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首都的故事
2015.01.23猜猜看:這四個方位的圖示,各代表了一個中國古代首都。你知道是哪個城市嗎?這四個城市有甚麼共通點?
答案
東:開封,古稱汴京,北宋首都。
南:南京,古稱應天,明朝首都。
西:西安,古稱長安,唐朝首都。
北:北京,清朝及今日中國首都。
它們都是中國古代的首都,北京更是現今日中國首都。
小記有段時間要回國到西安讀書,記得當年往秦皇陵參觀,望見千軍萬馬、井然有序的兵馬俑,教人聯想起千餘年前秦國的強盛;當時的導遊這樣跟我們介紹西安:「要看現代中國我們可以去首都北京,但要看幾千年來的中國,就要來西安這十三朝古都。」一個首都,可以見證一個國家的興衰,也可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治國方針。
看氣候選地利 因地制宜
要說中國歷朝定都,有一個重要的考慮條件──中國的地理位置。先不要噓,聽我解釋:中國為之「中國」,除了因為我們的民族性與文化底蘊,另一不能改變的元素就是地理位置。所以,如果以地緣政治(一種以空間分布等地理因素為中心,來研究各國關係的學說)去看歷朝發展,不難發現各諸侯以至各國在政治、軍事上的考慮,必然與地理有密切關係。
黃仁宇寫《中國大歷史》,就提到孕育中國文化的黃土地帶如何影響歷史發展:「黃河中游由北以至將黃土地區割成兩半,其縱長五百哩。它也在內地接受幾條支流的匯入,其結果是黃河的流水中夾帶着大量的泥沙……所以黃河經常有淤塞河牀,引起堤防潰決氾濫,造成大量生命與財產損失的可能。」因此,早期中國可說是個「治水」民族,國家定都想當然要考慮這問題;所以,黃仁宇又說:「最好坐落在上游的中央集權,又有威望動員所有的資源,也能指揮有關的人眾,才可以在黃河經常的威脅之下,給予應有的安全。」無怪早期周朝定都豐京,及後遷都鎬京,兩都都在今日西安一帶,後來不少國家亦選都於此,原來該地既有洛河、涇河的水源來發展農業,而沒有黃河氾濫,以及中國季候風可能引致的洪水與乾旱問題。作為一個「好」首都,順天時掌地利,自然政通人和;否則年年賑災,如何提升國力、延長國祚?
政治、經濟、軍事中心
然則,西安之地利,理應讓他成為皇帝眼中最好的首都吧?但是實際上,西安卻只是中國十三朝古都(已是最多次成為首都的城市了),其餘如洛陽、開封、南京、北京、杭州等近300個大小國都與陪都,也是某些皇帝的心水;只因,國家的定都除了地理、氣候,還要考慮政治因素。首要,就是要中央集權、防禦外敵。例如,中國政治經濟重心在唐代之前皆於黃河流域一帶,不少皇帝就因此定都洛陽:一個位處黃河中心流域三河地區(河東、河內、河南)中心的地方,便於控制四方。又如後來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中國的政經核心就轉為北京一帶的邊防重地,北京逐漸取代長安(即西安),成為政治、經濟、軍事中心,也是元、明、清三朝的首都。所以,古代首都通常也是國家當時的核心所在,與其擇地重建,不如就地取材,近廚得食吧。(題外話:澳洲就是不想得失墨爾本與悉尼這兩大城市,才在兩者中心興建首都坎培拉。)
個案分析:明代遷都 南京→北京
如果說明成祖遷都是以國家為本,那明太祖定都應天(南京)則絕對合乎皇帝本性。首先,我們要知道朱元璋是一個窮得當過和尚討飯吃的人,因而造成他生性節儉的本性,他當時定都南京,除了因為朱生本在南京有人有糧有老婆仔女,還體現了他這方面的個性:「我不願放棄在南京修建了的宮殿!」就算朱元璋自知定都南京是「去中原頗遠,控制良難」,也讀過書知道以南京為都的國家都早早覆亡,但叫他另覓地方?朱元璋還是說:「Sorry,另建新都真是太『損耗民力,於國無補』。」後來,要數到第三任皇帝,朱元璋第四子明成祖朱棣,才敢打破祖訓,以「國家大事」為重,特別針對北方威脅來遷都北京。於是,這個位居交通要衝、挾制西北到東北、北方到南方四道關口的北京城,斷敵咽喉,讓明朝成功確保軍事主導,更有利就近指揮戰事與保障後勤支援,才得以讓明朝一玩二百多年。再者,這次遷都不但遠離當時經濟中心長江下游,也不在政治中心(本在南京),與外敵更只有一長城之隔,這個被學者譽為「有進取性的首都」最終成功,反映了有時定都不只在於地理、經濟、政治、軍事因素,還要考慮皇帝的個人取向與個性吧;沒有朱棣的大膽與破格,誰來成就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