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備戰文憑試系列──疫症蔓延
2015.01.21公共衞生和全球化兩個單元關係密切,尤其在大型傳染病的議題上,抗疫工作須要國際層面的合作才能及早控制和防範。與此同時,全球化令交通和資訊流通愈加便利,跨境人口流動頻繁,傳染病的擴散速度一日千里。正因為涉及的持分者眾多,往往不是一個地區或國家能夠控制,跨境合作的防疫工作困難重重,國際合作組織便須要在當中扮演統籌和協調的角色,所以在疫症議題上,同學應留意傳染病的爆發如何體現全球化及其帶來的挑戰,同時要注意防疫工作在回應不同持分者訴求時引起的爭議。
公共衞生+全球化
Tips︰小心審題
不少攻略及精讀均會提醒同學須要撥時間審題,同學們切勿看輕審題的過程,因為一個不小心,有可能令同學離題萬丈,零分離場。
例如,當題目問及X能否加強Y的時候,同學的答案一定要是X可以加強Y,因為⋯⋯;或X不能加強Y,因為⋯⋯,如果同學無視了「X能否」的部分,不小心回答了怎樣能加強Y的話,就會被視為離題,得不到分數。
因此不能節省思考+審題的10分鐘,必須花時間小心審題及構思答案。
熱門疫症個案︰
伊波拉
◆去年2月在西非爆發,致命率極高,初期無有效預防和治療方法。
◆世衞把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緊急公共衞生事件」。
議題焦點︰
◆共同責任︰世紀疫症在西非大規模爆發,造成跨國的衞生威脅,故防疫是各國的共同責任。世衞在其中擔當統籌、通報、協調救援工作等角色,促使跨國投入疫苗研發工作。國際間有何防疫措施?成效如何?
◆病毒全球化︰跨境人口流動頻繁,增加病毒在全球擴散的風險。目前伊波拉已從西非擴散到美國及歐洲等地。
◆爆發原因︰文化習俗──西非地區的喪禮有親吻屍體的習俗;當地人對西方醫術不信任,拒絕醫治;疫區均為貧窮地區,衞生條件差、醫療和隔離設施不足;發達國家自掃門前雪,不願意為窮國承擔高昂的醫療費用。
◆威脅香港︰伊波拉之父曾警告香港有爆疫危機。香港目前怎樣預防伊波拉病毒?特區政府應否全面禁止來自疫區的航機進入香港?
◆道德爭議︰美國人抗議讓確診感染伊波拉的醫護人員送回國治療;世衞同意把未經人體測試的實驗疫苗提供給非洲的伊波拉患者,此舉合乎醫學道德嗎?
登革熱
◆主要透過帶有登革熱病毒的白紋伊蚊傳播給人類。2014年香港共錄得111宗登革熱確診個案,包括108宗外地傳入,其餘為本地個案。由2004年至2013年共錄得505宗,當中沒有死亡個案。
議題焦點︰
◆疫情趨勢︰近年登革熱已成為東南亞國家的風土病之一,2013年在泰國、菲律賓、新加坡、越南、台灣等地爆發。截至去年10月,中國廣東地區錄得4萬多宗確診個案;台灣亦錄得7千多宗,數字比前年增長8倍。
◆防疫特點︰
~疫苗︰目前沒有有效預防登革熱的疫苗,故外遊時最好穿寬鬆、淺色的長袖衫及長褲,在外露皮膚噴蚊怕水。
~外來威脅︰ 從統計數字得知,鄰近地區的登革熱個案大幅上升,反觀本地個案大多為外地傳入,而東南亞是港人的熱門旅遊地點之一,因此防疫措施應分幾方面︰加強本地滅蚊工作;加強市民外遊時的防疫意識;密切留意鄰近地區疫情發展,與鄰近政府聯手對抗登革熱。
◆風土病危機︰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指登革熱有可能成為香港的風土病。甚麼是「風土病」?怎樣才算成為風土病?香港以外,其他爆發登革熱的國家或地區有何預防登革熱的措施,香港能否作為參考借鏡?港人對登革熱的預防意識高嗎?
◆立法檢控︰如發現有蚊蟲滋生的地方,衞生署會檢控相關管理公司或業權人。立法檢控的做法是否合適?
流感︰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人類豬流感
◆對公共衞生的理解︰經歷多種流感的爆發洗禮,港人對公共衞生的理解和防疫意識和過往有何不同?生活習慣有否因此受到影響?大眾對抗流感疫症的方式,如何受不同社會和文化因素影響?
◆抗流感措施(1)︰每遇禽流感疫病爆發,香港都會殺雞禁雞。為何政府不乾脆以冰鮮雞取代?(傳統的活雞文化應否保留?)現時的「活雞不留過夜」、活雞分流的措施長遠又是否有效?
◆抗流感措施(2)︰疫苗爭議︰特區政府呼籲市民接種流感疫苗,但反應欠佳。現象背後的可能原因︰對效用抱懷疑態度、副作用及風險(有孕婦接種流感疫苗後流產)、宣傳方式和力度、補貼不足、傳染病流行程度等等。
◆抗流感措施(3)︰近年多種流感疫症在各地蔓延,國際間設立了跨境通報機制,這機制對維護本地公共衞生有何作用?世衞在當中扮演甚麼角色和功能?窮國和富國在抗疫方面遇到的挑戰有何不同?
◆全球化︰流感在全球爆發,當中怎樣體現「全球化」的影響?
◆公共衞生政策︰政府在制定公共衞生政策時,須要權衡哪些持分者的利益(如禽流感爆發時對雞販的補償)?流感疫症爆發,對市民的生活素質有何影響?
相關概念:傳染病鐵三角(The Epidemiologic Triangle)
傳染病是由侵入人體的病原體所引致的疾病,但傳染病的病原體須要寄居於宿主身上才能生存和繁殖,再加上要在易於傳播病毒的環境,才能散播病毒。
傳染病鐵三角是指導致傳染病的三大因素︰病原體(微生物、病毒)、宿主(人類或動物)、環境(具有有利病毒傳播的條件),只要控制其中兩個因素,就可達到預防傳染病的目的。
例如H7N9流感病毒是禽流感的病原體,沙士冠狀病毒是非典型肺炎的病原體。宿主的因素要視乎其健康狀況,如免疫力高的人,即使接收到流感病毒也不一定會受感染。環境的因素對散播病毒十分重要,當中包括衞生環境和傳播途徑,例如流行性感冒可經飛沫傳染,戴上口罩、用1:99漂白水清潔環境,就可令環境的傳播因素受到控制。
新聞資料
抗伊波拉鬥士 膺《時代》風雲人物
《時代》周刊的編輯吉布斯宣布對抗伊波拉病毒的醫療人員、救護車司機、埋葬隊是本年度的「風雲人物」,獲選的原因是即使面對歷年來最惡劣的伊波拉疫情,醫護人員受病毒感染的數目破紀錄,病毒「摧毀早已薄弱的公共醫療基建」,但他們仍「異常地充滿膽量、仁慈及勇敢」面對困難。吉布斯寫道:「對抗伊波拉的鬥士是二○一四年的《時代》風雲人物,因為他們不斷地展示勇敢及仁愛,因為他們讓全球爭取到時間加強預防,因為他們肯冒險、他們肯堅持、甘願犧牲,作出救援。」
摘自2014年12月11日《星島日報》A22
「港人港雞」恐難行
再有內地進口活雞被驗出有H7N9禽流感,令中港活雞一同停售二十一日,有團體趁機建議「港人港雞」,讓本地活家禽自給自足,以避免輸入高風險內地活雞。但本地養雞業界卻指,即使本地養雞場用盡最高存欄量,每日最多只能供應一萬三千隻活雞,距離實際需求仍差四千隻,加上雞場難再擴建,而另建雞場又須投資六百萬元,至少十年才有望回本,難吸引人投資。有業界人士甚至擔心,本地活雞一旦壟斷市場,零售價隨時急升四成。
摘自2015年1月10日《星島日報》A16
港推三級別應變伊波拉
政府昨日公布三個級別的「伊波拉病毒病準備及應變計畫」,規格與流感和中東呼吸綜合症看齊,入境措施方面,持西非疫區四國旅遊證件入境旅客,亦會於指定櫃枱進行醫學評估,一旦本港出現疑似或確診病例,醫管局內部會調配醫院內外的人手。
摘自2014年8月21日《星島日報》A8
歐三國驚爆禽流感
禽流感驚現歐洲三國,繼荷蘭和德國出現案例後,英國也有養鴨場爆發禽流感。英國官員證實,約克郡一個養鴨場有鴨隻確認感染禽流感,屬於H5類別,但排除是高致命性的H5N1病毒。這是當地六年來首次出現禽流感疫情。世界動物衞生組織(OIE)相信,德國、荷蘭和英國的禽流感爆發可能有關聯。
摘自2014年11月18日《星島日報》A19
維持活雞文化須付代價
高永文表示,維持活雞供應鏈並不容易,業界和政府須要合作。他認為,全面暫停內地活雞供港,並不是解決禽流感問題的方法,一旦本地活雞亦爆發禽流感,要銷毀大量本地活雞,本地活雞供應鏈亦難以維持下去。他說,個人期望努力維持本港食活雞文化,但各方都要付出代價。
摘自2015年1月4日《星島日報》A2
廣東登革熱突破三萬宗
廣東省登革熱疫情突破三萬宗。據廣東省衞計委通報,前天新增登革熱病例一千五百五十二例,全省共有登革熱病例三萬三百二十五例。廣東省疾控中心分析認為,目前疫情處於高發期,但隨着秋季天氣轉涼和防控措施的落實,預計本月下旬會出現減緩趨勢。
摘自2014年10月13日《星島日報》A20
參考資料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http://www.chp.gov.hk
◆世界衞生組織
http://www.who.int/zh/
◆全民抗疫(人類豬型流感)
http://theme.gov.hk/tc/theme/fightpandemic/facts.htm
◆預防禽流感
http://www.info.gov.hk/info/flu/chi/home.htm
◆旅遊相關疾病︰登革熱http://www.travelhealth.gov.hk/tc_chi/travel_related_diseases/dengue.html
相關《通識大全》專題
◆伊波拉 全球擴散
http://goo.gl/iCnOV8
◆對抗新病毒 防疫蔓延
http://goo.gl/bnkUo2
◆傳播衞生訊息 速遞健康
http://goo.gl/2XnJ2K
◆ 認識愛滋病 Know More No More!
http://goo.gl/fEkRiH
◆H7N9危機 慎防失控!
http://goo.gl/0hceLX
◆病毒無國界 全球齊抗疫
http://goo.gl/D5Lo7N
模擬練習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A:2014年8月13日本地報章刊登的新聞摘要
世衞周一召開專家小組會議,討論使用伊波拉試驗性藥物的倫理問題。專家小組的結論說,由於此次西非疫情情況特殊,若能符合特定條件,縱然試驗性藥物的療效與副作用不詳,但為了治療病人,贊成提供尚在試驗中的藥物,認為這符合醫學道德。為確保尚未核准的試驗性藥物正確使用,醫學專家也特別制訂使用指南,包括所有護理過程的透明性,以及病人必須被告知用藥並擁有自由選擇是否用藥的權利。
世衞周二指出,過去十年,醫學科研人員不斷研究伊波拉病毒,希望找出防治藥物,而且已有部分結果,雖然仍未以人體作臨牀試驗,但由於這次疫情大規模爆發,加上高致命率,這讓使用試驗性藥物的聲浪不斷升高。
資料B:2014年8月9日本地報章刊登的新聞摘要
世衞周三針對伊波拉疫情首次召開兩天閉門緊急委員會會議,在周五把伊波拉疫情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這是二○○七年設定這一級別的警報以來,世界衞生組織做出的第三次預警,前兩次分別是二○○九年的甲型H1N1流感和今年五月的脊髓灰質炎疫情。聲明稱:「從(伊波拉)病毒性質、在社區及醫療系統內強烈的傳播方式、受影響及風險國家脆弱的醫療系統等角度來看,病毒進一步在國際傳播造成的影響尤其嚴重,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對阻止和逆轉伊波拉國際傳播至關重要。」緊急委員會向世衞總幹事陳馮富珍建議,受疫情影響的國家應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在機場、港口等交通要道實施出境人員檢測;確保喪葬儀式符合國家衞生管理規範,以及加強醫護人員防護等。
問題:
(a)資料一中提到試藥涉及醫學道德,試就當中的「醫學道德」作出解釋。為何世衞說今次是「特殊情況」?(6分)
(b)參考資料二,說明國際合作組織在疫症全球化下所扮演的角色。(8分)
Tips:過往題型參考
過往三年文憑試有關公共衞生單元的試題,主要圍繞個人的健康問題(吸煙)和社會的關係,以及基因檢測(生物科技部分)的道德問題。去年課程詮釋研討會已把公共衞生中鼠疫和沙士的例子刪去,建議「利用歷史上或近期的疫症個案」,所以近年爆發的大規模疫症,尤其是仍持續發展中的傳染病,同學都要特別留意,當中並非圍繞對個人健康的影響,而是主要牽涉政府角色或政策。
名師解題
葉一知老師(中大新聞系碩士、葉一知通識教室@智雅教育、facebook:yipyatcheels@gmail.com)
建議答題方向
(a)
醫學道德
◆「醫學道德」是個龐大題目,但題目既是探究其在資料中的意義,就較簡單和比較適合通識試題。
◆簡單而言,無論醫學道德如何複雜,最基本和最易理解的一項原則,是「以病人的最大利益為依歸」。
◆由這個原則引申下去,醫學要強調科學原則,即要有充分研究證據證明某種療法是有效,並且不會引起致命的副作用,才應採納。
◆所以,資料一提及試藥涉及醫療道德,是因為治療伊波拉病毒的藥物仍處於試驗階段,並未批准用於人類身上。換言之,這些藥物有多大成效,會引起甚麼副作用和會否致命,仍屬未知。以之用在病人身上,很有機會危害病人,甚至不能向病人解釋用藥後果,故非「以病人最大利益為依歸」,是違反了醫學道德。
特殊情況
◆那為甚麼這是特殊情況呢?因為世衞正面對一個道德兩難題:(1)開先例使用試驗藥物,將病人置於不可知的風險中,違反醫療道德;(2)死亡率可高達九成的情況下,眼看病人無藥可醫,不放手一博使用試驗藥物,是見死不救,同樣違反醫療道德。
◆世衞最擔心的是,先例一開,是否代表以後群醫束手無策的個案,都可以使用試驗中的療法呢?
◆但正如資料所言,考慮到疫情的擴散規模和高致命率,世衞決定在這個「特殊情況」下破例准許使用試驗藥物,以應付疫症危機。
(b)
◆全球化增加全球人口流動,同時加快病毒的傳播和擴散速度,因此出現不同國際合作組織以應對挑戰,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世界衞生組織。
◆參考資料二,這類國際合作組織在疫症全球化下可扮演以下角色(括號內為資料提及的例子):
~綜合疫情並對外公布(針對疫情召開會議,把疫情定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衞生事件);
~調整警戒級別(做出第三次預警);
~協助分配國際資源及人手進行防疫(協調國際應對);
~給予各國建議及指示(受疫情影響國家應宣布進入緊急狀態);
~建立內部通報機關,於出入境單位進行基本防禦和檢查(在機場、港口等交通要道實施出境人員檢測);
~主動介入醫療體系弱勢的國家,協助減緩疫情的擴散;
~預備藥物及推行注射疫苗的工作。
◆另外,非政府組織也會積極介入和協助應對全球性的疾病危機,例如國際紅十字會、無國界醫生等。這些組織會到較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宣揚防疫及衞生訊息,並為貧窮或缺乏照顧的老弱小童提供簡單的醫療協助。
Tips:葉sir提供應考小貼士
題目用字須留意。題目用「根據資料⋯⋯」,表示答案很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引用資料來推論作答;如果是「參考資料」,則有部分資料可供推論,仍應該以引用資料推論作答為優先,如有餘力才在資料外範疇作答;如果用「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多表示資料沒有多少部分可供援引作答,換言之就要很大部分靠自己所知所學作答了。
載自2015年1月21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