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文化精讀 練習及解說

2015.05.28
13902 13902

1. 以下哪一項關於「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描述不準確?
A. 指人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為,審視自身於工作,交友和知識層面上的表現。
B. 小欣一向對自己的要求甚高,經常思考自己有否不足之處,這種「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C. 這種態度強調「自覺」。
D. 這種態度與相信自己,對自己有信心的心態相反。

相關小知識:
語譯:「我每天都要多次提醒自己:工作是否敬業?交友是否守信?知識是否用於實踐?」
使用法則:可用於「消除偏見」、自我改變等主題上
‧ 「三省」的三是虛數,指很多的意思,故我們需要反省的地方其實不局限於「不忠」、「不信」和「不習」這三個層面,而廣義上包括生活的每一個範疇
相關故事:唐太宗就忠臣魏徵時曾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指出時刻反省自己的重要性。

 

答案:D
解釋:「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只是強調人要時刻思考自身有沒有不足之處,而不是要求人變得沒有自信,質疑自己的決定,所以兩者並沒有矛盾之處 。

 


2. 根據「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一語,判斷以下何者符合「孝」的定義。

① 張三一直追隨父親做義工,父親死後,他以父親名義創立一間義工中心。
② 李四每天也陪伴行動不便的父親到酒樓喝茶。
③ 王五收到父親去世的消息,立即放下在美國價值千萬的生意趕回香港。
④ 趙六在父親死前曾問及對方的志向,得知對方征服海洋;父親死後,趙六一直尋訪父親曾經走過的道路。
A. ①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③、④

相關小知識:
句子意思:要判斷一個人是否「孝」,在他的父親在生時,觀察那人的志向;在他的父親死後,觀察那人的行動,若他在一段時間內仍維持父親的 美德,可以說是「孝」。(「三年」只借指一段時間)
句子分析:這個句子必須視為一個整體,不能分割來看,即是必須同時符合「父在,觀其志」,以及「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兩個情況,才可以視成「孝」。因為很多人在父親在生時表現「孝」,但父親死便無以為繼,這個句子也是針對這些人作出批評。

 

答案:A
解釋:張三在父親在世時,陪伴父親做義工,可見他有助人之志;父親死後,他更發揚其志,開設義工中心,可見他沒有放棄父親的美德,可稱為「孝」。李四、王五的例子只反映父親死前,或父親死後的情況。趙六的例子中,趙六只是得到父親的志向,卻沒有反映自己的意向;父親死後,再尋訪父親的走過的路,和「不改父道」中解作「美德」的「道」亦有距離。

 

3. 在「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一語中,「慎終追遠」和「民德歸厚矣」之間存在甚麼關係?
A. 並列關係
B. 因果關係
C. 轉折關係
D. 論證關係

相關小知識:
句子意思:「慎終追遠」即謹慎處理先人喪事,加以追憶,形容對去世的先人的重視。「民德歸厚矣」即人民的德行歸於深厚。
句子分析:「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即人們做到「慎終追遠」,對先人懷着敬意,人情味濃,社會風氣便會因此變得仁厚。

 

答案:B
解釋:「慎終追遠」是「因」;「民德歸厚」是「果」,故為「因果關係」,並非「並列關係」或「轉折關係」。如句子沒有趨向動詞「歸」,即「慎終追遠,民德厚矣。」則可能是「論證關係」(如果發現人們「慎終追遠」,便可證明「民德厚」);但現在趨向動詞「歸」充分顯示出其因前者而有所改變的情況。

 

4.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的意義,和以下何者最為相似?
A. 眾生皆苦
B. 多愁善感
C. 未雨綢繆
D. 杞人憂天

相關小知識:
句子意思:「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即人們如沒有長遠的考慮,必然很快便有憂患到來。
句子分析:這個句子即「遠慮」是解決「近憂」的方法,藉此勸人應有長遠的考慮。現代漢語中有「憂慮」一詞,意思偏向解作「憂愁」,但這處「憂」和「慮」分開,「人無遠慮」的「慮」宜解作「考慮」、「計畫」。

 

答案:C
解釋:這個句子並不代表人們皆有不同的痛苦憂愁,所以不是「眾生皆苦」或「多愁善感」。「未雨綢繆」和這個句子意義一致,即未下雨,便把窗戶修好,「綢繆」就是一個「遠憂」的表現,如果沒有「綢繆」,便會有雨災的「近憂」。「杞人憂天」指過多的憂慮,和這個句子的意思不同。
文:林溢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