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穹頂罩港現象
2015.05.13新聞議題練習紙
背景
香港大學早前公布新一項研究,指城市中過高的建築群,是令本港近年氣溫不斷上升、空氣污染愈趨嚴重的成因,更形成「穹頂效應」;此外,插針樓、玻璃幕牆、街外發光招牌也會導致城市溫度上升。這些城市規劃和建築風格所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而引致這種發展模式的成因又是甚麼?
新聞重點
‧了解香港穹頂現象
‧思考導致穹頂現象的成因
‧探討穹頂現象會帶來的影響
新聞資料
香港穹頂現象
資料一
本港近年受穹頂罩籠,政府興建「插針樓」(即單幢式公屋)更是製造穹頂「幫兇」。香港大學最新實驗模型顯示,無風情況下建築物產生的熱氣流匯集成穹頂,籠罩整個城市,阻擋郊區風進入城市,污染物無法散走,估計香港平均每年有低於百分之一的日子會出現無風情況,即約有幾天處於穹頂狀態。香港過去百年氣溫上升攝氏兩度,半世紀內風速急減逾四成。
研究發現本港樓宇密度過高,加上街道上的廣告牌等,阻擋郊區風進入城市,減慢市區風速,加劇空氣污染。
摘自2015年4月3日《星島日報》A12
穹頂現象的成因
穹頂現象帶來的影響
資料二
中環與尖沙嘴玻璃幕牆大廈林立,每天傍晚,幕牆像大鏡反射強光至路面,甚至對岸。九龍環球貿易廣場更反射強光至大角嘴一帶屋苑,惹起居民投訴。環保署指出,市民對尖沙嘴、中環和灣仔的光滋擾投訴最多。
環保觸覺總幹事譚凱邦早前巡視中環多個「反光黑點」⋯⋯他指,下午二時起太陽光射至中環馬路及大廈,包括IFC、港交所、怡和大廈、交易廣場等都反光,反射向路人,令人如置身「蒸籠」。
摘自2015年1月7日《頭條日報》P1
資料三
環保署昨公布去年空氣質素初步數據,一般監測站的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按年下跌百分之九和百分之十五,路邊監測站的亦錄得百分之十五及十八跌幅;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和微細懸浮粒子PM2.5,亦下降百分之六至十二。助理署長莫偉全指,去年本港空氣質素較前年好,但臭氧濃度仍有上升趨勢。尤其去年總日照時間增加,風速減弱和雨水增加,令空氣中的二氧化氮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加速進行光化學作用,產生更多臭氧。地球之友認為,二氧化氮及微細懸浮粒子仍超出空氣質素指標和世衞標準,愈來愈多「插針樓」也造成屏風效應,加劇空氣污染。
摘自2015年2月25日《星島日報》A8
官方回應
資料四
《建築物條例》列明玻璃幕牆的用料、設計及建造的規定⋯⋯但規例沒有就玻璃幕牆反射陽光作明文規管。屋宇署在二○一四年推出新指引,規定住宅樓宇及住戶康樂設施建築物外殼的玻璃組成部分(如幕牆和窗戶)的外部反射率(即日光照射到玻璃表面而被反射的百分比)不多於百分之二十,作為向住宅樓宇批予總樓面面積寬免的其中一項先決條件。
來源:政府回應議員提問玻璃幕牆反射陽光造成光害問題文件
資料解讀
香港穹頂現象
資料一
‧香港大學最新研究顯示,無風的情況下,過高的建築物會令熱氣流匯集成穹頂;
‧穹頂會阻礙郊區較清涼的風吹入城市,使整個城市變得愈來愈熱;
‧污染物不能被吹走,令空氣污染加劇。
圖表一
‧顯示了郊區和城市的風速在過去四十五年來的比較,郊區並無明顯上升或下降趨勢;而城市的風速則一直在下降,由一九九五年至二○一五年間每年降速了0.02 ms-1;
‧由於郊區風速無明顯變化,反映城市風速的下降很大機會是因為城市發展所致;
‧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香港正值經濟起飛時期,商業大廈愈起愈高,亦愈來愈密,而為了解決人口膨漲帶來的住屋問題,樓宇亦同樣起得高和密,以增加房屋供應。
圖表二
‧高建築物的牆身反射太陽光,將熱力困在高建築群之間,亦會將地面反射的熱力困住,使氣溫上升;
‧高建築的表面面積較矮建築為大,吸熱量多,但同時綠化不足,熱力得不到釋放;
‧高建築群間風速慢,被困在其中的風變得愈來愈熱,亦會積聚更多污染物。
穹頂現象的成因
漫畫一
‧招牌燈光透過窗戶照射到屋內,同時一些玻璃外牆商廈亦會將招牌燈光反射到附近民居;
‧強光不但擾民,同時霓紅燈會發出熱力,令周邊的氣溫上升。
漫畫二
‧漫畫使用了誇張手法來顯示新樓盤為了建造出更多單位,用盡每一寸空間,包括在狹窄的空間建插針樓,甚至不斷向高空發展,橫跨隔壁樓宇;
‧建築中的樓宇為新居屋,證明作為領頭羊的政府帶頭建造這類樓宇,其他私人發展商亦會跟隨此做法。
穹頂現象帶來的影響
資料二
‧中環、尖沙嘴、灣仔等旺區的玻璃幕牆大廈最多;
‧儘管玻璃幕牆大廈多在商業區,但由於反射力太強,故較遠的居民亦受到影響,如位於柯士甸道的九龍環球貿易廣場可將光反射到大角嘴,可見玻璃幕牆的傷殺力;
‧有環保組織指多座商業大廈一同反射太陽光,令附近的街道氣溫上升,變成「蒸籠」。
資料三
‧高樓大廈困住空氣,加上日照和雨水,加速光化學作用,產生臭氧,造成空氣污染;
‧環保組織直指「插針樓」造成屏風效應,令空氣污染情況加劇;
‧雖然空氣質素有改善,但二氧化氮及微細懸浮粒子仍超出本港指標和世衞標準;
‧去年下半年發生佔領事件,金鐘、旺角、銅鑼灣一帶的空氣質素在此期間曾經變好,但不代表本港整體空氣質素確實改善。
官方回應
資料四
‧現行《建築物條例》只規定用料、設計及建造是否合規格,沒有規管玻璃幕牆反射陽光;
‧屋宇署去年推出新指引,規定住宅及康樂設施的外牆陽光折射率,但多使用玻璃幕牆的商廈卻不在規定範圍。
涉及單元及主題
單元:今日香港+能源科技與環境
主題:生活素質+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發展怎樣影響環境和能源的使用?
‧社會大眾、不同的團體和政府,可以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甚麼回應?
相關概念
‧光污染 Light pollution
‧空氣污染 Air pollution
‧屏風效應 Wall effect
‧建築物條例 Buildings ordinance
‧高空發展 High-rise development
‧城市穹頂 Urban dome
‧城市規劃 Town planning
多角度思考
1.根據資料及就你所知,為何香港會出現高密、玻璃幕牆建築?
建議思考方向:
‧樓價高昂?
‧城市過熱,使用反光玻璃來降溫?
‧這些反光玻璃會否令熱島效應愈來愈嚴重?落入惡性循環?
‧政府規管是否足夠?
2.參考資料,香港的建築規劃造成何等影響?
建議思考方向:
‧光污染問題?
‧空氣污染問題?
‧對人類生活的影響?
‧長期處於過熱的環境,會對人的健康造成甚麼影響?
3.穹頂效應只會影響一個城市,對其他地方沒有影響,你是否同意此說法?
建議思考方向:
‧氣溫高升,人類會否更依賴能源來降溫?
‧地球的空氣是否靜止不動?熱空氣會否隨風向飄到別處?
‧地球的熱量調節機制是如何運作?
載自2015年5月13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