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分鐘各抒己見顯實力
2015.03.20文憑試說話科考試正式開始,自上年起考評局增設「首輪發言」環節,考生各自有一分鐘 時間對題目輪流發表意見。以下為兩則首輪發言示範:
「敏於事,慎於言」的處事態度,是否已經不合時宜?
「敏於事,慎於言」是指做事勤敏,說話謹慎,引申出的處事態度,是要集中做實事而少亂說話。我認為這種處事態度直至現在亦合時宜。在現今社會,不同的身分、職位、崗位都需要這種態度。例如國家領導人,他們不單代表個人,更代表整個國家。所以他們做事勤敏與否,跟制訂政策及處理民生的效率息息相關,直接牽繫到國家發展的速度;而他們亦需要慎言以建立誠信,避免因失言或食言而令人民失望。而居於下層的白領亦然。做事勤敏、具備效率,能反映員工在工作崗位的價值,不易被淘汰,甚至能平步青雲; 而慎言能幫助他們避免開罪上司,或捲入是非,落得被公司開除或被同事排斥的下場。可見,「敏於事,慎於言」的處事態度對不同崗位的人亦適宜。
有人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談談你的看法。
我認同這句話。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指一個人行為的優劣決定他將承受怎樣的結果,強調因果循環。有人認為顏回是道德高尚的人,應有善報卻不幸早逝,而盜跖壞事做盡卻可以長命百歲,因而反對這句話。但我認為善報與惡報不應單憑壽命來量度,報應可從不同方面體現。例如,人做壞事會受到法律制裁和外界的抨擊,即使沒人知道,也會飽受內心的責備,這些都是惡報。相反,做了善行可以得到別人的讚美,自己亦能心安理得,這些都是善報。而當人們都認同因果報應,他們的行為就會受到約束,不做傷害他人的壞事,反而會去行善,以求迴避惡果、追求善報。這句話背後的信念能規範人們的行為,維持社會的道德水平,故我十分贊同。
文:林溢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