一個紀念。後來紀念忘卻了,而樹自依然;再後來,樹也不在了,留下的就只有我心中的紀念。
答案
在台灣相思方面,作者剛入大學時,台灣相思仍枝榦細弱,二十年後,相思已巍巍十餘米。作者一方面為其茂盛感到愉悅,另一方面它的繁茂卻反映了時間的流逝,作者因而心生感慨。在木麻黃方面,作者藉目睹木麻黃由栽種到最後被砍伐而消失的過程,同樣抒發時光的流逝;另一方面,木麻黃更令作者感到唏噓,因為種這棵樹的師兄早已忘記了當年植樹的原因,作者因而進一步指出回憶或情感會因時間的逝去而消失,以此抒發他的無奈之感。是故,木麻黃更讓作者感到唏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