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神沙」之謎
2015.01.23「神沙」是個香港粵語詞,富有香港地域色彩,很有意思。從字面上看,「神沙」不是沙,也與「神」無關。在香港,硬幣俗稱「碎銀」,特指面額小於一元,即一毫二毫五毫等就叫做「神沙」。
為甚麼叫做「神沙」?有兩個說法:(一)「神沙」來自英語CENTS(中文音譯為仙士或仙)。10 CENTS就是一毫。二毫五毫,餘此類推。量多細碎如沙,故稱「神沙」。(二)「神沙」源自中藥辰砂(粵語同音)。辰砂是紅褐色的礦石,破開表皮,取顏色朱紅的部分就是入藥的朱砂。朱砂有鎮靜安神的作用,一般用來治療心神不寧;成藥中,安宮牛黃丸、朱砂安神丸等,都含有朱砂。辰砂細碎如石子,狀如舊時的一毫五毫大小(今天流通的一毫形狀小),「神沙」僅是硬幣,不如紙幣那麼值錢,正如粵語俗語形容的「濕濕碎」。於是,人們借辰砂的音義,另造「神沙」一詞。網上討論區有網友問「點解毫子叫神沙?」劉天賜認為,借用中藥辰砂,形容瑣碎。這個說法,很有解釋力。
「碎銀」見證香港開埠發展
2014年9月19日是收銀車的啟動和試用儀式。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在儀式上發言,他說,以流動收銀車的形式為市民找換手上的硬幣,將會是世界首創。又談到,不要輕看這些「碎銀」,因為它們見證了香港開埠以來的發展。香港在1863年鑄造第一套硬幣,至今已有150年歷史,硬幣是香港人歷史和生活的一部分。在十九世紀,一文錢可買到一份白粥和麵包,而一毫子已經是兩天的人工(工資或薪水)了。記得我在讀小學和中學的年代,每日零用錢是一元三角,因為一毫子可以買一個麵包,二毫子可以買支維他奶,碟頭飯(份兒飯)亦只是一蚊(一元)。
都是往事只能回味的年代了。今天,中大眾志堂叉燒飯賣21元。回望歷史,當年的物價相當便宜,毫子還可以做買賣(今天則買不了東西,成為累贅),三毫子解決了早餐的溫飽問題,一瓶熱維他奶,一個菠蘿包已是學生們的冬日美食。80年前的小學學費與堂費多少錢?
學費 堂費 圖書費
初小 |
十四元 |
一元 |
五角 |
高小 |
十八元 |
一元 |
五角 |
1938年,陳公哲《香港指南》有以上的記載。據記述,當時登太平山,坐的士六角,坐纜車三角。30年代的香港,申請護照費:十圓(即十元)。
五角就是五毫,粵語口語基本不說「角」,一角五角都說一毫五毫(普通話說「一毛五毛」),十四元粵語口語說成十四蚊(普通話說成十四塊或十四元)。一元硬幣俗稱「大餅」、「一蚊雞」或「一蚊」(由一文錢變化而來)。50年前,毫子還是「好使好用」,日常花費以毫子為單位。普通話裏,一元經常說成「一塊」(大面額或正式場合用「元」),五角說成「五毛」。報載,四川一名扒手,偷來的錢包裏面只有5角現金,一張身分證、一張銀行卡。小偷被抓,判監7個月,報紙標題:偷5毛罰款千元。
知識窗
相當於香港粵語「神沙」的硬幣,普通話說「鋼鏰兒」(gāngbèngr)。言語生活中,普通話經常使用「零花、零花錢、零票、零錢」等等,用這些「鋼鏰兒」買「零食、零嘴」,都是小孩童年時代的共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