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個字」與「時間」
2015.05.22一天與母語為普通話的同事約時間吃午飯,我說「後天中午十二點三員工餐廳等吧。」同事停頓了一會兒,問「是十二點三十嗎?」「哈哈,是十二點十五分。」於是,決定在與同事吃午飯時好好解釋一下「三個字」的由來。
我們現在將一天分為24個小時,但古時候人們將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根據中國十二個生肖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十二時辰制從西周就開始使用了。古時候,朝廷會用日晷計算氣節,用沙漏計算時辰,還有後來的渾天儀等等。至於民間,人們會借助一些自然特徵和生物特徵來計時。比如「雞鳴」和「人定」,就是半夜雞叫和人入夜睡覺的特徵;「食時」和「哺時」,就是吃飯的時刻。其餘八個時辰以太陽位置的主要特徵來命名。另外,還有報更的計時法。就是一位更夫在適當的時候敲打響鑼,一更敲一下,二更敲兩下。
「小時」與「大時」
我們現在一天之內的最大時間單位是小時。不知大家有沒有想過為甚麽我們將之稱為「小時」而不是「大時」呢?因為古時候的時辰又稱為「大時」,當外國的24小時計時制傳入時,人們為了將兩者區別開來,就只能用「小時」了。當鐘表流行,人們習慣了小時制,提及時辰的人愈來愈少,「大時」就更沒有人說,也就慢慢消失了。
再講講鐘表。我們常見的鐘表是一個圈,數字1至12沿着圓圈均勻排列。短針指向哪個字,表示幾點鐘,長針指向哪個字,表示一個小時過了多少分鐘。不過,正如前文所說,古人對時間精確度的要求並不高。鐘表傳入之後,也不需要準確地說十二點十三分。
所以,當長針大概指向3字,就叫十二點三個字就可以了。懶一點的廣東人連「三個字」都不願說,只簡稱「十二點三」或者「十二點搭三」。講到這裏,大家應該知道「三個字」的由來了吧。現在我們看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吧。
每到下午三點三,工作士氣便開始變得低落。想來一個下午茶提提神,但又怕增磅?!建議姊妹們不妨善用各款護膚產品,自組美顏三部曲。(《星島日報》2015年4月13日)
「三點三」,就是一個對時間精確度要求不高,說話以簡約為上的最佳例子了。
考考你
請問「大時」表示甚麽?
答案:時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