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筷子

2015.06.05
13929 13929

      吃西餐,動刀叉;吃中餐,用筷子。這是中西餐具的差異,同時,也反映當代中西飲食文化的根本差異。

      中國人吃飯,講究規矩,正確使筷子,成為餐桌禮儀之一。爺爺輩的長輩們說過,夾得起就吃,夾不起來就別吃,不允許夾不起時用筷子扎起食物(扎饅頭扎飯是祭奠死人的)。小時候,父母教我們怎樣使筷子,是家教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在長輩心目中,如果新生一代不會使筷子,甚至使筷子比不上外國人,那是丟人的一件事。

     據文獻記載,3000年前,我國古人已經使用筷子,作為進食的工具之一。古時候,筷子叫做「箸」(zhù),一般用竹木做成。「箸」粵音同「住」(停住),行走在江河上的船,既忌諱「翻」(翻船),也忌諱「住」(停住)。改「箸」(住)為「筷」(快),圖吉利,祈求風調雨順,闔府平安。到了今天,仍有水上人吃魚有個忌諱,不能把魚翻過來吃。他們認為,把魚翻過來吃,是不吉利的。現代粵語一般都說「筷子」,老派粵語還用「箸」;口頭語中,用於用筷子夾起的菜,老派粵語說「一箸菜」;主人宴請勸食時,請客人「大箸食餸」(多吃菜)。北京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先生說了個故事:中國人過去看一家人的筷子就知貧富。筷子愈長,家產愈殷厚。原因很簡單,大戶人家吃飯菜多,筷子長了好夾住遠處的菜。過去沒有轉盤,多好吃的菜也轉不到你的面前。

中日韓筷子各不同
     中國人的餐桌一般都是圓的。在沒有轉盤的年代,小孩兒就算站起來,也夾不了遠處的菜。粵語說「夾唔到(餸)」,普通話則說:「夠不着(菜)」。「夠不着」讀gòubuzháo。小朋友坐火車,把手在高處,踮起腳,小手兒拿不到把手,也可以說:「夠不着」。粵語基本不用「夠不着」這個說法。

     值得一提的是,中、日、韓三國人民都用筷子,可筷子各有千秋。中國筷子平頭,日本筷子尖頭,韓國筷子金屬。甚麼原因?原來,中國飲食文化中禁吃或少吃生食,尤其魚肉一類。日本與中國飲食習慣相反,極喜生食,尤其生魚片。生魚片滑溜,不好夾起,日本尖頭筷子如同魚叉,這時候,大派用場。還有,日本人分餐制,一人一份,筷子短而尖,只為自己,不像我們中國人共餐制。至於韓國筷子多用金屬製作(韓劇《好醫生》、《來自星星的你》一些場景中都有所反映),韓國人喜愛燒烤,金屬筷子應運而生。竹木筷子上了炭爐,容易着(zháo)火,金屬筷子則避了火光之災;可是,金屬筷子沉重,費勁,拿起來顯得有點兒笨拙。小小筷子,富含三個國家的文化意蘊。「快、筷、塊」粵音聲母是f,普通話都讀k聲母(kuài)。插放筷子的器具叫做「筷筒」(多是圓柱形)。語匯中,碗和筷連用,成了「碗筷」。2003年「沙士」以來,酒樓的餐桌上除了各人的筷子,還有「公筷」(公筷在外,私筷在裏頭)。筷子的量詞,總是用「雙」(單個筷子夾不了菜嘛!)。學生俊梅結婚時,送我包裝精美的筷子,寓意夫妻二人,雙雙對對(也有「早生貴子」之意),佳偶天成,用愛與包容面對兩口子的新生活。

考考你
寫出下面歇後語:
提示:豎(樹)不起來    難過     拆不開
1. 筷子過橋 ( )
2. 筷子頂豆腐( )
3. 筷子捆成把( )

 

 

答案
1. 難過     2. 豎(樹)不起來       3. 拆不開

文:林建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