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香港有何吸客力
2015.05.06新聞議題練習紙
背景
本港旅遊和零售業面對○三年沙士肆虐以來最嚴峻挑戰,政府決定加碼撥款予旅遊發展局搞宣傳推廣,吸引旅客來港,頭炮是推出「開心.着數大行動」,部分優惠對象是港人,希望遊客以外,同樣可以吸引本地居民刺激消費。不過遊客真的是「見錢開眼」,購物優惠就可令他們來港旅遊嗎?香港的吸引力還有甚麼?
新聞重點
‧了解旅遊發展局最新措施
‧分析目前香港旅遊業的現況
‧探討遊客類型單一的後果
‧思考香港吸引遊客之處
新聞資料
急救旅遊業
資料一
旅遊發展局公布去年訪港旅客數據分析,顯示訪港過夜旅客人均消費跌破八千元關口,出現九年來首次下跌,主要受內地打貪拖低內地過夜旅客消費影響。旅發局今年總推廣預算為三億五千二百萬元,當中一億六千七百萬元用作開拓客源,七成六資源用於外國市場,日韓台、東南亞和印度會佔八千多萬元,而內地推廣資源九成半用於非廣東省城市,但會投放二百萬元於廣東省推廣郵輪旅遊。
摘自2015年2月10日《星島日報》A7
推消費優惠
資料二
訪港旅客量下跌,消費市道疲弱,政府向旅發局增撥八千萬元展開大型推廣吸引遊客及刺激消費,第一波將以二千三百五十萬元推動本地消費,由本月二十七日起一連五個星期,推出「開心.着數大行動」,全港逾萬間商鋪和景點推優惠,有一元鮑魚或燕窩、海洋公園套票六折、自助餐買二送一等,部分優惠只限港人專享,期望振興港人消費救市。
摘自2015年4月17日《星島日報》A3
資料三
上海旅客馮小姐表示,每年都會來港數次,今次逗留五天,會到景點旅遊和購物,但她說來港以方便為主,不會因為優惠行動而特地來訪,而且現在外匯走低,對中國護照免簽證的國家增多,不需要刻意來港購物。
港人李先生表示會留意購物和餐飲優惠,但明言不會到主題公園「同人逼」。另一位港人陳先生認為,港幣兌外幣「平咗」,少了旅客來港消費是「自然不過的事」,未必與反水貨客行動和「一周一行」有關,故認為短期優惠效果有限。
摘自2015年4月17日《星島日報》A3
改善好客之道
資料四
現時旅客消費和本地消費比重此消彼長,本地消費者亦獲納入為促銷對象,務求大家開心。單靠宣傳和購物優惠,不足以達到救市效果,還須改善服務態度和營商手法。商鋪亦紛紛自救,政府決定今年春夏撥款逾億元予旅發局救市,當中每年夏季的重點海外宣傳活動,耗資逾八千萬,拍短片宣傳香港好客,以及搞旅客大抽獎。
摘自2015年4月17日《星島日報》A3
資料五
香港神秘顧客協會去年派出二千多個神秘顧客,對全港四十多個行業進行逾五萬次探訪和評分,對比四十一個地方的微笑指數。結果顯示,本港微笑指數由前年六十一分大跌至四十八分,創五年新低,更遠低於平均的八十分,排名尾三。協會主席黃兆良解釋,本港服務業人手短缺,導致員工工時偏長及工作量大,部分人每日工作逾十二小時,身心疲累,難展笑容。
摘自2015年4月16日《星島日報》A13
開拓特色遊蹤
資料六
近年有年輕人組團,向本地及居港的外籍人士介紹鮮為人知的大城小事。由八十後青年於前年成立的Secret Tour,是較為人熟悉的例子。他們帶人尋訪別具特色但一般人鮮有接觸的城市空間,例如工廠大廈和徙置區。另外,由前政治助理陳智遠及數名旅遊、文化愛好者成立的「活現香港」,亦嘗試舉辦一些特色導賞團,包括帶遊客認識旅遊書甚少介紹的社區,以至解開城市謎團、認識老店等主題行程。上述的新嘗試,正好開拓香港旅遊產業更多可能性,為業界注入新動力。
摘自2013年9月20日《星島日報》A18
資料解讀
急救旅遊業
資料一
‧指出訪港遊客客源的變化,以及旅發局未來的推廣重點如加強向日韓台、東南亞和印度宣傳;
‧由於內地打貪嚴重,內地客數目逐漸減少,過夜客減幅尤大。
推消費優惠
資料二
‧政府向旅發局增撥八千萬元展開大型推廣活動,首先推出「開心.着數大行動」,全港逾萬間商鋪和景點推新優惠,受惠人士包括香港居民。
資料三
‧內地遊客和香港居民對「大行動」的反應,普遍認為優惠不多,吸引力有限,不會因此而增加來港或消費意欲。
改善好客之道
資料四
‧分析目前旅遊業的問題,指出單靠宣傳和購物優惠,不足以達到救市效果,還須改善服務態度和營商手法。
資料五
‧本港微笑指數創五年新低,排名尾三,估計原因是工時長,身心疲累,難展笑容;
‧一個地方能否吸引遊客,景點的硬件不可缺少外,人為的軟件配合同樣重要,人情味才可令人賓至如歸。
開拓特色遊蹤
資料六
‧有別於內地自由行的消費團,本地有年輕人反其道而行,向外國遊客介紹香港的本土特色,如社區、老店的故事,以英語為導賞團語言,明顯不是針對內地客。
資料七
‧旅發局向遊客推介的景點、活動和美食毫無焦點。景點已是多年前建成,完全沒有新鮮感,亦看不出規劃究竟想向外推廣香港是中西匯萃、平價購物還是甚麼的吸引點。
涉及單元及主題
單元:今日香港+現化中國
主題:生活素質+中國的改革開放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人民如何理解生活水平和模式的轉變?
相關概念
‧旅遊業 Tourism
‧本土傳統藝術 Local indigenous art
‧文化資本 Cultural capital
‧世界遺產 World heritage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個人遊 Individual visit scheme
‧經濟增長 Economic growth
多角度思考
1.香港應該向外推廣哪些特色吸引遊客?說說你的意見。
建議思考方向:(同學可自由作答,理據充分便可)
‧針對不同地區的遊客作重點推介,如內地客可在購物商場以外,有焦點的特色美食團,香港有不同菜式的食肆,是內地所無;
‧本土文化特色和中國傳統活動、節慶;
‧行山路綫和生態旅遊,香港城市與郊外接近,不用一小時便可到郊外地區,對
外國遊客有一定吸引力。
2.你認為旅遊發展局能否發揮它應有的角色和功能?
建議思考方向:(同學可以例子說明)
‧訪港遊客數字有何變化?
‧旅發局一向推廣甚麼類型的活動?
‧當局舉辦過甚麼活動?反應如何?
3.過去幾年,香港較為側重內地遊客,結果帶來甚麼影響?
建議思考方向:
‧香港店鋪單一化,租金上升;
‧對內地客吸引之處,未必適用於其他國家的遊客,只着重吸引單一地區的遊客,結果是令其他地區的遊客覺得香港缺乏吸引力,便不會來香港,加上內地客漸漸減少來港後,有機會造成訪港旅客整體下降;
‧深化中港矛盾。
載自2015年5月6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