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作能力終極提示
2015.06.04校內試快到,本專欄也到最後一期。作為重中之重的作文卷,有何提示?此篇與你一一分析!
(一)論說文溫習方法
(1)雙項結構 不可遺漏
校內熱門題型是兩項比較式,同學必須清楚知道題目的兩項比較項目,不可遺漏,例如:
‧ 題目是:「保護古迹」比「經濟發展」更重要,兩者要進行比較,比較時要兼論兩種價值孰更重要才行。
‧ 題目是:與其「追隨潮流」不如「展現個人風格」,寫作時留意,既然是「與其⋯⋯不如」的格式,那麼兩者就要進行比較,比較時要兼論兩種行為才行。
‧題目是:「美貌與智慧,誰更重要?」也一樣,只提及一項,也當離題處理。
(2)清晰立場 文首提出
在首段即時提出你的立場:贊成、反對、局部贊成。
‧ 某年考問:「棒下出孝子」「獎賞是教育的恩物」,考生必須兼顧兩種說法,可以同意某一方,或同時同意或否定兩種說法,也可以因應不同情況而局部贊成或局部反對。例如子女尚小應該嚴教、子女長大了應該以獎賞為教育方法,或視乎子女性格而採用不同的教導方法。無論你的立場如何,在首段都必須說出來。
(3)豐富論據 古今中外
論說文,必須舉出例證。
‧「美貌與智慧,誰更重要?」,可以鄭欣宜、香港小姐、德蘭修女等出發構思例子,留意,例子必須緊扣題目。
‧「財富愈多,社會地位愈高」提出了李嘉誠、何鴻燊、何添、霍英東等作例子,證明財富多,但必須行善,才有高的社會地位。
‧ 如果財富多,但為不義之財,卻會遭人唾罵,如某奶粉商草菅人命、走私大王賴昌星等為例。又或者只懂炒股票取利者,財富雖多,但社會地位不高也。
(4)舉例小心 必須扣題
近年學生多用例子或名人語句,但卻犯下嚴重毛病:
1. 事例對主題並無幫助
2. 事例多,但學生並沒有分析說明
3. 事例錯誤,根本並不存在該例子
(二)材料作文溫習方法
(1)先決定文體
前年文憑試寫作卷出現一個很有趣的題目,是從一個寓言故事開始:
有幾隻刺猬在寒冬中擠在一起取暖。因為牠們身上長滿短刺,擠得太近時會戳痛對方,所以不得不分開;但嚴寒又驅使牠們擠在一起。一會兒分開一會兒又擠在一起,刺猬在重複發生的事情中明白到「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最好彼此保持一定的距離」的道理。 題目要求考生說出這道理怎樣貫穿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 |
這題目應寫成論說文,也只有這種文題才能取得最高分。
(2)再找出主題
學生首先應該知道幾隻刺猬的象徵意義就是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要太近,也不要太遠,最好彼此保持一定的距離。 |
(3)再由不同角度論述
學生可從以下幾個角度去論述人與人之間不要太近、不要太遠及保持距離的學問。
一、與朋友相處; 二、戀人之間的相處; 三、與家人的相處。
還有,如學生有其他較深入的論述,也可接受。比方說:
一、公司同事間相處; 二、娛樂圈記者與明星的關係; 三、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
(三)記敍抒情文應試攻略
(1)文體成分 小心分配
近年的題目未必再是「記一次XX的經過」等明顯的記敍文體,可能是「有朋自遠方來」,或者是「太遲了」、「再會了」等等,並不會有文體提示,此類題目的寫作成分,可以以記敍為主,抒情為輔來寫作。
(2)經過感受 分量得宜
寫記敍文時,往往同時寫「經過」和「感受」。學生寫「經過」時問題不大,但寫「感受」時,分量卻不能太少。只寫事件經過而不提及感受,會變成新聞報告般的枯燥文字;相反,只說感受而忽略了敍述事件經過,又會流於過分感性。因此,在寫作時,我們在「經過」和「感受」兩方面也不可忽略。
最佳比例:
通過一次活動經歷 |
70% |
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
30% |
(3)人生文化 感受上品
你寫的「感受」不能是泛泛之談。以2014年為例,情感表達之高下,可參考下表:
上品 |
成長體會、人生價值、文化反思 |
中品 |
只是個人體會,純綷覺得是難忘的體驗、感受浮淺 |
下品 |
感覺不深,流水記帳、感受分量少 |
(4)多花時間 審閱題目
‧ 題目「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許多學生都沒有留意「遠」字。整篇文章,隨時變成「記一次與朋友聚會的經過」,這樣不會高分。
‧ 寫「一次遲到的經過和感受」,應清楚知道:「遲到」指赴約而未能依時抵達指定的地方。赴約包括上學、上班、參加約會等。「一次」指所述的事件是一次的。若考生所述的事件多於一次,則屬偏差。
蕭源老師2015年5-6月校內熱門作文題目巡禮:
1. 有人說:科技發展看似對人類有正面作用,其實不利於人類生存。你同意嗎?
2. 有人說:追求自由看似令人忽略紀律,卻往往保障了我們的權益。你同意嗎?
3. 有人說:「以德報怨」,有人說:「以怨報怨」,更有人說:「以直報怨」,你對以上看法有甚麼意見?
4. 「 知恥近乎勇。」知道何謂羞恥,就接近於真正的勇敢。當你知道錯在哪兒,有勇氣改正,才能成就事業。在你的成長過程中,有相近經歷嗎?試寫文章一篇。
5. 有人說:「人生不在於擊出的拳有多重,在於你受得了多重的拳。」你同意嗎?談談你的看法。
6. 「 今天這件事,我本想置身事外,但經過短時間的思量以後,最後還是挺身而出。這件事令我明白到,見義勇為、當仁不讓這些觀念,在社會上還是有其價值的。」以上是文章的開首,續寫這篇文章。
7. 不論古代或今天,有用的說話往往難於入耳。你是否同意「忠言逆耳」?談談你的看法。
8.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是學習以後,不斷地複習和練習,是一件十分高興的事。在現今的學習環境下,你同意這句話嗎?試談談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