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提升品德素質的最佳方法?
2015.05.21一、試題(卷二:延伸回應題)細閱以下資料:
2015年5月,成都一名女司機盧某因行駛途中突然變道,被男司機張某駕車逼停,隨後遭到毆打,導致肩膀骨折和腦震蕩。張某因毆打女司機已被刑事拘留。女司機躺在醫院接受訪問時,拒絕承認有任何過錯,並稱「以我這麼多年開車的經驗,在那樣的距離變道過來出去,是沒有問題的」。有網友認為女司機隨意變道很危險,指出女司機不是水準差,是心黑,是謀殺無辜的路人!此後,不少批判女司機的言論成為網路民意主流,更有甚者認為女司機挨打是自作自受。 一位德國人雷克亦對此事發表了看法。他認為大部分中國人開車跟猴子沒有兩樣,對社會根本沒有任何信任感,值得反思。他指出中國人為甚麼不會開車?主要原因有四個。第一就是交通教育的問題,這是政府的責任。第二是中國人會藉口說人多就這樣。第三就是交警,很辛苦地站着管亂七八糟的交通,但能好好管嗎?作為一個交警,看到一個不掛牌的車,能確定哪個是流氓而不是領導嗎?第四便是最關鍵問題,中國人對社會根本沒有任何信任感! |
(a)解釋網絡文化對中國社會可能產生的挑戰。解釋你的答案。(8分)
(b)「 加強教育是提升中國人品德素質水平的最佳方法。」你是否同意這看法?解釋你的答案。(12分)
二、作答方向參考
(a)
評估範疇 |
網絡文化對中國社會可能產生的挑戰 |
審判方面 |
網絡文化或成為另類的法庭,對一些社會事件作出批評,甚至形成一種輿論壓力。如資料中的事件中,中國網絡輿論便批評女司機因本身問題,被打也是應該。網絡猶如一個法庭,審判社會大事。 |
道德方面 |
網絡文化或會挑戰社會的道德標準。在網絡中,一些網民往往受到其他網民影響,形成一種從眾文化。如資料中的事件中,中國網絡輿論便批評女司機應該被打,間接認同男司機的做法,宣揚以暴力去解決問題,違反中國以和為貴的道德標準。 |
外來方面 |
網絡世界是沒國界,中國發生的事件也會經過網絡世界傳揚出外,導致外國關注,甚至引起互動回應。如資料中的事件中,一些外國人士也因網絡輿論熱潮得知,對中國作出評論。 |
其他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答案,均可接受。
(b)
同意 |
|
根本方面 |
教育是由幼開始,如要提升中國人品德素質水平,由小開始是最佳的方法。孩童由小開始便認識品德的重要性,逐漸成為一個習慣,長大後也不會改變。 |
影響方面 |
中國義務教育已實行了多年。改革開放後,教育發展一日千里。大多孩童也會接受教育,從中學習品德,只有個別因特殊原因沒有機會接觸教育,不能從中學習品德。因此,加強教育是提升中國人品德素質水平的最佳方法。 |
專業方面 |
一直以來,學校是培育品德的好地方,老師也是培訓的專業人才。孩童從中學習,一定會較易接受品德培育。 |
其他方面 |
因本題屬於暗比題,因要交代其他主要方法有所不足,如父母指導、傳媒宣傳等。如父母指導因缺乏專業培訓,難有效教導提升品德素質水平。一些父母更因品德欠佳,身教會禍及下一代。傳媒宣傳亦難作出深入指導,難有效提升品德素質水平。最終,品德水平表面有所提升,實際仍不足。 |
其他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答案,均可得分。
不同意 |
|
接觸方面 |
教育是由幼開始,如現時才加強教育提升中國人品德素質水平,對於已畢業的成年人來說不能發揮任何作用。他們沒有機會接觸教育,故不能解決現時中國品德水平的問題。 |
外因方面 |
教育只是影響各人品格的其中一種因素,家長、朋輩、傳媒等也有重大的影響。不少人深受父母等影響,學校教育根本難發揮作用。朋輩也十分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學校教育亦難發揮作用。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傳媒影響力也不容忽視,往往大於學校教育。 |
實況方面 |
中國一直以來也重視教育。父母也希望子女接受教育,提升品德素質。可是,中國品德素質卻好像沒有多大的提升。由過往的經驗來看,加強教育不是提升中國人品德素質水平的最佳方法。 |
其他方面 |
因本題屬於暗比題,因要交代其他主要方法為何比教育更佳,成為最佳的方法,如父母指導為例。相比學校老師,父母與子女接觸時間多,通過本身身教是有效提升品德素質水平,這是最佳的方法。或以傳媒宣傳為例,相比學校教育,現時資訊發達,傳媒普及深入,更能作出廣泛推廣,比教育更提升中國人品德素質水平的最佳方法。 |
其他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答案,均可得分。
三、試題分析
涉及單元 |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現代中國、全球化。 |
關鍵概念 |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自我、社教化、個人成長、人際溝通 現代中國:改革開放 生活素質 社會文化 傳統道德 全球化:網絡文化 文化全球化 |
相關議題/新聞 |
中國網絡輿論引發的討論爭議事件實在不少。如早前一位中國網民張貼一幅照片,指出上海有一名「最霸氣老師」。該女教師在學校旅遊時,不管是站、坐,還是步行,全程也有一位學生為她打傘。她則手拿扇子,戴着墨鏡,心安理得地享受,被指為「女王」。後來,當局查出她是寶山區顧村中心小學教師,要求她「深刻檢討」。校方回應指是學生自願,網民強烈不滿。最後,事件被炒得沸揚後,上海市教委透露已要求各區縣教育部門調查、確認事實,並要求加強師德師風的教育。 |
題型分析 |
(a) 屬探究題,要求考生「網絡文化對中國社會可能產生的挑戰。」探究題型的主要評估重心在於探究要求的考問重心。以本題為例,重心在於可能產生的挑戰。考生要從多角度去探究,找出可能的挑戰。本題是屬於延伸回應題,因此題目中的資料只是啟發思考。考生並不需要依據資料來回答。 (b) 屬同意題,亦屬於暗比題。要求考生是否同意某一觀點。同意或不同意某一觀點要有充分的理據支持。理據要有例子支持,配合概念解說才可獲得高分。以本題為例,評估重心在於是否同意「加強教育是提升中國人品德素質水平的最佳方法。」考生要從多角度去提出理據,作出分析,說服閱卷者支持本身的看法。題目中有「最」一字,實際是要求考生與其他方法作出比較,指出這個方法為何是最佳或不是最佳,考生不可忽視這點。如前所述,本題是屬於延伸回應題,題目中的資料只是啟發思考,考生實不需要依據資料來回答。 |
四、作答提示
1. 回答(a)分題時,考生要注意題目中有重要的概念詞「網絡文化」、「中國社會」、「挑戰」等。考生要明白有關概念詞的內涵意思。如「中國社會」是指現今中國社會,即在改革開放數十年後的中國,對外面對全球化,對內面對經濟起飛後產生的問題,而非泛論傳統的中國社會。
2. 其次,題目考問「可能產生」,考生也要留意這詞意謂不一定會發生。如果有較大機會產生也應交代分析。一些考生忽視「可能」一詞,只交代認為一定會產生的挑戰,結果未符合考評的要求。
3. 題目有兩個重心不可輕視,一是全球化下的網絡文化,一是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社會。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社會仍有不少中國價值觀,在全球化挑戰下如何作出回應,這正是本題的考評重心。考生不可只以為考問現代中國單元,實是全球化單元和現代中國單元也有涉及。當然,其他單元如個人和人際關係或有旁及,但這分題的重心並非在此。
4.( b)題答及「加強教育是提升中國人品德素質水平的最佳方法。」,考生分析時先要理解重要的概念詞,如「教育」、「品德素質」等,如對這些詞語曲解其意,理解題目考問重心便會出現偏差。
5. 分析這題要從多個角度去分析,不宜集中於一個角度,如只從中國教育發展現況是不足夠,更要配合未來發展情況等。通識考評強調多角度思考,如只有單一角度便難取得高分。
6. 題目有兩個重心不可輕視,一是加強教育,一是品德水平。表面上,題目只考問中國的議題,實際也旁及個人成長。因此,考生不可只以為考問現代中國單元,實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和現代中國單元也有涉及。因品德水平正是個人成長的重要元素,不可或缺。
7. 如前所述,這題是暗比題,考生要交代是否認同「加強教育是提升中國人品德素質水平的最佳方法。」重心在於「最佳方法」。要引證是否最佳,便要與其他方法比較,才是全面闡析。
8. 分數方面,(a)題是8分,(b)題是12分。考生在安配時間時要多加留意,可先用數分鐘(如5分鐘)審題,劃下重點及構想大綱,(a)題可考慮用30分鐘作答,(b)題可考慮用40分鐘作答。
文:黃曄 資深通識科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