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現今兩代價值觀
2015.01.21新聞議題練習紙
背景
去年,佔領運動在持續了七十九日後,以清場告終。有人認為,佔領運動讓兩代人的分歧加深,因為與父母意見不合而反目的人比比皆是。上一代人認為年輕一代只會搞亂社會,年輕人則認為民主更重要。踏入後佔領時代,是時候反思香港兩代人的價值觀有何不同、為何不同。
新聞重點
‧了解兩代人價值觀異/同的現況
‧探討造成兩代人價值觀不同的主因
‧兩代人價值觀不同會帶來的影響
新聞資料
兩代價值觀現況
資料一
各界對佔領行動各有睇法,向晴軒危機專綫收到近三成來電者稱,因與家庭成員持不同的政治立場及價值觀而起衝突,一般是爭論及阻止對方參與有關活動。
向晴軒危機工作員區嘉誠稱,普遍是太太反佔中,子女撐佔中,爸爸往往成為家庭中的磨心;亦有反佔中的母親以行動阻止支持佔中的兒子出門口返工,試圖讓對方感受佔領者為他人帶來的困擾;更有家人因爭執而互相潑茶,進而動手。
摘自2014年11月18日《星島日報》A7
資料二
有節目主持人到佔領現場訪問一些年輕示威者,他表示很多年輕人參與通宵示威行動都沒有告知父母,更不會與父母商討有關事情,因為年輕人覺得自己父母不會認同佔領行動,更會阻止他們參與這場爭取民主理想的運動。
摘自2014年10月14日《星島日報》F8
相異的主因
資料三
《狂舞派》的美術指導張兆康曾走入佔領區拍攝「抗爭者」,他也是不折不扣的八十後;他身邊的朋友有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同樣有車有樓,是他人眼中的既得利益者,但他們在facebook上爭取民主的言論,比張兆康更激進。
在溫飽中長大的八十後,自幼接受公民教育,張兆康七歲時見證過天安門事件,知道甚麼叫民主,心中有理想,「現在的九十後尋求物質以外的身分認同,香港的學生不需要物質去認同自身價值,上一代的人要用車用樓去確認自己身分,以工作及購買力作為成功價值,但很多年輕人喜歡打兩年工,就去工作假期,甚至提早環遊世界,他們可能比上一代更高一等,因他們遊歷世界後總會有另一番體會及得着,不會想在香港做生做死為層樓。」
摘自2014年12月26日《星島日報》A8-9
資料四
上一代成長於五十至七十年代,陶傑說,當年香港經濟結構以製造業為主,服務業為副,現時上一代的思想意識,仍停留在製造業年代的香港,覺得生存行先,必須順從和適應,無所謂權利、平等意識。但年輕人以權利為主導,要爭取和反抗,是兩種不同的人生觀。「以前的『獅子山』是代表製造業,但現時已經無製造業,上一代呻吟獅子山下艱苦生活是無意義。上一代要意識到現在是廿一世紀,年輕人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下成長,追求的是公民權利。」
他不認同上一代批評年輕人因無包袱,才去追求理想主義,「年輕人無包袱出來抗爭是理所當然,有包袱的上一代亦有自由不出來爭取,大家不能互相指責。」
摘自2014年12月26日《星島日報》A8-9
年輕人的價值觀
資料五
「爸爸媽媽:我知道你們並不支持雨傘運動,這令我們之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分歧與摩擦。最初顧慮到你們的感受,我沒有對你們坦白我到各佔領區。直到有一晚,回家前未來得及除下黃絲帶便給你們撞見,猶記得你們當下跟我說的一句話:你支持黃絲帶的嗎?把它除下來吧,很礙眼!你知道當時我有多傷心嗎?我強忍着淚對你們說了一句氣話,請給我一個我要除下來的理由。倔強的我不願在你們面前哭,回房後我不停的掉眼淚,甚麼時候我家連最基本的包容及尊重也沒有了?!
⋯⋯我們之間關於政治立場的溝通也愈來愈激烈,由談論變為「單單打打」,再到最後的不溝通,⋯⋯我並不是想和你們鬥氣,我只想出來爭取香港人應有的,就是真普選!⋯⋯
爸媽,我長大了,我會好好照顧自己,請你們也相信我,讓我好好負起責任,盡自己能力,保護學生,為香港將來加油努力,好嗎?
愛你們的女兒」
資料來源:給爸媽的信facebook專頁
上一代的立場
資料六
作為年長的一代,我覺得我們已對得住年輕人有餘。我們為政府留下這麼多的財政盈餘,社會若是想有所作為,亦不愁沒有資源。我們為他們留下一個良好的司法制度,令他們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我們留下這麼多的基本建設,大部分付清債務,可以靠經常性收入營運,年輕人不用靠自己的努力去建設,已可以享用。近年香港的經濟增長雖然慢了,但起碼仍是正增長;而且失業率這麼低,只有3.3%,年輕人不愁找不到工作。至於找到工作後,能否升職與加薪,那就只能靠個人的修為了。年輕人你們又可曾為社會做過甚麼?為甚麼你們會覺得是社會欠你們?而不是你們欠社會?
摘自2014年12月2日《am730》A10
資料解讀
兩代價值觀現況
資料一
‧有人因為家人與其政治立場不同而起衝突,更甚會因而打架;
‧本來立場中立的成為家庭衝突的磨心。
資料二
‧年輕人參與示威活動時不會告訴父母,亦不會與父母討論;
‧父母不認同佔領,更可能會阻止他們參加;
‧反映子女與父母間並不相信對方,而且當立場不一時,會拒絕溝通,甚至希望以高壓手段來試圖令對方屈服。
圖表
‧支持佔領人士以年輕人為主;
‧中年人士和老年人不支持佔領的人數相若;
‧學歷愈高者愈支持佔領運動。
相異的主因
資料三
‧不少有車有樓的專業人士都會爭取民主;
‧年輕人尋求物質以外的身分認同;
‧上一代的人要用物質和工作作身分確認;
‧反映兩代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標並不相同。
資料四
‧上一代思想仍停留在自己年輕時追求的事物上,認為現今的年輕人亦應與他們一樣;
‧上一代認為年輕人因為沒包袱所以抗爭;
‧反映兩代人溝通不足,上一代不理解年輕人到底想要些甚麼。
年輕人的價值觀
資料五
‧年輕人認為他們不能只為自己設想,要站出來發聲;
‧年輕人不會盲目順從父母;
‧年輕人以寫信這種比較婉轉的方式來告訴父母他們的心聲,反映他們仍很尊重父母,不希望與他們正面衝突,只希望父母能理解他們。
上一代的立場
漫畫
‧漫畫中的老年人希望以置業、向上流、找好工等經濟誘因來安撫年輕人的情緒,但年輕人追求的其實是「真普選」,反映上一代其實並不清楚年輕人的想法。
資料六
‧上一代為年輕人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能向上流動是個人的責任,不能將責任推卸給社會;
‧上一代人認為年輕人沒有貢獻過社會,所以沒有資格發聲;
‧反映了上一代人認為年輕人應該安於現狀,應該多接受鍛煉和接受現實。
涉及單元及主題
單元: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現代中國
主題:生活素質+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自我了解+人際關係+中華文化與現代生活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政府怎樣回應不同群體的訴求?政府的回應對香港的管治、維護法治精神和提升公民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有甚麼影響?為甚麼?
‧為甚麼青少年被賦予某些權利和責任?
‧為甚麼青少年與家人、師長、朋輩和約會對象的關係會有轉變?
‧香港青少年怎樣反省人際間的衝突和與人建立關係?
‧甚麼因素促使香港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
‧傳統家庭觀念在現代生活中受到甚麼衝擊?
相關概念
‧社會運動 Social movement
‧傳統與現代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價值與價值轉變 Values and value changes
‧衝突與和諧 Conflict and harmony
‧權利與義務 Rights and obligations
‧溝通 Communication
多角度思考
1.試解說兩代人在佔領運動上普遍有何立場。
建議思考方向:
年輕人
‧年輕人不再純粹的物質主義,而要尋求更高的理想,如民主;
‧年輕人不再只為自己,有人在電視上看到示威人士被攻擊,為了支持他們而走上街頭;
‧就算與父母的立場不同,亦不會盲目順從他們,堅持自己;
‧因為上一代的沉默造成今天的局面,因此年輕人認為他們不應繼續沉默。
上一代
‧年輕人是因為向上流動機會減少,所以走上街佔領;
‧年輕人置業難,希望透過佔領改變;
‧年輕人缺乏鍛煉,不知道社會已經為他們製造了一個優良的社會環境;
‧人是應該生存行先,順從和適應才是生存之道,追求民主是不切實際的。
2.你認為造成兩代矛盾的主因為何?
建議思考方向:
‧成長背景有何不同?
‧成長背景的差異會否影響他們的追求目標?
‧年輕人和上一代現時的身分地位有何差異?他們的觀點角度會否亦有不同?
‧年輕人與上一代的溝通模式會否影響關係?
3.兩代矛盾會對社會造成何等影響?
建議思考方向:
‧社會撕裂及其影響?
‧對傳統家庭觀念的衝擊?
載自2015年1月21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