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媒體 價值何在?
2015.05.13新聞網站每分每秒都在更新,早上發生的新聞大事,到黃昏已傳遍整個網絡,大家在社交網站早就討論得火熱,誰還要等明天才出版的報章舊聞?如今一篇動輒過萬字的深入報道,點擊流量遠遠不及一篇內容農場隨意包裝炒作的趣聞,試問新聞報道在一日千里的訊息時代,還有甚麼生存價值與空間?也許,今年剛頒發的美國普立茲新聞獎,可以給我們一點「新聞不(能)死」的啟示與反思。
全球化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全球化有甚麼特徵和發展趨勢?
‧全球化使文化和價值觀趨向單一抑或多元?帶來相互排拒還是融和、演進?
‧世界各地的人怎樣回應全球化?為甚麼?
普立茲獎相當於美國新聞界的「奧斯卡」,雖然只頒給美國的新聞媒體,但影響力卻遍及世界,到底是甚麼原因?
報業應為社會公器
擁有98年歷史的普立茲獎,由美籍匈牙利裔報人約瑟夫.普立茲在1917年設立。普立茲深信,辦報的目的是要揭露時弊,捍衞公共利益,報業因此應被視為一個服務社會的公器。普立茲獎的設立,就是要表揚為了捍衞公共利益而付出道德勇氣和良知的專業新聞工作者。時至今日,普立茲獎代表的報業信念,仍深深影響着全球新聞工作者,成為了新聞媒體致力追求和維護的報業價值。
普立茲獎代表的新聞價值,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捍衞公共利益
普立茲獎當年最先設立的新聞獎項只有「公共服務」一項,九十多年以後,普立茲新聞獎至今已增至十四個,但當中只有「公共服務獎」可以獲頒一枚代表最高榮譽的金章,從中可以窺見普立茲獎的核心信念。
今年獲得這項殊榮的是一份發行量只有8.5萬份的地方小報《信使郵報》。獲獎的是一系列名為「直到死亡把我們分開」的報道,調查南卡羅來納州家暴問題嚴重,導致婦女死亡率為全美最高的情況。報道刊出後引起廣泛關注,並因而促使州議會修法進一步保護受害婦女。以深入報道的新聞力量捍衞公共利益,從而推動國家社會有更完善的改變,這就是新聞作為一個服務社會的公器的意思。
揭露不公義
去年的公共服務新聞獎頒給了美國《華盛頓郵報》和英國《衞報》,獲獎的是以斯諾登揭露美國政府實施大規模監控的一系列新聞報道。
揭露時弊,一直被視為報業的使命,從獲獎報道可見,當國家利益與公共利益有所衝突,新聞永遠應該站在後者,為公眾揭露不公義,因為新聞媒體有責任監察政府和社會,發揮其「第四權」。除了公共服務獎之外,普立茲獎還設立了「調查報道獎」和「解釋性報道獎」,均是期望新聞工作者可以主動發掘社會現象或事件背後的問題,為社會預警,而不只是提供新聞報道資訊。
關懷民生及弱勢群體
今年的普立茲社論寫作獎由《波士頓環球報》的金斯伯里(Kathleen Kingsbury)以一篇探討餐廳打工者的不平等收入調查贏得;突發新聞報道獎由《西雅圖時報》一篇對去年華盛頓泥石流提出「天災還是人禍」的質疑和跟進報道贏得;專題寫作獎則由《洛杉磯時報》一篇講述加州大旱下的居民生活的專題報道贏得。不只是今年,過往大多數的普立茲得獎報道,都是關於醫療、失業、貧窮、食物救濟、流浪漢等民生和弱勢群體的問題,由此可以體現新聞為弱勢群體發聲的使命。
新聞危機VS新聞轉機
從百年前的舊時代,走到今天的網絡世代,新聞媒體的生態起了不少變化,面臨的挑戰亦前所未見,新聞媒體可以怎樣回應?這些挑戰對新聞一直堅守的價值觀又有何影響?
挑戰一︰網絡普及
網絡時代下,報章等傳統新聞媒體不再是唯一的訊息來源,如今的讀者更習慣從社交媒體或新聞網站平台,即時吸收免費新聞資訊,這現象令傳統的收費報章受到衝擊,即使如《紐約時報》等百年老報,亦面對着發行量下跌、廣告收入銳減的困境。
以美國收費報章為例,十年間,發行量由1990年的6,200萬份下降至2010年的4,300萬份,跌幅高達三成。報章收入減少,將直接影響新聞工作者的待遇和新聞質量。例如今年獲得普立茲獎地方報道獎的《每日微風報》,獲獎的三名記者之中,就有一人因為記者收入不足以支付房租而轉行做了公關。據統計,美國記者的平均年收入為45,800美元,遠較全美在職工作人員的平均年收入47,230美元為低。
挑戰二︰公民新聞
網絡普及的另一影響是催生新媒體冒起。傳統的新聞讀者,是被動的接受資訊,新世代的讀者,則更習慣以互動方式討論和接收訊息,甚至可以反客為主,通過網絡平台成為新聞發布人,即所謂「公民記者」。他們「入侵」過往只屬專業記者的領域,優點是往往較傳統記者的報道更貼近現場,例如公民記者把親眼目睹的某件不平事拍片並放上社交媒體,一旦獲得網民共鳴,即會成為城中熱話,甚至反過來吸引傳統媒體作跟進報道。
公民記者挑戰傳統新聞的「專業性」,公民新聞的冒起,則往往要挑戰主流新聞的報道手法及價值觀。事實上,部分公民新聞網站就是因為不滿主流新聞價值觀而另起爐灶,認為主流傳媒未能反映社會實況。
美國的The Huffington Post 和香港的《獨立媒體》都是具代表性的例子,可以看到他們和主流媒體不同的報道方式。新媒體的影響力不可小覷,連普立茲獎近年亦把新聞網站納入參評選範圍,以非商業模式運作的美國新聞網站ProPublica,就專門進行調查性報道,同樣以報道有關公眾利益的新聞為主,4年前更因獲得普立茲獎的肯定而聲名大噪。
挑戰三︰新聞自由度下跌
新聞媒體有監察社會的「第四權」功能,但根據美國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的調查發現,過去10年,全球新聞自由度下降至新低點,連相對享有新聞自由的美國,也有惡化迹象,世界各地都有發生不同程度的攻擊記者、阻撓採訪、新聞審查等打擊新聞自由的情況。而香港的新聞自由度相比去年更是大跌9位,落入新聞半自由的城市。
比起網絡媒體帶來的轉型和盈利壓力,新聞自由普遍惡化的現象,才是對新聞媒體更直接的衝擊,因為新聞自由一旦受到打壓,新聞媒體將難以完全履行監察社會的職責,換言之,新聞作為捍衞公眾利益的社會公器角色亦將難以堅守。
相關概念: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
1917年設立的普立茲獎,是由美籍匈牙利裔報人約瑟夫.普立茲創立,用以表彰在美國新聞和文學有卓越貢獻的人。獎項最初設立時只有一項「公共服務」新聞獎,至今則發展至14項新聞界別獎項和7項創作界別獎項。
14個新聞獎項包括:
8項文字類新聞獎──公共服務獎、突發新聞報道獎、調查性報道獎、解釋性報道獎、地方報道獎、國內新聞報道獎、國際新聞報道獎、專題新聞獎;
3項言論獎──評論獎、批評獎、社論獎;
1項漫畫獎──卡通漫畫獎;以及
2項新聞攝影獎──突發新聞攝影獎、專題攝影獎。
每年春季,各獎項由哥倫比亞大學的普立茲獎評選委員會的14名會員評定及公布,5月由哥比亞大學校長頒發。普立茲新聞獎的遴選過去只接受報章和通訊社的參與,近年開始放寬至新聞網站,今年首次接受新聞雜誌參與調查性報道和專題報道兩個獎項。
美國三大新聞獎中,以普立茲獎最享負盛名。其餘兩大新聞獎為喬治.伯克獎(George Polk Award)和皮博迪獎(The Peabody Award)。
相關辭彙
‧傳媒/媒體 Mass media
‧新聞自由 Freedom of the press
‧傳媒素養 Media literacy
‧第四權 The Forth Estate
‧新聞審查 Press censorship
‧社會責任 Social responsibility
‧社會公義 Social justice
‧社會利益 Social benefit
‧社會關懷 Social Care
Mind Map:新聞媒體生態面臨的挑戰
學習教材
新聞自由下跌 言論空間收窄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圖片、圖表及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
記協公布去年本港新聞自由指數,公眾和新聞工作評分齊跌,公眾評分為48.8分,較前年下跌0.6分,而新聞工作者部分的評分則大跌3.1分至38.9分;五成一受訪市民和九成新聞從業員均認為新聞自由轉差。記協形容情況令人憂慮,促請政府盡快訂立資訊自由法。
摘自2015年3月28日《星島日報》A13
資料二
學者杜耀明認為,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是「互相依存,兩者不能偏廢」。他解釋,假若人民享有言論自由,但社會沒有新聞自由,公眾之間會無法了解不同的意見,社會難以凝聚民意共識,輿論亦失去民意基礎。相反,假若社會有新聞自由,人民卻沒有言論自由,不能隨心所欲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意見,人民的言論空間不能超出政府官方容許的範圍,新聞人所採訪及報道的,也只是受到操控的事實、言論及觀點。
摘自《新聞已死?》頁122
多角度思考
1.試解讀漫畫背後的意思。(2分)
2.根據圖表及資料一,描述香港的新聞自由現況。(4分)
3.參考資料二,說明香港新聞自由度下跌的影響。(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象徵「新聞自由」的騎士要走上「真相」的道路,但可見的前路崎嶇狹窄,小路兩旁充滿象徵戰爭、恐襲、威嚇、騷擾、刪剪等險阻的怪獸,意思為新聞工作充滿挑戰,要獲得新聞真相,須要有不怕險阻的勇氣和堅持。
2.根據圖表得知,香港的新聞自由排名比去年下跌9位,是亞洲地區中,跌幅最大的一個。根據資料得知,公眾和新聞工作者均認為香港目前的新聞自由轉差。綜合圖表和資料,可以從香港內外互相印證出,香港的新聞自由度已下跌至令人憂慮的地步。
3.同學可自由作答,不必限於資料提供的參考觀點。
從資料二可知,言論自由和新聞自由互相依存,一旦新聞自由下跌,即表示公眾同時失去一定的言論自由,言論空間收窄,公眾的意見不能得到真實反映,令社會的民怨增加,政府無法獲知真正的民意,令施政難以切合公眾的實質需要,間接影響政府和公眾的互信,乃至影響政府的管治威信。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2014年12月8日普立茲當天宣布了兩個關於放寬提名資格的調整:
第一個調整是針對「調查報道」與「專欄寫作」兩類作品,透過網際網路發行的數位雜誌與實體印刷的雜誌,都可以參與角逐。
第二個調整則是參與角逐普立茲獎的新聞從業人員,即使所屬的事業機構不符合提名資格,仍然可以被納入提名被遴選。
普立茲自1917年以來,一向只關注由報紙刊載的新聞報道,不曾考慮過電視新聞台的報道是否應該有納入資格的問題。所以,當兩個不同媒體型態的新聞製作單位共同合作一個報道時,參與報道的所有人員都會被納入提名。
普立茲獎官方發言人普萊德(Mike Pride)認為,這些調整反映了一種現實,愈來愈多實體與數位雜誌所呈現的新聞報道,在編輯、製作與推播新聞時,由於即時性的要求,讓新聞專業者必須在極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製作,他說:「新聞專業的世界正在改變,普立茲獎已嘗試並且相當明快與時俱進做回應。」
令人關注的是符合提名資格的新聞雜誌必須在體例上符合「媒體專業的最高原則」,雖然這個標準並沒有非常明確的準則,但不管是用甚麼形式來發行的新聞報道,對評審委員會來說,還是應回歸新聞專業最基本的意義來審視。但原則上,以新聞發行的基本立場,必須是每周發行並且對第一手新聞或追蹤報道有貢獻。
摘自2015年1月6日「米克斯媒體研究情報」網站文章︰「普立茲新聞獎如何回應數位時代的挑戰?」(作者︰曾蘭婷)
多角度思考
1.普立茲獎放寬提名資格,反映新聞傳媒生態有着哪些轉變?(4分)
2.承上題,你認為這些轉變,對新聞專業的發展將帶來甚麼影響?(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普立茲獎的兩項提名限制放寬,均反映新聞傳媒的生態正在改變,傳統新聞媒體轉型至網絡平台,令實體印刷平台和網絡發行的平台成為合作或互補的關係。另一方面,放寬網絡提名資格,亦反映新媒體的冒起已成現象或趨勢。
2.同學可自由作答,思考主要圍繞數碼時代對新聞發展的影響。
正面影響︰
‧傳統新聞通過印刷出版,新聞的時效性比不上網絡的即時更新,兩者結合可以互補不足;
‧通過網絡冒起的新媒體,比起傳統依賴文字和圖片表達的新聞形式,轉向運用更多視覺圖像和多媒體,強化了新聞報道說故事的方式,令讀者易於掌握和分享,從而發揮更大的媒體影響力。
負面影響︰
‧比起傳統報章以廣告收益自負盈虧,新聞網站目前仍難單靠網絡廣告維生;部分新聞網站則以非牟利形式經營,從公眾中募款,種種盈利模式能否長遠成功,仍是未知之數。加上網上免費新聞資訊愈來愈多,新聞媒體轉型後的生存空間令人憂慮。
參考資料
網頁
‧普立茲獎
http://www.pulitzer.org/
‧全球新聞自由度 台港中統統倒退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876169
‧《全球新聞自由報告2015》
https://freedomhouse.org/sites/default/files/FreedomofthePress_2015_FINAL.pdf
書刊
《新聞已死?》
作者︰黃天賜 出版︰中華書局
載自2015年5月13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