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如何解決住屋問題
2015.01.07新聞議題練習紙
背景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定下的房屋政策目標是「協助基層市民上樓、協助中產置業」,但近年樓價不斷攀升,公屋輪候冊人數節節上升,不管是上樓或上車都同樣困難,如何幫助市民解決住屋問題,是政府迫切面對的重要議題。為解決上樓問題,政府承諾增加房屋供應,調升十年建屋目標至四十八萬個單位;為了協助中低階層置業,有官員更提出興建次級居屋、整幢拆售公屋、降低富戶定義等構思,究竟這些方案是否有效可行?
新聞重點
‧了解現時房屋供應狀況及建屋目標
‧了解政府協助市民上車、上樓的政策
‧探討置業問題對社會的影響
新聞資料
房屋供應狀況
資料一
長遠房屋策略前日公布,調升十年建屋目標至四十八萬個單位,而廿九個公營房屋中尚有三萬六千個目標單位未有土地供應。運房局局長張炳良昨表示,大部分供應目標已有土地,相信如社區人士配合,覓地不是「別人想像中艱難」。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則指,未來五年有一百五十幅可改劃土地,可供應逾十萬個公營房屋單位。
摘自2014年12月18日《星島日報》A1
資料二
香港多年累積下來的結構性房屋問題表現於:房屋供求嚴重失衡;樓價租金高企,脫離經濟基調和一般市民負擔能力;劏房蔓延及公屋輪候人數不斷增加,尤其是年輕人申請數目。解決問題需要時間,社會矛盾需要疏導。解決房屋問題為本屆政府民生施政重點,冀能重建房屋階梯,協助基層「上樓」、中產「置居」,促進社會向上流動,穩定樓市。
摘自2014年12月18日《星島日報》A30
推措施助上樓
資料三
面對輪候公屋市民與日俱增,但覓地建屋卻日益困難,房委會銳意加強公屋輪轉,計畫在年底公布公屋富戶政策檢討結果,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透露,當局正考慮收緊要求富戶遷出的條件,或會由明年起,公屋居民提早至住滿五年,就要申報入息,日後甚至只要入息或資產水平任何一項超出規定,都要遷出。
摘自2014年9月17日《星島日報》A11
資料四
增加房屋供應是現屆政府民生政策的主打,居屋是犖犖大者。今次居屋重推,幾乎可以肯定必會大超額,如何令向隅市民能夠有機會再買到樓,是政府最上心的一條題目。對於增推資助房屋,無論係居屋抑或公屋,政府都承認錢不是問題,最重要還是地。現時雖然建屋成本急升,但以居屋售價,基本上可以做到自負盈虧,加上庫房暫時仍不缺錢,所以要起樓,還是要問地從何來?
摘自2014年12月24日《星島日報》A15
為建屋盲搶地
「難上車」的連鎖影響
資料五
政府的確要盡快「諗諗計」,倘樓價高情況再持續下去,除了基層市民和年輕人「叫苦連天」,長遠而言,年輕人更因未能置業而「遲婚」、「遲生」,更甚「不生」,進一步令本港人口老化問題加劇,社會還有競爭力嗎?
摘自2014年8月14日《星島日報》A6
資料六
城規會早前通過改劃鯉魚門徑露天停車場作私樓用途,過百食肆商戶憂影響人流昨集體罷市一天,估計損失生意逾二百萬元。他們抗議政府在過渡期間僅提供四十個臨時車位,勢扼殺食肆晚市生意,揚言若政府不回應訴求,將趁地政總署人員下月初收地時到場靜坐,更不排除提出司法覆核。
摘自2014年5月14日《星島日報》A7
資料解讀
房屋供應狀況
資料一
‧市民對自置居所有強烈需求,因此房委會把資助房屋供應目標由原初的八萬個增加至九萬個;
‧政府定出更高的公屋單位供應目標,令覓地建屋問題更為迫切;
‧為配合政府《長遠房屋策略》未來十年興建二十萬個出租單位目標,財爺宣布會把270億元的財政盈餘撥入新設立的房屋儲備金。
資料二
‧2014年首三季,政府大規模對多幅地皮規劃放寬限制,包括放寬地積比率、改劃土地用途等,設法增加建屋用地;
‧現時政府解決房屋供應失衡的策略主要是︰加建出租公屋,重整及善用公屋資源;復建資助的出售單位,例如居屋;穩定私人樓市。
推措施助上樓
資料三
‧申請公屋人數突破二十五萬,三年上樓的目標面臨「失守」危機;
‧收緊資格,把富戶踢走,可是富戶是否有能力在私樓市場租住或置業,卻成另一社會問題;
‧房屋署建議要求公屋輪候冊中的非長者單身人士,增加資產申報次數。
資料四
‧新一輪居屋推出,首兩天已派出六萬份居屋申請表,市民反應熱烈,反映置業困難的問題,對「上車」單位需求殷切;
‧2002年金融風暴後,政府提出「救市」方案,當中包括在2003年無限期停售及停建居屋。
為建屋盲搶地
漫畫
‧漫畫借海洋公園更換主席的新聞,諷刺政府近年盲搶地的措施;
‧為了覓地建屋,政府曾提議研究發展郊野公園土地,被批評為盲搶地,不惜犧牲綠化地帶,影響市民的生活素質;現時政府仍計畫把各區152幅綠化地帶、休憩用地,和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改劃建屋。
「難上車」的連鎖影響
資料五
‧香港已連續四年成為全球房價最高的城市;
‧樓價高置業難,打擊港人的結婚和生育意欲;
‧香港的堅尼系數高達零點五三七,貧富懸殊是全球發達地區中的「第一」,主要原因是樓價太高所致。
資料六
‧政府盲搶地的例子甚多,除了郊野公園,還包括教育用地、私人土地、綠化地帶等,不少觸動持分者原有利益,每每引起爭議和反對之聲,有團體或透過司法覆核推翻政府決定。
涉及單元及主題
單元:今日香港
主題:生活素質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香港居民對不同層面的生活素質的優次有甚麼不同看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相關概念
‧公共房屋 Public housing
‧社會期望 Social expectation
‧人地關係 Man-land relationship
‧土地利用 Land use
‧生活素質 Quality of life
‧人口密度 Population density
多角度思考
1.現時申請輪候公屋的人數達25萬,當中近三成是18至29歲的年輕人,這現象反映甚麼社會問題?
建議思考方向:
‧公屋政策的原意是幫助基層人士,製造更多向上流的機會;
‧輪候公屋人士年輕化的原因和心態︰樓價太高,令年輕人失去置業的希望;為了輪候公屋,年輕人寧願從事低薪工作,反而失去向上流的動力;
‧公屋資源有否被濫用?現時公屋的計分方式對真正有需要的人來說是否公平?
2.為了覓地建屋,政府研究開發郊野公園用地、改劃綠化地帶作住宅用途,或在現有社區以「見縫插針」方式建樓,以增加房屋供應,被外界批評為「盲搶地」,原因何在?
建議思考方向:
‧香港是否值得犧牲郊野公園和綠化地帶來應付不斷增加的住屋需求?
‧見縫插針的建樓方式對社區帶來甚麼影響?(例如人口增加,原有的配套是否足夠?原有景觀會否被破壞?)
‧充分利用或改變現的土地用途可以加快達成建屋目標,緩解住屋問題嗎?(阻力,或來自受影響社區及保育團體)
3.你認為政府有責任協助市民上車、上樓嗎?
建議思考方向:
‧樓價高,住屋支出佔去大部分的家庭開支,對港人的生活質素有何影響?
‧年輕人為住屋問題放棄向上流的機會,長遠對香港的競爭力有何影響?
‧市民有能力上車、上樓,和整體經濟及社會穩定有何關係?
載自2015年1月7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