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香港青年只求向上流?

2015.01.26
1354 1354

香港進入後佔領時代,青年問題成了各界關注的焦點,紛紛獻謀計策,例如提供實際的住屋就業需要,希望增加青年「上樓與向上流」的機會;然而,年輕人對政府、對社會的怨憤和抗衡心理,要如何解決?這才最令人頭痛。讓更多青年北上升學,了解國情,就可成功提升他們對國家的身分認同和歸屬感?香港青年的聲音,大家真的聽到嗎?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今日香港

主題:自我了解+人際關係+身分和身分認同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青少年的自尊受甚麼因素影響?它與青少年的行為和對未來的期望如何相關?
‧為甚麼青少年被賦予某些權利和責任?
‧對於青少年把握機遇和應付挑戰,如逆境或重大轉變,各項生活技能為何重要?為甚麼有些青少年易於掌握生活技能,但有些卻感困難?
‧在不同的關係中,青少年如何建立身分和理解角色?
‧香港居民在何等程度上視自己為本地市民、國家公民和世界公民?他們的身分認同是如何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如何受到對自己身分認同的影響?
‧香港居民的本地、國家和世界不同層次的多元化身分之間有甚麼關係?











青年問題 社會焦點!

香港青年有問題!那是甚麼問題?透過新聞媒體,大家或可數算一二:

‧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即是工作多年無職升、儲不到首期買樓;
‧香港樓價飆升,薪金追不上加幅,上樓無望;
‧沒有真普選,覺得沒有真正的選擇,對未來不能掌握等等。

以上種種原因,令不少香港青年對社會、對生活的周遭都感到怨憤,加上政改爭拗,對中國的不滿更甚。於是,有意見指要提升香港青少年的身分認同和歸屬感,讓他們把怨氣化為動力,將不安變為忍耐,去建設將來。但如何提升呢?

各方意見 針對問題?

最近,香港社會各界都有不少聲音,以下是其中一些意見和建議: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部分港生在國家意識、人生目標、歷史文化等存在缺失,教育局制訂課程設計,應要考慮國家主權、安全及發展利益。

~中文大學副校長霍泰輝:同學應多認識中國歷史,「了解自己的根」,有須要檢討中史成為必修科。

~特首梁振英:香港中、小學生到內地交流,有助了解鄰近區域發展。

~青年民建聯:建議政府設立公共行政學院,有系統地培養政治人才;吸納更多青年加入諮詢機構,增加他們在政治層面的參與度;官員亦應定期與青年交流,聆聽他們的意見。

~明愛督導主任李緹瑩:讓年輕人能自主決策青年事務,而非安排一兩個人加入各種名目的委員會。

驟眼看來,這些建議都「無壞」,然而說到成效如何,或者會不會帶來反效果,大家就應仔細思考,例如建議是否能針對問題的根本等等。

國民教育 等同洗腦?

香港人對於政府說要提升大家的國民身分認同和歸屬感,都會顯得特別敏感,似乎已把相關的政策措施與「洗腦」畫上等號,負面反應強烈。原因何在?這亦是一個值得同學們探討的議題。

說回提升國民身分認同,其實環顧全球,幾乎每個國家都重視人民對國家的認同和歸屬感,並會從小培育。不過,北韓那種灌輸給人民的愛國教育、崇拜領導的做法,當然另作別論。同學不妨參考外國的例子,看看一些在人民團結、社會經濟發展層面皆優良的國家是如何做法!

加拿大 實踐公民教育

加拿大是西方大國,具一定國際地位,她又屬於多移民的國家,但其國民的身分認同感是非常高。年前一項調查訪問結果顯示,超過八成人認同自己「身為加拿大人而自豪」。

你或者會以為,加拿大的國民教育一定辦得很好,才能成功灌輸愛國的思想。你這樣想就錯了,加拿大是沒有國民教育,只有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亦沒有在教育內容中不斷強調國家的「威水史」,或重複叫人要愛國。

加拿大的公民教育包括教授國家的歷史,但不會隱惡揚善,例如現代史之中,教科書的內容有一張一九九○年的新聞照片──一名原居民持槍示威,抗議土地被省政府徵收作商業用途,其他人又堵塞區內主要道路,與政府對峙。這樣的題材,探討方向並不是社會秩序或示威對經濟帶來的影響,而是社會發展對弱勢社群造成的影響、欺壓;從這些角度學習和思考,如何令國家更進步(不只是經濟,而是對人民權利的尊重),讓國民從小就有關心國家、想國家更好的心態。

南韓 國民盡責服兵役

韓流風行,「粉絲」最怕男神們要服兵役而暫別演藝界至少兩年,可是能夠當兵,就被許多南韓人視為非常光榮、義不容辭的事;好像憑《來自星星的你》紅遍亞洲的金秀賢,他曾動過心臟手術,應可大條道理免役,但他卻沒有逃避,還到兵務廳接受體檢,準備將來入伍。

男孩必須服兵役,雖然對南韓來說有實際需要(以防萬一要與北韓開戰),卻能夠把一種要保家衞國的責任,成功植根在國民心上;身體力行保衞家園,不是愛國是甚麼?因為南韓人對國家觀念很強,所以人民亦很團結,大家可以查看南韓隊參加世界盃時,南韓人上下一心為國家加油的氣氛如何強勁就知道。

另一個更經典的例子是「捐金救國」,同學可上網尋找資料,看看九七亞洲金融風暴時,南韓民眾不論貧富,把自己的黃金首飾捐給國家,共渡難關。排隊捐金一事,可以說最能體驗民族團結齊心。

反思

‧香港政府希望青少年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身分,對國家有歸屬感,希望他們愛中國、愛香港,從而作出的一些建議(參考《施政報告》),與其他國家的方法有何異同?
‧香港青少年關心社會和公共事務(政治參與),例如對政改的關注,是愛國愛港的表現嗎?
‧有聲音說要去掉通識科內容關於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的課題,理據是甚麼?參考加拿大的經驗之後,你會如何回應?
‧有建制派建議政府提升青年在政治層面的參與度,培養政治人才,這與通識科的內容檢討是否相違背?
‧一個怎樣的國家會讓你認同、信任、感自豪?



資料庫:國際交流與世界公民認同感
梁振英在最新的《施政報告》提到要讓中小學生到內地交流,有人認為這樣可以增加學生的中國人身分認同感,是讓下一代對自己的國家更加有歸屬感的政策,當然,亦有人批評這是「洗腦」工程之一。
「多交流、多見識」的確可以影響一個人對身分認同的看法。早在二○○八年,世界民意研究合作計畫(WorldPublicOpinion.org,簡稱WPO)在全球二十三個地區訪問二萬一千多人,發現認識愈多外國人士或愈多外遊的被訪者,會愈傾向認為自己是世界公民。
世界民研計畫總監高爾(Steven Kull)解釋,隨着經濟發展,人們有更多機會外遊,與更多外國人士相遇,加上又得到更多教育機會,這些發展趨勢都會令人們更傾向認為自己是世界公民。



相關辭彙
‧青少年 Youth
‧青年政策 Youth policy
‧青年事務委員會 Youth Commission
‧民族國家 Nation-state
‧國民身分認同 National identity
‧國民教育 National education
‧公民意識 Civic awareness
‧世界公民(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hip

Mind Map:歸屬感從何而來?



學習教材


培養人才 從軍訓開始?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時事漫畫,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漫畫表達了兩個關乎今日香港青少年的重要議題,你知道是甚麼嗎?(4分)
2.漫畫提出的解決方案,重點是甚麼?(4分)
3.承上題。你認為這個方案有何優點和缺點?(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第一個議題是香港青少年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見「青年上進階梯」字句),第二是香港青少年的政治參與度較以前大大提高了(見「橫掂青年對政治咁有興趣」對白)。
2.重點是把青少年招攬入建制,提供不同名目的參政門檻(如「政治助理助理」、「街道初級議員」等),讓他們看見有「向上流」的機會。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思考1.香港是否真的欠缺政治人才?提供發展階梯可否作補足?思考2.青年進入建制是否一定能解決當權者擔心的問題──減少反對聲音(想一想香港的現況如何)?)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關於香港青少年軍總會成立的報道及部分人士的回應,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青少年軍成立 矢誓報效祖國
新制服團體「香港青少年軍總會」昨日成立,特首梁振英、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及解放軍駐港司令員譚本宏擔任總會的榮譽贊助人,特首夫人梁唐青儀則擔任總司令。新團體誓詞表明要「建設香港,報效祖國」,而青少年軍稱自己的一項特色,是本港唯一以中式軍事步操為訓練基礎的自願性制服團體,目標是要培養青少年建設香港、貢獻社稷的責任感,為香港培育優秀人才及領袖一同盡力。
資料來源:《星島日報》19-1-2015

資料二:回應

~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陳家洛:從組織架構可以斷定,梁振英無法在學校推行國民教育,故以另一種方法借屍還魂,滲入青年階層,目的是用盡方法盡快染紅下一代。
~香港交通安全隊新界南總區指揮官張振雄:青少年軍可以「訓練社會未來棟梁愛國愛港」,加強年輕人紀律。
~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林日豐:不應但凡與中國有關的活動就指是「洗腦」,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無理由只談論外國而不講中國。
~獨立媒體文章作者:香港青少年軍總會,會否令你想起了希特拉青年團?
資料來源:各媒體報道

多角度思考
1.根據青少年軍的誓詞內容,組織成立的主要目的是甚麼?(2分)
2.根據「回應」,社會各界人士如何理解這個組織?(4分)
3.你認為這個組織對提升香港青少年的歸屬感有否幫助?(6分)
4.你較認同哪位人士的回應意見?原因何在?(6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提升青少年的社會意識,希望他們為社會服務、建設香港、報效國家。
2.各人回應不同。泛民主派背景人士認為是對青少年「洗腦」、建制派人士認為身為中國人認識中國和愛國很正常,但亦有人質疑組織成立的目的,認為要予以提防。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軍事步操的訓練,可培養人的服從性與守紀律,但會否因而加強愛國愛港的思維?提升對國家的歸屬感?)
4.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除了指出較為認同哪一個人士的回應,以及認同的原因外,亦要略述不認同其他意見的理據何在。)

參考資料
網頁
‧世界民意研究計畫
http://worldpublicopinion.org/index.php
‧BBC 對香港成立青少年軍報道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5/01/150118_hongkong_military_youth
‧青年參政
http://app3.rthk.org.hk/special/pau/article.php?aid=842

載自2015年1月26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許少媚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