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視執笠 無綫大晒?
2015.04.29亞視成為香港史上首家遭政府不予續牌的廣播機構,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更明言,「要預咗有一段時間無得揀,得一家免費電視台睇」。香港堂堂一個國際城市,卻只有一家免費電視台,難與其他亞洲城市如台灣、日本、南韓、泰國相比不特止,有議員甚至諷刺香港「仲衰過北韓」。未來一段時間,香港只餘一個免費電視台,對大家有何影響?
今日香港
主題: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不同人士或機構能為維持或改善生活素質作出甚麼貢獻?有甚麼障礙?在沒有清除障礙的情況下,哪些群體最受影響?
政府不續牌予亞視之餘,同時宣布向電訊盈科旗下的香港電視娛樂批出十二年免費電視牌照,須於一年內提供一條全日二十四小時粵語頻道,兩年之內提供另一條每日十六小時的英語頻道。問題是,香港電視娛樂是以電盈固網系統傳送,如果市民是以大廈系統接收免費電視,日後須要選用內置解碼器數碼電視或機頂盒接收信號,才可收看有關節目,即有市民可能看不到該「免費」頻道。根據安排,該台第一年覆蓋率為六成五,六年後增至八成,換句話說,數年內亦不保證全民能看。如此情況,帶來的影響包括:
無綫無對手 觀眾無選擇
電視作為免費娛樂,理應是觀眾的福利和獲得資訊的主要渠道,可是無綫在往後的日子連對手都無,港人落得「零選擇」,無綫形同壟斷。一個成熟的城市,電視媒體是最普及的東西,不論有錢或窮人都可以接觸到,有責任提供有質素的娛樂;可是在缺乏競爭力下,創作力減少,難保質素不會下降,損失的是觀眾。
有專家指出,以往美國只有三大免費電視台的時候,有以反壟斷法精神而設的法例,規定電視台的節目不能全部由電視台製作,須保留起碼百分之十的節目時間外判給獨立製作人,讓觀眾有更多選擇,亦可避免壟斷;不過香港並無此先例。
因循怠惰 不利產業發展
香港的電視業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高峰期,創作出多齣膾炙人口的作品,影響力遍布中國及東南亞地區,正正是文化軟實力輸出的最佳例子,無論是打造出來的香港形象,或是連帶的經濟收入、為電影圈培訓人才,都帶動了整個娛樂工業的發展。
可惜現時的電視節目質素及吸引力大減,有意入股亞視的商人胡景邵分析,香港缺乏人才和前瞻性,本地免費電視市場單一,生態不健康,他指韓國市場願意花心血去培訓一名小孩,香港沒有可能,但好處是有一個沒有挑戰的環境,即不用搶市場佔有率。近年本地電視已喪失東南亞地區內的領導地位,假如僅餘一台,在因循怠惰的心態下,電視創意產業難以進步,文化經濟收入亦不會高。
壟斷輿論 損害資訊自由
只有一家免費電視台,不僅觀眾選擇減少,亦有違輿論百花齊放的發展原則。免費電視台屬大眾傳媒之一,有責任向觀眾提供中立客觀和持平的資訊,香港記者協會關注免費電視的進一步壟斷,將會危害新聞及言論自由,要求港府立即重開免費電視牌照之競投,加緊與兩家已獲免費電視牌照的機構商討盡早提供服務,記協主席岑倚蘭直指,此舉將削弱觀眾知情權。
前無綫電視總經理陳志雲稱,無綫新聞在「真空期時」變相壟斷輿論,影響未來區議會、立法會及特首選舉,損害資訊自由,質疑政府有政治考慮,故意待選舉後才處理免費電視台安排。
香港電台 臨危受命
政府決定在亞視交出牌照後,由港台接手運作兩條模擬頻道,屬過渡性安排,可是港台身為公營機構,不等同私營電視台,無論是技術性考慮、節目類型、播放新聞時數及廣告客戶等均有不同。
模擬制式 處理需時
港台過往是節目提供者,從未處理過模擬制式,臨危受命,將現行數碼廣播轉至模擬廣播有一定難度,首先要處理的是技術問題。港台沒有可能自行建立發射站解決信號傳送,因為建造需時三至四年,亦不可能在短期內添置模擬電視的發射儀器。
新聞報道 人手不足
其次,按現時電視牌照的要求,電視台須要提供新聞報道,可是製作電視新聞須花大量資源,人手安排亦極困難,而且港台本身亦沒相關經驗,折衷方法可能不會有新聞報道節目,但對觀眾來說絕非好事。
資源緊絀 重播難免
節目製作方面,港台最遲六月會向政府提交計畫建議,商討增加節目類型的可能性,例如是否增設電視新聞和增添外購節目。由於資源緊絀,港台內部指不排除播放《獅子山下》等經典劇集。立法會議員(資訊科技)莫乃光就指,擔心屆時政府會要求港台轉播中央電視台等內地節目,製造「中國式廣播」,有違公眾期望。
反思
亞視破天荒不獲續牌,過渡期內急就章安排港台以模擬頻道播放,市民不知道所謂過渡期到底有多久有多長,而在此期間無綫猶如壟斷的經營,會否有足夠的監管。學者批評,今次事件反映政府缺乏全盤計畫,有如摸着石頭過河,不懂得處理不續牌後的問題,而港台明顯無資源和人手接手亞視模擬頻道,會否影響港台「公營廣播機構」的角色亦無交代,足見政府倉卒下決定的做法,最終受害人是廣大觀眾。
資料庫:亞視風波事件簿
2010年3月11日:內地商人王征入主亞視
2011年7月6日:新聞部誤報江澤民死訊
2014年起:持續欠薪
2015年3月31日:亞視在自己電視台的六點鐘新聞單方面宣布,大股東黃炳均及主要投資者王征將旗下控股權轉讓予香港電視網絡主席王維基。
2015年4月1日早上:香港電視網絡發出澄清公告,指王維基並未與王征達成協議。
2015年4月1日下午:亞視宣布成功找到投資者(商人胡景邵)。
2015年4月1日傍晚:政府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布不與亞視續牌,同時發牌給電盈旗下的香港電視娛樂
相關辭彙
‧壟斷 Monopoly
‧生活素質 Quality of life
‧文化工業 Culture industry
‧大眾傳播媒介 Mass media
‧流行文化 Popular culture
‧公平競爭 Fair competition
‧政治考慮 Political concern
Mind Map:亞視不獲續牌的影響
學習教材
觀眾縱容 一台獨大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漫畫,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漫畫一及二中提及的是甚麼事?(4分)
2.免費電視台本身有何責任?(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漫畫描述了近一年來亞視的情況,包括拖糧欠薪但勞工處回應並不積極;賣盤,多次尋求買家繼續營運等。
2.同學作答時,可從免費電視的角色及功能等角度思考:
‧提供有質素的娛樂,包括認真製作、有創意的內容,可以是娛樂性豐富或反映現況,另外,應提供不同類型的節目如劇集、綜藝節目、文教節目、外購節目及資訊節目等,讓觀眾選擇;
‧提供新聞資訊,免費電視台佔有珍貴的大氣電波,有責任提供中立持平的新聞,維持資訊透明度及起着監察政府的作用;
‧培訓業界人才。電視台每年須要製作極多時數的節目,從中可以培訓業界台前幕後的人才,令創意產業可以蓬勃發展,甚至為電影業提供人手。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一直希望亞視能成功賣盤的原因,不是想它苟延殘喘,而是不想看到香港免費電視台短期內只餘下一家。可惜現實就是如此荒謬,誰會想到在經濟自由的地區,市民連選擇電視台的機會也沒有。
同樣是無綫電視,翡翠台一貫在黃金時段推出兩綫劇集外,未來更會在晚上九時半開始,一周播足七天內地劇《武則天》。
無綫一台獨大了很多年,雖然翡翠台的節目質素被鄰近地區趕過,可是明珠台還能保持水平,答案就在於觀眾。當不少翡翠台的觀眾由周一至周日,不斷被沒有新意的飲食節目轟炸而不生厭時,整個星期都播同一套劇集又有何影響?
資料來源:2015年4月8日《頭條日報》P52 張慧慈專欄文章〈誰助長一台獨大?〉
多角度思考
1.一台獨大對傳媒生態有何影響?(4分)
2.剩下一家免費電視台,觀眾的選擇是否真的減少?(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一台獨大下,電視台可以不理觀眾的口味和選擇權,以自己的行政管理方便為節目播放的考慮,沒有競爭對手,亦不須急於創新。另外,廣告商方面,免費電視始終是目標客戶的最大接觸層面,沒有其他選擇下,失去議價能力,如此情況絕不是健康的傳媒生態。
2.
‧回答「否」,可參考:
觀眾可以透過互聯網觀看其他娛樂節目,甚至是不同國家的電視節目,能夠同步觀賞,選擇反而多了,是全球化下的結果。不過其他地區的節目內容並非以香港特色為背景,長遠來說,收窄了本港文化相關的廣播選擇的權利,間接令本土文化萎縮和失去傳承功能,不是好事。
‧回答「是」,可參考:
免費電視是最便捷的渠道,覆蓋面最廣,對不習慣上網的觀眾來說,選擇減少,除非是轉換媒體,如改為收聽收音機或從報章雜誌接收資訊。
參考資料
網頁
‧後亞視方案欠周全 電視政策何去何從?
http://www.charlesmok.hk/?p=4256
‧香港人的不幸,邊看邊罵某台膠劇
http://reedlo.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7299175
載自2015年4月29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