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世界水資源危機
2015.04.22新聞議題練習紙
背景
在3月22日的「世界水資源日」,聯合國發表的報告《Water for a Sustainable World》指出,全球仍有七億五千萬人無法獲得清潔和安全的飲用水,十億人仍然被迫在露天地方如廁、近二十五億人缺乏適當的衞生設施。水,這天然資源,與「生存」息息相關,現今卻面臨短缺危機。
新聞重點
‧了解現時全球水源的供求情況
‧分析水源不足的原因與影響
‧探討長遠解決水源短缺的方法
新聞資料
現象:飲用水衞生狀況
資料一
根據《2012年千年發展目標報告》,目前有7億8千3百萬人,相當於全球人口的11%,仍然沒有改善飲用水源。在農村人口中,經改良的飲用水源的覆蓋率仍然滯後。2010年,96%的城市人口已在使用改良飲用水源,相比之下,農村人口只有81%在使用改良水源,城鄉差距仍然很大。
摘自聯合國網頁 (http://www.un.org/zh/globalissues/water/)
資料二
聯合國資料顯示,因為投放資源不足及維修不善,加上受自然災害破壞等因素影響,朝鮮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鋪設的自來水供應系統已是百病叢生。在朝鮮的農村地區,更因衞生設施簡陋,而未能有效地阻止排泄物進入村民的棲息環境。水質差、衞生設施陳舊,加上個人生活習慣等因素引致的腹瀉,是導致不少朝鮮兒童於五歲前死去的主因。
摘自2015年4月10日《星島日報》F2
水資源問題
資料三
水資源問題往往涉及兩國,甚至多國關係和利益。例如同一水源很多時由多個國家共同使用,包括同一河流流域的水資源。水資源分配和水源安全問題因此變得複雜,隨時觸動國與國的政治和外交關係,須要各國的由衷合作。
摘自2013年3月8日綠色力量
增加水資源的建議
資料四
政府建議在將軍澳興建海水化淡廠,每日生產13萬5千立方米食水,供應約35萬人口,初步估算造價93億元,未來可擴展服務人口達70萬人,初步擬向將軍澳或港島東供水,料2020年落成,每平方米水價達12至13元,高於13年東江水每立方米成本8元6角。
摘自2015年3月18日《星島日報》A14
資料五
衞生間是德國用水最多的地方,德國的公共衞生間內都貼有標語──「刷牙或抹肥皂時,將水龍頭關閉」;淘汰浴缸,改用淋浴,淋浴頭使用特殊節水噴頭;抽水馬桶用節水型,都有兩個按鈕,小便用小按鈕,大便則用大按鈕,這樣能省三分之二的水。
德國是世界上雨水利用最為先進的國家之一。德國立法規定,在新建小區之前,無論是工業、商用還是居民區,都要設計雨水利用設施(多是鋪設截留雨水的草坪),否則政府將徵收雨水排放設施費和雨水排放費。
摘自2014年6月18日《新京報》
資料解讀
現象:飲用水衞生狀況
資料一
‧即使農村的水質已有改善,城市人比農民更容易獲得安全水源;
‧例如,在非洲撒哈拉以南區域,農村裏最貧窮的40%家庭,沒自來水供應,亦只有不足一半的人使用經改良的水源。
資料二
‧發展中國家,如北韓,自來水供應系統因老化和自然災害而耗損,影響食水運輸;
‧排污系統設置不當,間接污染水源,引致個人衞生和健康問題,甚至危害生命。
水資源問題
資料三
‧ 水源的位置、源頭和覆蓋範圍,涉及國際領土、國家主權等政治因素;
‧ 未來水資源分配,隨時觸發國際衝突;
‧ 例如:已發展國家把工業活動設於發展中國家,耗用大量當地水源,間接減少當地人可用的清潔水源。
圖表一
‧南美洲和非洲的森林面積減少量最多,全球森林面積的增長量遠遠追不上減少量;
‧除了火災等自然因素外,伐林亦導致大片林木失去;
‧缺乏樹木覆蓋土地,陸地的水分會大量蒸發,長遠導致地下水流失及儲存量減少。
圖表二
‧「虛擬水」指在製造不同生活用品或種植農作物時,所需要的用水量;
‧牲畜在消化及代謝過程中需要大量水分,而這些水分主要經尿液及糞便散失, 因此生產肉類需要大量水資源;
圖表三
‧高度發展的國家,水消耗量較高;
‧家用水不及農業的耗水量大;
‧漏水量指在輸送過程中,因運輸設施老化、意外等問題而流失的水源,其中葡萄牙的漏水量達四成,造成浪費。
增加水資源的建議
資料四
‧港府期望興建海水化淡廠,應付長遠水資源短缺問題;
‧輸港東江水成本上漲,海水化淡廠有助減少對東江水的依賴;
‧海水化淡技術成本高,或會令未來本港食水價格上升,加重市民經濟負擔。
資料五
‧透過用家自我約束、新型的產品設計,達致節約用水;
‧長遠而言,雨水是一個可取的水源,各國可研發和擴大使用雨水收集系統;
‧政府可以經濟利誘的方式,鼓勵用家善用清潔水源。
涉及單元及主題
單元:全球化+能源科技與環境+公共衞生+今日香港
主題: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能源科技的影響+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科學、科技與公共衞生+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全球化為各國帶來利益抑或只是有利於已發展國家或者是國際性資金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
‧社會各界、政府及國際組織在維持及推動公共衞生方面會面對甚麼挑戰?
‧科學與科技可以如何配合可持續發展?有何限制?
‧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發展怎樣影響環境和能源的使用?
‧社會大眾、不同的團體和政府,可以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作甚麼回應?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相關概念
‧天然資源的消耗 Natural resources consumption
‧水 [質] 污染 Water pollution
‧水循環 Water cycle
‧耗水 Water consumption
‧可持續發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濫伐林木 (伐林) Deforestation
多角度思考
1.現時全球水資源面對甚麼問題?
建議思考方向:
‧水是天然資源,也是生存必需品,但可用的水資源是否無限?
‧世界的水源分配如何?
‧何謂合乎安全使用的水?對公共衞生和健康又有何影響?
2.根據上述資料及就你所知,甚麼因素導致水資源面臨短缺?
建議思考方向:
‧發展中國家和已發展國家在水資源分配上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在社會發展中,甚麼領域需要大量用水?這些領域耗水量的比重如何?
‧人類的生活習慣,如何影響水資源的多寡?
3.試舉出可以有效解決全球水資源短缺的方法。
建議思考方向:
‧發展中國家和已發展國家的角色為何?各國如何合作?
‧政府、社區及至個人層面,可以做到甚麼長遠的措施?
載自2015年4月22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