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孔子學院遍地開花 博取歡心?

2015.01.12
1227 1227

十年前,中國為了增強軟實力而讓孔子學院遍地開花;今天,全球有逾百所孔子學院,但這個數字是否代表中國已成功「省靚招牌」、獲得世人愛戴?最近美國有議員批評孔子學院教學內容有違美國重視民主自由的核心價值,呼籲大學不要開辦漢學課程。然而在一些國際性的調查報告,則顯示中國在某些國家人民心中好感度甚高,究竟中國的國力伸展主要靠甚麼?一直想從「軟實力」出擊的成效又如何?

現代中國+全球化

主題:中國的改革開放+全球化帶來的影響與回應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在何等程度上,改革開放影響了國家的綜合國力?
‧全球化使文化和價值觀趨向單一抑或多元?帶來相互排拒還是融和、演進?
‧全球化的擴散是促進國際間的了解,抑或加劇了種族、宗教、文化和政治實體之間的衝突?











理所當然地,只要人們願望多了解一個國家、學習其語言,那麼一定是對這國家產生好感,甚至喜愛其文化,認同該國比反對多,進而該國家的話語權和國際地位自然提升!孔子學院的設立,正是中國希望通過課程,教授漢語和中國文化,增加其在外國人心中好感度的措施之一。

孔子學院教漢語 推銷文化

孔子學院成立已屆十年,目前情況如何?同學可參考以下數據:
‧全球五大洲126個國家,共設立了475所孔子學院和851個孔子課堂;
‧註冊學員累計有345萬人;
‧孔子學院帶動下,有61個國家和歐盟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令全球漢語學習者在十年間由3,000萬人攀升至1億人;
‧為100多個國家培訓本土教師達20萬人次;
‧出版了54個語種、1,300多套漢語教材。

從統計數字看,孔子學院十分成功,但是否有效助中國達到建校的目的,增加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強化其軟實力?從實際情況看來,尚有一段距離。中國希望從「軟實力」出擊,似乎對強大的競爭對手──美國的作用有限。

全球四百多所孔子學院,四分之一設在美國,理論上應該很容易把中國文化「推銷」出去。可是,最近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成員克里斯托弗.史密夫(Christopher Smith)卻批評孔子學院在學術課堂上禁止討論敏感話題,例如台灣、西藏或天安門事件,有違美國專崇學術自由的原則,質疑中國是借資助美國一些大學,換取開辦孔子學院,要求當局展開調查。

中國的全球印象 毀譽參半

美國為保世界「一哥」的大國地位,難免對中國的崛起存有戒心,那麼美國以外的其他地方呢?同學可以參考二○一四年發布的一個具權威性的調查(英國廣播公司(BBC)委託國際民調機構Globe Scan,對二十四個國家的人民進行的「全球最受歡迎國家調查」),結果如下:



別國如何看中國?

大家再看一看圖表二,個別國家的人民對中國的印象又如何。



大家不妨從圖表一及二的調查結果再深入分析,例如:為甚麼會有以上的結果?為何那些發展中國家認為中國對世界影響是正面的?為何對中國印象良好?結果不難找出,只要翻查她們與中國的關係,就發現中國近年在當地作出許多投資和合作計畫,出錢出力促進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改善當地社會民生經濟。

相反,中國的崛起對歐美國家而言是構成威脅,等同分薄了她們的利益;而親美的日本,除了在經濟上感受到中國的威脅外,更在領土主權上與中國有紛爭,所以持負面答覆的自然會較多。

想一想:
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Joseph S .Nye)說:一個國家可以用三種方式令其他國家促進她的利益,分別是壓迫、收買或吸引。壓迫是透過軍事力量、收買是透過金錢利益、吸引是透過軟實力滲透,包括國家的價值觀、文化和具有道德權威的外交政策。
同學們,現在你能回答中國的軟實力有多強嗎?只要想一想,中國目前最多是用甚麼方式和外國朋友相處相待就應該得到答案!



相關概念:全球在地化(Glocalization)
孔子學院成立十年了,不久前在廈門舉行了孔子學院大會,會上提到學院未來的發展要做到「本土化」,要因地制宜,讓各國民眾走近中國。簡單來說,就是要以全球化的視野把中國文化四處宣揚,為了更容易被接受,會因應個別國家的情況把宣揚的手段或內容作出調節。
本土化已成為探討全球化時不可不提的的課題,全球化下的本土化,人們稱之為「全球在地化」,解釋和形容了全球化和本土化之間的互動過程。
全球在地化除了像上述應用在文化領域外,更多出現在經濟全球化之中。舉例,跨國企業會因應不同市場的情況,調節營銷策略,例如麥當勞在日本以「全球在地化」的思維營銷,一樣的快餐經營方式,卻特別推出米漢堡以迎合日本人以米為主食的傳統飲食習慣。



相關辭彙
‧文化交流 Cultural interaction
‧文化抵抗 Cultural resistance
‧文化衝突 Cultural conflict
‧本土化 (本地化) Localization
‧國家的象徵 National symbol
‧國際關係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ind Map:國家在國際間促進自身利益的方式



學習教材

文化傳播=「洗腦」?

資料回應題

同是紀念宗教人物的節日──聖誕節和佛誕,一個來自西方、一個來自東方,都有在全球傳播,但來到香港後的本土化/在地化情況如何?細閱圖片並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據你所知,香港人是怎樣過聖誕節和佛誕?(4分)
2.你認為哪個節日的本土化/在地化較成功?原因為何?(6分)
3.承上題。你認為現象與中西方軟實力滲透的影響有關嗎?(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按圖片描述)
2.聖誕節。無論是否教徒,都會參與慶祝活動,已演變成一個與家人朋友歡聚的節日,例如大部分中小學都有舉行聯歡派對。而佛誕當日,除了教徒,觀察所見大部分香港人都視這天是一天公眾假期而已。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軟實力的滲透須要與硬實力伴隨前進,西方國富兵強多年,文化影響深遠,而且被現代商業化社會包裝成為歡樂和消費的節日;中國佛教文化卻沒有這些元素。)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由一位德國孔子學院學員所寫的信函節錄,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
我是一個企業經營者,出於與中國做生意的需要,出於好奇,也是出於對德國媒體有關中國負面報道的不理解,在2012年一個偶然機會,我來到了萊比錫孔子學院。
我們班課程的定向是語言和文化相結合。在這個班裏,我們不僅僅要學會一門語言,而且還要學習許多遠遠超出純粹漢語學習以外的內容,我們有足夠的時間了解另一種文化生活的許多細節。我們不僅學習說漢語和閱讀中文,而且還學包餃子、一起吃中國飯、參觀各種關於中國的展覽會。我覺得,孔子學院舉辦的展覽和專題講座非常精采,使我們增長了許多知識。
資料來源:「我算年輕的」《人民日報海外版》22-12-2014

多角度思考
1.你認為德國學員的學習動機,反映中國這個品牌向外「伸展」的同時,帶來了甚麼問題?(4分)
2.從文中介紹孔子學院的內容和學員的感受,你會如何回應美國議員對孔子學院的批評──有違美國重視學制自由的價值觀?(6分)
3.你會如何評價孔子學院在促進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果效和困難?(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其他地方的人都希望搭上中國這架經濟高速發展的列車,例如與中國做生意,但同時,中國的崛起對於世界上其他既得利益者──已發展國家來說,是競爭對手,對中國的形象傾向負面。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先說說你認為教漢語和學文化習俗的看法,再指出你對於學院禁談天安門、藏獨和台灣問題的看法;思考後者對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有多少幫助,最重要是事件當中涉及的是否已超越文化和歷史議題,而是一種政治角力?)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果效──目前似乎仍是撒種階段,尚未見中國在全球有一班「粉絲」;困難暫時比果效多,如學院的設立被指是向外國人「洗腦」的手段)

參考資料
網頁
‧香港孔子學院
http://www.cihk.org.hk/
‧Putin's Rules of Attraction
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putin-soft-powerdeclining-by-joseph-s--nye-2014-12
書刊
‧《人與社會的建構:全球化議題的十六堂課》
作者:盛盈仙 出版:獨立作家

載自2015年1月12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許少媚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