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受挑戰 給你一個LIKE!
2015.05.18互聯網社交平台不時有新挑戰,由早前席捲全球的「冰桶挑戰」,到最近的「消失七十二小時」,甚至中國微博發起的「微笑挑戰」,無論目的為慈善、為送暖或者只為啖氣,當分析拆解有關現象,就會發現它們的興起流行,都有賴青少年的熱烈接力參與,因為它們有共通之處──與滿足青少年成長的心理有關。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全球化
主題:自我了解+人際關係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青少年的自尊受甚麼因素影響?它與青少年的行為和對未來的期望如何相關?
‧有哪些流行而顯著的趨勢會對時下香港青少年構成挑戰和機遇?他們如何回應這些趨勢?
‧在不同的關係中,青少年如何建立身分和理解角色?
‧現代社會的人際溝通方式如何影響青少年與他人的關係?
網上挑戰事例
從互聯網社交平台(或者把範圍收窄至以facebook為對象)流行的各式挑戰項目,可了解青少年成長期間的行為和心理特性。大家可以先找出幾個事例,仔細分析看看!
例一:冰桶挑戰
流行程度:全球
玩法:淋冰水、自拍短片放上網,並向另外三人發出挑戰,對方要在二十四小時內照做,或捐一百美元給美國肌肉萎縮側索硬化症協會。
目的:(募捐活動)喚起世人關注肌肉萎縮側索硬化症
例二:消失七十二小時
流行程度:法國、加拿大等地
玩法:在facebook接受友人挑戰後,要在不通知任何人的情況下,消失半天、一天以至三天不等。
目的:顯示膽量
例三:自製香腸嘴
流行程度:美國
玩法:用杯子猛吸嘴唇,讓嘴唇腫成一對紅嘟嘟的香腸嘴,並拍片放上網。
目的:模仿女星凱莉珍娜的豐唇
例四:微笑挑戰
流行程度:中國
玩法:在社交網的軟件左邊放上點自己名的朋友的微笑照片,右邊放上自己的微笑照片,然後再點名繼續傳遞。
目的:傳遞溫馨、快樂的正能量
暫且不理會各項「挑戰」的目的及意義何在,大家不妨先問一個問題:「為甚麼這些『挑戰』會流行起來?」答案是,青少年加上互聯網社交平台的化學作用。
建立自我身分
眾多「挑戰」例子中,同學都不難發現,「挑戰」的參與者以青少年居多,他們在facebook或其他社交平台受到邀請或挑戰,都很樂意去做,因為:
1.事情:簡單、有趣(甚至無聊)、反權威、有意義
2.事情+放上網(公開):證明自己獲得邀請,同時做得到
以上兩點正中青少年成長期的心理發展須要,所以大家都很熱衷參與。青少年須要自我認同(Self Identity),心理學者艾力遜(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Theory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中說到,青少年階段是人格發展中重要,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自我認同(Self Identity),即自我認識。青少年想知道自己有甚麼優點和缺點、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從而產生自我接納,他們要在獲得別人認同下建立自我身分。
爭取朋友的「LIKE」
想獲得別人認同的方法很多,不過社會閱歷淺的青少年通常會用最單純、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人云亦云、人做我做,俗稱「埋堆」。於是,一些人人都做(尤其藝人名人)都樂於玩的冰桶挑戰就十分容易在交友平台流行起來。
另外,一些在facebook受到「朋友」邀請的挑戰,為了「埋堆」,也不拒絕,更即時把接受挑戰時的照片、片段上載,以獲得「朋友」的「LIKE」。對於想得到同儕認同的青少年來說,「挑戰」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小心「挑戰」副作用
根據心理學者艾力遜所說,青少年如在自我認同的階段發展失敗,就會無法肯定自己,難以展望將來,人生沒有目標,可能會:
1.容易做出反叛行為,以顯示自己與別不同,來確定自己的存在價值;
2.放棄自己,躲在自己的世界裏,逃避與社會接觸,變成隱蔽青年。
按照以上所說,似乎不應阻止青少年的跟風行為,然而,大家都知道一些網上的「挑戰」行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險性,例如冰桶淋頭對有心臟疾病者有不良影響,至於玩失蹤更是危險重重,而且嚇壞家人;就是最正氣的微笑挑戰,亦因為要上載相片,有機會被盜用頭像於網絡行騙。
青少年接受挑戰時通常都不會考慮這些副作用,這亦是青少年的特點之一;要突破這一處事盲點,願大家都謹記:凡事抱持一點懷疑態度,自己查清楚、想清楚才去行動。
反思
網絡上的種種挑戰,若果同學亦曾應戰的話,你有否作出一秒鐘的考慮其意義何在?會否對他人或自己造成傷害?應戰的心態,是因為朋輩壓力?
資料庫:社交網的溝通功能
不少人將時下青少年的各種行為思想表現,歸咎於社交網站的流行和影響,其實社交網是不是擁有如此「神奇力量」?大家先來看看人的溝通模式和功能再說。
試把以上解說和facebook聯想在一起,facebook是不是已包含了各種溝通途徑和形式?是不是可以發揮所有的溝通功能?因此,互聯網社交平台的溝通與其他溝通方法無特殊分別,甚至可說是中性的,視乎人們怎樣利用它,只因為青少年成長的心理需要,往往較多利用社交平台來「滿足個人社交需要」的功能而已。
Mind Map:青少年熱衷參與facebook挑戰的現況
學習教材
溝通渠道 面談非首選?
資料回應題
社交網站除了有機會令青少年行為出現偏差,正面一點看,會不會讓他們得到更多支持和鼓勵?細閱以下報道,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商場趁母親節於本年四月進行「新世代母親與子女相處及溝通調查」,收集了五百一十三份問卷,主要調查二十一至四十歲新世代母親,了解其管教子女使用的方法和溝通模式。
調查結果顯示,三成六受訪母親表示,與子女最常使用的溝通渠道是WhatsApp、facebook和Skype等的手機程式和網上社交平台,而「面談」略少一個百分點,排第二,「電話」則佔兩成三,排第三。這反映新一代母親使用年輕人流行的溝通渠道已成趨勢。
資料來源:「手機程式網絡平台 母子溝通最常用」《星島日報》10-5-2015
多角度思考
1.你如何理解這個調查結果?為甚麼網絡平台在親子溝通上會比面談、電話更受歡迎?(4分)
2.讓父母師長也成為社交網內的「朋友」,對青少年的成長有何好處?(6分)
3.承上題。你是否願意讓父母師長成為你的「朋友」?有甚麼「條件」嗎?(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網絡平台使一些難以啟齒的話題和內容變得容易「說出口」,例如青少年階段的子女,很少和父母說「我愛你」、擁抱和鼓勵,但在社交網,就可以簡單以一個心形圖案、加油等字句,表達對對方的關心。
2.可以互相了解大家的生活、對事物的觀點和感受等,在知悉、了解後,更可進一步作出更多的關心,例如給予適當的鼓勵、支持等等,可以說是避免青少年行差踏錯的其中一個好辦法。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舉例,父母要「守規矩」,在社交網絡了解後,不應過問太多和給予太多評語,再找機會給予關心和意見。)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調查報告內容,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你會怎樣形容青少年在社交媒體的「活動」?(4分)
2.圖表的結果,反映青少年特別着緊或注重些甚麼?(4分)
3.承上題。這是青少年成長期的特點嗎?有何優點?有何壞處?(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瀏覽社交媒體的資訊和檢查郵箱訊息是各網絡行為之最,十分正常;但在互動溝通與分享兩者,青少年喜歡在社交網上即時交談和留言,多於分享相片等資訊。
2.會留意別人的回應,對別人的認同或批評最着緊。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青少年成長期間,須要有同儕的認同,是自我建立的重點。網上的回應是即時而直接,也是公開的,既滿足青少年的須要,例如獲得好多LIKE,亦造成壓力,或會為了獲得認同而人云亦云和跟風。)
參考資料
網頁
‧《使用互聯網及電子屏幕產品對健康的影響報告》
http://www.studenthealth.gov.hk/tc_chi/internet/health_effects.html
‧2013年度社交媒體使用行為調查
http://www.hksyu.edu/ocrc/mobile/?p=772
書刊
《臉書世代的網路管》
作者:詹姆士.史戴爾 出版:天下雜誌
載自2015年5月18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