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探討性別定型的問題

2014.12.17
1124 1124

新聞議題練習紙

背景
男女大不同,除了身體構造之外,社會規範造成的性別定型,包括小時候玩具、長大後的職業分配,到大眾分別對「男性」和「女性」的期望,一直窒礙性格的發展。外國有玩具設計師,設計了「正常」款式的公仔,希望取代不符現實的芭比,讓人們接受自己的真實面貌。

新聞重點

‧性別定型的特點及現況
‧說明玩具對性別定型的影響
‧性別定型對兩性帶來甚麼壓力
‧政策層面可以如何配合減低性別定型









新聞資料

玩具性別標籤


資料一

一頭柔順的金髮、不合理的腰圍及極細的雙腿,芭比的身材其實只存在於幻想中,根本超離現實,而設計師Nickolay Lamm因此決定設計出一款「正常」的Barbie──長滿暗瘡和雀斑,更貼近時代女性的真實生活面貌。他希望藉此讓大家了解各種身材和類型的女性,都是自然又美麗的,不管是青春期愛玩的時候所留下來的疤痕,或是跌倒留下的瘀青,代表這些充滿回憶的經驗。這款芭比不只有紋身和疤痕等貼紙,另外還有雀斑、痣、蚊蟲叮咬等圖案,非常寫實。
摘自《成報》2014年11月21日A15

資料二

有去過兒童商店的都會有這個印象:男生的是藍色;女生的是粉紅和紫色。這個現象沒有迹象顯示有先天的因素。在二十世紀初,這個粉紅/藍現象不像現在這麼強烈,不知何時,變成了強烈的男性和女性的定義。其中一個猜測認為這是兒童用品製造商的小把戲。隨着經濟發達,人們對商品的外表要求也提高。由於小孩乃至大人都傾向跟隨性別標籤,所以只要把某些東西標籤為男性,另一些東西標籤為女性,就可能增加銷量。性別標籤會使人更喜歡屬於自己標籤的東西而避開其他東西,久而久之就可能擴大男女的不對等經驗。英美已經有大型玩具店在群眾壓力下不再把商品按男/女、粉紅/藍劃分。
摘自《am730》2014年4月24日A22

兩性角色扮演


資料三

作為幼稚園裏唯一的男教師,Alex雖經常提醒自己在團隊中並不特別,卻仍深刻體會到學校裏必然存在的性別分工,「男教師不便帶女孩子去洗手間,很多幼稚園會特別編排他們教導中班或以上的班級,因這級別學生的自理能力較高。另外要大量體力勞動的活動一般也由男教師負責,以我為例,我負責帶早操,體力消耗頗大的。」男、女性對小朋友的成長其實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性別的老師或能為小朋友建立更平均和多元化的榜樣。
摘自《星島日報》2014年10月9日E01

資料四
性別定型意指以先天性別將不同個體的性格定型,《打開男性》主編黃結梅博士指出,性別常規不只局限了個體的多面向發展,更透過人際關係延展,發展成隱含權力的社會關係,將不合乎性別預期的人推到層級關係的底層。「性別期望的社會標準往往由一小撮成功的中上流人士定義,大眾卻合力將這具備學識、才幹和經濟能力理想化的標準加諸於所有人身上,但大部分人都無法達到這些標準而受到批評,正正凸顯了這些所謂的標準有多荒謬。」
摘自《星島日報》2014年10月9日E01

資料五
發達國家由女權主義開始回歸家庭,深信成功的事業要與家人共享才有意義。這是很有趣的價值觀的分歧,東方男人,包括香港男人忙於事業,幾乎沒有時間陪伴家人,花太多時間「匿」在家人身邊的男人,通常被視作胸無大志者。日本男人下了班即使無處可去,也不會回家,而是在酒吧流連。香港的事業型女人同樣忙得沒有時間拍拖、結婚,即使結了婚,也往往沒有時間生育。很多女人因此錯過生育黃金期,到決定放下工作、享受家庭樂的時候,才知道已經不孕。
摘自《星島日報》2014年11月13日 E04

男女有相同

資料六

在文化觀念上,傳統性別規範是男性的主要壓力來源。雖然兩性角色在社會上有不同的需要,但同時也應留意多些男性與女性的相同處,強調男性並非一定要在事業成就上超越女性,因為男性和女性一樣,有剛強的一面,也有軟弱的一面;男性可保護其他人,但也須要關心及愛護;男性既是聆聽者,亦是傾訴者。
大眾傳媒是另一個性別規範的主要社教化媒介。目前香港的大眾傳媒中充斥着對女性及男性的各種定型。
政策層面上,應制訂具備性別敏感度的社會服務政策,以辨識兩性在社會和經濟轉型下承受不同的壓力;察覺兩性對社會服務需求的不同面向;以性別審計方法檢討分別求助社會服務的具體情況;以及協助適應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
資料來源:平等機會委員會



資料解讀

玩具性別標籤

資料一

‧Barbie被視為「女孩子」的玩具,一直以來販賣所謂「完美女性」的形象,特別是身材方面;
‧很多人都指出公仔的身形其實不合比例,玩具設計師基於此而設計一款新玩具,公仔本身有很多真人都會有的瑕疵,以此說明各種女性都應該欣賞自己的自然美。

資料二

‧指出顏色性別標籤的原因及影響,可能是商人的銷售手法之一,長久下去,有機會擴大男女不對等,人們開始察覺不妥,向外國的大型玩具店施壓,暫時停止以粉紅和藍色區分男女孩子的玩具。

兩性角色扮演

資料三

‧指出職業也有「性別歧視」,例子中的幼稚園教師,一般認為是女性的工作,當老師是男性的話,親身感受當中的性別分工,未能做到開放公平。

資料四、五
‧「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根深柢固,成為無形的枷鎖,性別期望亦會局限人的發展,當人無法符合這種標準,就會自覺不妥,形成壓力;
‧女性就算是事業有成,亦會因為不能達到傳統女性生兒育女的期望而覺得有所缺欠。

男女有相同

資料六

‧分析傳統的性別規範造成甚麼影響,尤其是對一向要以強人姿態示人的男性,帶來哪些壓力,大眾傳媒又如何推波助瀾;
‧從政策入手,有甚麼可以做,令社會對待兩性更為平等。

圖片
‧在給兒童閱讀的教材中,說明兩性都可能擁有相同的性格,從小減低兩性分化的性別定型。

涉及單元及主題
單元: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自我了解+人際關係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傳媒所傳遞的訊息和價值觀,對青少年有甚麼影響?
‧香港青少年常處身於哪些重要的人際關係?這些關係有甚麼獨特和共同的特徵?
‧在不同的關係中,青少年如何建立身分和理解角色?

相關概念
‧性別定型 Gender stereotypes
‧性別分工 Gender division of labour
‧性別歧視 Gender discrimination
‧成長與發展 Growth and development
‧生活風格 Lifestyle
‧流行文化 Popular culture
‧情緒 Emotion

多角度思考



1.上圖的兒童服飾如何反映性別定型?
建議思考方向:
‧顏色:男孩穿深色,女孩穿粉紅,一直都是約定俗成的慣例,認為這樣才符合大人心目中的「可愛」形象。
‧衣服上的語句:同樣是與超級英雄有關,男童服飾隱含「我是超級英雄」的意思,女童則是「只與英雄約會」,明顯有「男強女弱」的意識。

2.性別定型對兩性帶來甚麼影響?
建議思考方向:
‧自我認同。大眾對「男」、「女」有一套的性別期望,當自己與眾不同的時候,會產生性別認同的困惑。
‧個人發展。社會對性別定型根深柢固的話,會認為不循此方向發展的人是異類,未必做到公平及不歧視。

3.你認為香港仍是「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嗎?
建議思考方向:
‧ 自由作答。同學要先解釋何謂「男主外,女主內」,有甚麼特徵,並舉出例子說明。可從性別定型、傳統思想、社會變遷、經濟發展、兩性就業機會、平等意識等方面解釋。

載自2014年12月17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ML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