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港教育制度導致學生精神壓力

2015.06.04
13914 13914

一、試題 (卷一: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 摘錄自《星島日報》2015年5月17日的新聞報道

     一間補習社早上開始接受暑期課程報名,由於學額採取先到先得,並要親身報名。結果大批家長帶同子女通宵排隊,至清晨已有數百人「打蛇餅」,長長人龍包圍整個停車場,等候補習社開門。有家長表示,清晨五時左右抵達,已排至第200多位,至七時已有近400人排隊,她排了六小時才順利為子女報到暑期補習班。她表示,由於補習社有口碑、有制度和師資優良,所以不少家長慕名前來。


資料二:摘錄自《星島日報》2015年5月14日的社論

      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比較七十六個國家和地區的十五歲學生的基礎學習認知能力和知識掌握,香港學生表現名列第二,顯示香港教育制度縱使備受批評,仍然能夠有驕人表現,不宜妄自菲薄,不過仍有須改善之處。有本地教育學者指出這些香港學生位列前茅,原因是擅長應付試卷,子女到十五歲時已經在試場上「身經百戰」。
      西方國家學生的應試能力遜於香港,部分原因還包括採用較為自由開放的教育模式,功利和實用的考慮比重較輕,學生考試壓力較低,但是培養出來的知識追求興趣和創意,未必遜於高分考生,這種風氣孕育出創意經濟的重要人才。

 

資料三:摘錄自《星島日報》2015年3月26日的新聞報道

      一項對一萬二千多名中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超過一成受訪者容易出現焦慮症狀,超過百分之二更是在受訪前四星期內幾乎每天都有自殺或自殘念頭,而有輕微至中度抑鬱症狀者更逾五成。其實,不只中學生,小學生的焦慮情況同樣需要正視,精神壓力問題甚至推前到困擾部分幼稚園生。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呼籲家長尊重兒童的遊戲權利,確保孩子每日可以自由玩樂至少一小時。西諺指「只工作不遊玩令傑克變成呆子。」孩子有時間自由玩樂,高興之餘還可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社交能力和自信,減壓之餘避免養成王子公主病,以及不致做每樣事都求取功利效果。

 

(a)利用資料一及二,試指出及解釋導致資料三中香港學生出現精神壓力的原因。(8分)

(b)就你在(a)題提出的成因,提出一些具針對性的建議改善香港學生壓力問題。(8分)


二、作答方向參考

(a)

資料  

 角度  

資料  

  推論/延伸

 

社會風氣

部分家長由清晨已開始排隊,事件亦反映出求過於供的補習機會。

由補習可見社會蔓延着競爭文化,競爭補習機會可以同樣理解為學業成績的競爭,家長要求、學校壓力、補習社宣傳加上媒體渲染,令莘莘學子面對無形的壓力,倘若力有不逮,就會導致學生心理上產生自卑的狀況,繼而可能形成焦慮的問題,擔心自己比不上別人。

家長期望

部分家長排隊達六小時,期望「有口碑、有制度和師資優良」能夠改善孩子成績。

家長對於補習機會的渴求很大程度展現家長對於學生成績的要求,當不少家長不惜付出時間及精神去競爭一席補習位置時,理所當然希望付出得到成果,所謂成果即學生的成績得到提升,若然成績未如理想,出現期望落差之時,一方面家長可能會給予言語上的壓力,另一方面學生亦可能會自責,最後產生精神壓力。

時間分配

家長排隊報讀暑期課程的補習班

暑假是學生最長的假期,理應是給予學生休息及自由選擇活動的時間,然而,家長在暑期安排子女報讀不同暑期補習課程,既令子女失去資料三所說遊戲的機會,亦令子女失去選擇活動的權利,倘若其他假期都是安排補習,學生若然在學習上產生壓力亦無所宣泄,日常課業及考測壓力積聚,在假期未可釋放,終究會形成精神壓力。

教育制度

學生大多在試場上「身經百戰」,相比西方,香港較着重實用和功利的模式

香港的教育制度從幼稚園入學面試開始,小學派位、中學呈分試、中學文憑試,孩子成長階段面對一次又一次的「一試定生死」,而教學內容亦較為着重實用性,以高中為例,試卷操練成為學生主要學習模式,刻板及缺乏變化的教育內容,致使部分在「學習」上能力稍遜的學生會感到自卑,繼而產生無力感以及精神上的壓力。

 

(b)

針對  

 建議 

針對性

家長期望

政府方面,教育局應該首先檢討教育制度,教育局可以實踐更多「持續性評估」或調整課程結構,例如加強應用學習的地位。

因為學生壓力源於家長期望,而學生期望是源於教育制度的要求,例如「一試定生死」、「精英主義」。

學校方面,家長安排補習,學校應該提高教育質素,同時亦安排不同類型的課外活動機會予學生,給予孩子「遊戲權力」。另一方面,加強家校溝通,讓家長明白孩子的能力、狀況,以免產生過高期望。

家長選擇補習有可能認為日校課程有所不足,亦可能純粹從學業成績理解學生的能力,所以產生過高期望。

時間分配

政府及社福機構方面,政府可以加強撥款予服務兒童及青少年的社福機構,令他們有資源籌辦多元化暑期活動,例如遠足、魔術、運動或藝術等活動,並且透過大型宣傳灌輸兒童的「遊戲權利」和宣傳社福機構的活動。

學生出現精神壓力源於沒有機會宣泄壓力,而家長在競爭文化下只會選擇補習,所以提供多元化學習機會可以令家長更多選擇。

其他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答案,均可接受。

 

三、試題分析

涉及單元 

今日香港、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

關鍵概念

教育、教育制度、「一試定生死」、持續性評估、遊戲權利、多元智能、競爭文化、功利主義、實用主義、社教化、壓力、情緒病、期望落差

相關議題/新聞

早前一間補習社的廣告引起社會各界嘩然及關注,廣告指出「你不愛競爭,但競爭會找上你」,反映社會的競爭文化,加上補習社的排隊現象,顯示家長對於孩子的學業極為重視。

題型分析

(a) 成因分析題:題目要求學生從資料一及資料二找出可能導致學生精神壓力的成因,所以必須建基於資料一及二,從資料中找出分析角度,例如家長期望、教育制度,甚至可以運用逆向思維,研究指西方教育比較着重自由開放即香港教育則相對刻板實用,進而結合概念、知識和例子推論至資料三中所提出的一些精神壓力問題,例如焦慮、抑鬱等。

(b) 建議題:題目要求學生必須針對自己在(a)提出的成因,提出具「針對性」的建議,因此學生除了提出建議和成效之外,亦要交代建議的針對性,最重要是交代建議與成因之間的邏輯關係,例如針對家長期望,建議改善教育制度,應強調「期望源於重視學業、重視學業源於制度要求」。


四、作答提示
1.( a)題參考考評局近年的試題擬訂,強調必須運用資料,所以考生謹記作答時在字裏行間強調運用資料,例如「從資料一可見」、「由資料二反映出」等,以資料為起始,進而推論至資料三提出的精神壓力問題。推論過程可以引用資料以外的例子佐證,運用已有知識說明,加強推論緊密程度。

2.( a)題的提問重點在於「精神壓力」,考生可以首先定義「精神壓力」,透過定義應該可以得出精神壓力有壓力形成以及壓力無法釋放兩個分析向度,從而分析香港學生如何形成壓力,以及何以無法宣泄壓力。另一個分析思路就是從影響學生的持分者分析,例如家長、學校、教育局(考試制度)以及自身,較多考生會忽略自身,其實任何成因分析題可以記着「內外兼備」,既有內在因素亦有外在因素,從來「一隻手掌拍唔響」。

3.( b)題是建議題,以往考評局較多強調建議應該具備可行性及成效,其實一般建議均應該思考「針對性、可行性、具體性、效用性、全面性」五個範疇,此題希望學生強調建議的針對性,即建議與目的之間的邏輯關係,簡而言之,交代是否「對症下藥」。

4.( b)題要求考生提出建議改善學生精神壓力問題,可以留意「參考作答方向」中的建議,全部都是從外界的力量去嘗試改變,然而,絕大部分考生喜歡直接建議「學生應該⋯⋯」、「家長應該⋯⋯」,其實這種建議純粹是「呼籲式建議」,就例如改善學生懶惰問題,提出建議:「學生應該勤力一些」,所以建議最好是「先外後內」,即思考圍繞「事主」或「成因」的持分者提出建議,從而逐步改變「事主」或「成因」。

 

文:羅恒威 恩主教書院通識科老師、香港通識教育會會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