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照留念 人之常情?
2015.01.12不少人喜歡在重要場合拍照留念,不過去年先後出現了多張備受爭議的自拍或合照,例如香港警察在佔領行動清場後拍大合照;澳洲有人在發生挾持人質事件的咖啡店門外微笑自拍;內地亦有醫護人員在手術後和仍躺在手術台上的患者合照。拍攝本屬個人行為,但在拍攝前是否應先考慮場合和態度?還是如警務處處長曾偉雄所言,只要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拍照不過是人之常情,不應受責?拍照的背後原因又為何?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全球化
主題:自我了解+人際關係+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青少年的自尊受甚麼因素影響?它與青少年的行為和對未來的期望如何相關?
‧有哪些流行而顯著的趨勢會對時下香港青少年構成挑戰和機遇?他們如何回應這些趨勢?
‧香港青少年常處身於哪些重要的人際關係?這些關係有甚麼獨特和共同的特徵?
‧現代社會的人際溝通方式如何影響青少年與他人的關係?
‧全球化對人類來說是祝福還是詛咒?
資料一
本是嚴肅認真的手術,患者正躺在手術台上,一班醫護人員卻舉起剪刀,以勝利姿勢擺出V字手勢拍照留念⋯⋯西安一家醫院被揭有醫護人員在手術台上自拍,相片在微博瘋傳,引發強烈爭議。官方調查後對該醫院提出批評,並且處分部分人員,要求醫院向公眾道歉。
摘自2014年12月22日《星島日報》A18
資料二
一邊廂咖啡店內多人仍被挾持,另一邊廂一些毫無同情心的人卻抓緊機會,盡量靠近現場自拍放上網。周一整天有這種自拍照被上載到社交網站twitter,被轟「可恥」。為了讓自拍照顯得更可信,有些人將電視台攝影機也拍入背景。兩名旁觀者的表情看起來像在拍「慶祝自拍」,而非身處挾持現場。
一名記者拍攝兩名金髮女子在咖啡館一百米外靠在一起自拍的情形,相片在twitter獲得四百五十次以上轉發,評語都抨擊這種行為「令人震驚」和「不敬」。記者表示還有人使用運動攝影機和自拍棍。
摘自2014年12月16日《星島日報》A22
相關概念:iDisorder
你會不會時刻記掛着要查看手機有沒有朋友傳來的新訊息?或者誤以為自己的手機在震動,但查看後卻發現原來沒有來電或訊息?如果你有以上徵狀,則很大可能患上了iDisorder。iDisorder由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專家Dr. Larry Rosen提出,他指因為媒體與科技改變了腦部處理資訊的能力,以及與世界互動的能力,因此會出現心理失調的症狀,包括感到壓力、失眠和不由自主地不斷使用科技產品。
另外Dr. Rosen亦提出,年輕人對like的數目十分敏感,因為like可為他們帶來一種關心及好意的良好感覺。因此,有不少年輕人為了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即是like的數目),會不顧一切地拍出「很厲害」的照片,從而令自我感覺良好。
相關辭彙
‧身分 Identity
‧社會身分認同 Social identity
‧希望與失落 Hope & despair
‧價值與價值轉變 Values and value changes
觀點與角度
在手術室拍照的西安鳳城醫院顯微外科主任鄭曉菊:當日連續七個小時沒吃沒喝,完成高難度手術,為一名重傷民工保住了左腿。大家心情都很激動,且即將告別這個使用了十年的老手術室,才會拍照留念。相片曝光以來,徹夜難眠,自己為疏忽反思,盼社會也對醫生多點理解。
曾和父親屍體拍照並放上網的少女:我在拍攝父親彌留之際的照片時,父親處於昏迷狀態,純粹想跟父親拍攝一張「最後的合照」,而非如網民所說「呃like」。
專欄作家沈帥青:自拍雖然是個人行為,但是否也有底綫?全天候或不分場合的自拍,是自拍(selfie)抑或「自私」(selfish)?想跟他人分享,或許不是壞事,但為了追求like,卻忘了別人痛苦,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在災難現場或喪禮等場合,變得不顧禮儀、教養,連同理心也放在一旁,這是怎麼一回事?
註冊輔導心理學家萬家輝:時下年輕人熱愛拍照,只要次數適量而又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就無大礙。以往人們會利用日記以記錄生活及紓緩焦慮,而隨着科技的發展和改變,時下年輕人會透過智能手機及互聯網來達到相關目的,網民不必過於激動。
香港殯儀業商會永遠會長吳耀棠:過去曾有子女在靈堂拍下先人遺容、遺照及布置等,主要是紀念對先人的懷念,其他人亦理解。如果是公開放上網,一來事主無考慮到會引起第三者不安,二來其他人未必理解上載者的用意,會令人覺得不尊重死者。
學習教材
不合時宜的拍照時刻
意見整理
根據「觀點與角度」,整理各人對「不合時宜的照片」的看法。(8分)
建議答題方向
多角度思考
1.參考資料,拍攝者在不合時宜的時或地拍攝,是因為甚麼心態?(4分)
2.有人認為拍照是個人行為,不須要考慮其他人的感受,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為甚麼?(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心態:
‧他們希望留下值得紀念的一刻,就如寫日記一樣;
‧希望宣洩個人情緒;
‧覺得拍照無傷大雅;
‧帶着炫耀心態;
‧如相片能獲得更多「like」,能令自己感覺良好。
2.
同意:
‧拍攝者只希望宣洩自己的情緒,或者留下值得紀念的一刻;
‧拍攝照片時並沒有對任何人造成不安的情況下,例如人質事件沒有拍攝到被挾持人質的容貌,拍攝並沒不妥;
‧如果把拍攝照片放到網絡上公諸同好,對此反感的人可以選擇不繼續觀看。
不同意:
‧拍攝的情況有時會很混亂,如挾持人質事件,拍攝者未必能確定相片中的每一個角落都不會對其他人造成傷害,如不自覺地將人質攝入照片中;
‧網絡世界是一個公開的地方,如上載到社交網站,則所有人都能透過網絡看到相關相片,等於侵犯私隱;
‧就算相片中沒有相關人士的容貌,但看到其場景亦可能會令相關人士想起事件,如在傷口上撒鹽;
‧會令更多人模仿;
‧反映了拍攝者不尊重該場合,只顧個人利益(希望獲得更多like)。
參考資料
報章
‧市民現場自拍被轟可恥
http://news.singtao.ca/vancouver/2014-12-16/headline1418728610d5366985.html
書刊
‧iDisorder: Understanding Our Obsession with Technology and Overcoming Its Hold on Us
作者:Dr. Larry D. Rosen 出版:Palgrave Macmillan Trade
載自2015年1月12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