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微細處着眼
2015.05.05不懂得細緻,作品往往流於概念;過分雕琢刻畫,又容易失之繁瑣,變成周濟所不欣賞的「薄」,如何拿揑,是散文寫作技巧的重要一環。 (《脂粉與顏色──散文寫作技巧談》頁47)
最近學生們都忙於參加一個徵文比賽,比賽作文題目跟爸媽有關。學生問我怎樣寫,我便坦白說,沒有公式啊,你要想一想,你跟爸媽的相處,有沒有可以轉化為文章的真實經歷?魯迅在〈作文秘訣〉裏說到,第一個秘訣正是要有真情啊。
又有學生問我,寫爸媽這個題目,應該用直接抒情,還是間接抒情。這同樣沒有標準答案,我們以為這是抒情文嗎?其實不是,它同時是記敍文、描寫文。直接抒情,例如說「我愛爸媽」,這麼說出來是沒有力量的,難以感人,直接抒情之前,我們還得鋪排,通過記述與爸媽相處的事件,積聚感情,然後再直接道出,這樣才有力量。同學可以上網搜尋〈一方陽光〉,看看王鼎鈞怎樣寫他和母親的故事。
香港作家潘步釗在《脂粉與顏色》裏,則提到描寫和抒情的關係。他說文章要情感動人,先要描寫細緻深刻,例如描寫爸媽的指甲顏色、皺紋、衣服的摺痕等等,從細微處着眼,以小見大。這時我們寫作,便像電影拍攝一樣,運用特寫zoom in鏡頭,把人物和事物的微細特徵寫出來,而情感則寄寓在這些細節中。
要描寫細緻深刻,我們先要在日常生活裏鍛煉觀察力,每到一個地方,多留意那裏的人,找出不起眼的人物,多觀察;與人相處,多聽少說;再者,要多留意身邊事物的變化,例如每天經過的地盤、窗台的植物、課室的儲物櫃,到底有甚麼不同以前?有甚麼細節值得記錄?
描寫的部分做不好,感情便無處容身,即使直接說出來,也顯得空泛無力。學生一般在細節描寫上做得不好,原因是懶惰,不肯多想,想到了也懶得多寫幾句。描寫是要耐性的,不能急,可是一旦進入細節描寫的世界,你便發現文章會豐富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