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開放式結局?

2014.05.20
133 133

讀寫作班的小說功課,有時根本搞不懂小說想說甚麼,結局更是叫人摸不着頭腦。我在課堂上請學生解釋,他們便會說:「這是開放式結局,給讀者想像空間嘛」;我感到好笑又無奈,他們分不清楚開放式結局和寫壞了的結局。

讓我舉一個例子,一個婦人被送上救護車,在往醫院的途中,她不斷捉住救護員的手,反覆地說:「孩子……孩子……救救我孩子……」,救護員不知如何反應,突然「砰」。小說便完了。

這小說雖然簡單,但開首和中段發展還是可以的,我們正讀着一個人物的苦痛,一個關鍵時刻,也感到一股張力,想知道婦人和孩子的下場。寫得不好的是結局,突然「砰」的一聲,到底發生甚麼事了呢?這樣結束是否太突然?

如果在電影或電視劇裏聽到「砰」一聲,我們能分辨出這是哪種聲音,可是在小說裏單單一個「砰」字,卻無法令讀者肯定是甚麼聲音。一些讀者可能會聯想到撞車,或是救傷物品掉在地上了,也可能是忽然有人開槍,甚至誇張一點,一個人把蚊子拍死,也可以用「砰」這個擬聲詞。

這是一個開放式結局嗎?這是一種寫壞了的結局,因為小說裏沒有任何綫索,去支持上述的各種解讀。寫小說就是要寫出事物背後的因與果,撞車是果,那之前必有因由,若是有人開槍,同樣事出有因。

真正給讀者想像空間的開放式結局,應該是小說容許超過一種解讀,而且每種解讀都能夠在小說裏找到支持、綫索、證據。一個果可以由幾個因引起,同樣一個因也能引致多個結果,一些因是隱性的,沒有明說,要讀者親自去體會,作者便是要營造一個讓讀者體會的空間,內裏有供人體會的充足條件。

真正的開放式結局是作者刻意、苦心經營的,當中下了不少功夫。至於另一種寫法,是最後「砰」的一聲是甚麼已經不重要了,作者要讓讀者發現比這更重要的東西,這是轉移讀者焦點的技巧,下次再談。

文:可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