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錯症 落錯藥! 政府如何把脈?
2014.12.15「佔領行動」讓社會以至世界對香港青年另眼相看,高高在上的當權者亦表示要做好青年工作,否則將會為管治埋下計時炸彈;於是,一連串的相關政策建議紛紛陳上,甚至將於明年一月中公布的《施政報告》,亦會重點針對青年事務。究竟特區政府能否成功疏導青年的怨氣、扭轉為社會發展的動力?不如先翻翻舊帳,了解當局在青年工作上的施政能力如何!
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主題:生活素質+法治和社會政治參與+自我了解+人際關係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哪些方面的生活素質被視為最重要?哪些被視為最急切的需要?甚麼人可作出相關的決定?為甚麼?
‧政府怎樣回應不同群體的訴求?政府的回應對香港的管治、維護法治精神和提升公民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有甚麼影響?
‧傳媒所傳遞的訊息和價值觀,對青少年有甚麼影響?
‧對於青少年把握機遇和應付挑戰,如逆境或重大轉變,各項生活技能為何重要?為甚麼有些青少年易於掌握生活技能,但有些卻感困難?
‧甚麼因素促使香港青少年參與社區事務?
恰當政策 考慮青年需要
無論是與官員對話、留守街頭、晚上「鳩嗚」或一身血汗的模樣,香港青年在「佔領行動」的種種表現,雖然部分有過於激情衝動的時候,但那份堅持執着倒是叫許多中年、老年人折服的。正因如此,為政者亦醒覺必須好好引導這群未來社會棟梁,否則,成為破壞社會的勢力!
計畫全面 設角色時限
好吧,重點是如何好好引導。社會須要的是恰當的青年政策;根據聯合國的定義,青年政策是具體說明青年在整個國家發展計畫中的角色、責任和權益,一個全面的計畫,其中包括青年服務的提供、有關如何配合青年需要的考慮,同時要訂明達成目標的時限,以及青年參與的途徑。
簡單來說,一個好的青年政策是能給予青年一個恰當的角色,和清楚他們的需要。那麼,香港負責制訂青年政策的一班人是如何看青年?(參考「資料庫」)
扶貧+向上流 政府「斷錯症」?
特首梁振英說:「過去兩個月發生的事,凸顯了過去青年工作,尤其是涉及青年多元需要及向上流動等問題,有檢討的需要。我十分關心青年的培育,新一屆扶貧委員會轄下將會成立一個專責小組,聚焦探討如何從教育、就業和培訓各方面,促進基層青年向上流動。」
同一時間,前特首董建華和前任財政司司長梁錦松都說,要給青年向上流、買到樓的機會,否則他們就看不到未來。
青年上街 只因「發窮惡」?
他們這麼說,似乎已將青年近月的佔領行動歸因於「發窮惡」──不滿沒有出頭天、不滿工作多年也無能力追上樓價⋯⋯所以,難怪特首會以「扶貧」角度來聚焦施行青年政策。
「通過扶貧委員會處理青年政策」,此言一出即惹來非議。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陳振彬認為是沒有對症下藥;身兼扶貧委員會成員的立法會議員馮檢基更直指政府大錯特錯。因為沒證據顯示上街者都是貧窮青年,他們的訴求橫額中亦沒有要買樓和就業等等的相關訴求。
政府是否「斷錯症」?但願社會人士能多給意見,不要讓草擬中的青年政策走錯方向。
增潤舊項目 難見成效
新政未出,成效難說,那舊有及現有的青年政策又如何?有多少能針對香港青年的需要、幫到他們呢?同學可以趁新一份《施政報告》出爐前,來個檢閱。
假如大家從互聯網搜尋香港的「青年政策」,相信所得的答案都會予你有「捉不到重點」的感覺,因為政策、措施都很零碎、零散,沒有針對性、建設性,可以解決問題的施政不多,只有一些「既然做開就繼續」的舊有項目的增潤,舉例,2014年《施政報告》提及增加資助制服團隊,如童軍、醫療輔助少年隊。
檢閱創新項目 誰人受惠?
政府的青年政策欠新意?非也,亦偶有出現一些創新點子,是甚麼?情況如何?
1.青年廣場
屬於前特首董建華時代的青年政策大項目,2001年開始興建,花了近八億港元完工,原意給青年提供場地創業、表演,一展所長的空間,可是人流少,店鋪空置率高,目前主要是青年發展機構的辦公場所。
2.青年宿舍
《施政報告》說要興建青年宿舍,給未有足夠經濟能力的青年提供暫時居所(限住五年),讓青年有機會慳點租金,儲錢作未來置業用。選址在上環和大埔的宿舍還在興建中,預計2016年落成,對青年幫助有多少尚未知道,不過,說好了提供三千單位的項目,現在只得約三百個單位,而且選擇入住宿舍後便不能輪候公屋,這是否切合青年們的需要呢?
3.創業計畫
香港經濟體系單一化、工種少,加上提早退休的人不多,青年就業或向上流動都不容易,因此政府鼓勵青年創業,設有許多配套和支援的創業計畫,這些外判項目與最新推出的「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類同。其實,香港青年要創業,找資金是相對容易的,但怎麼總是沒太多成功的例子?是硬件不夠,還是青年自身還有不足,例如營商的經驗、人脈的儲備?同學可進一步探討。
4.韓星騷
韓國文化風行,香港近兩年的七一回歸慶祝活動都有邀請韓星表演,今年演出的更是全部來自韓國的藝人。由政府出錢出力為青年搞娛樂節目,似乎純粹是讓青年開心高興一下,你認為有必要嗎?(當然政府目的是維穩,最好大家都去睇表演而不去遊行 )然而,因應近來的佔領行動,傳聞有政府高官想「複製」數十年前、六七暴動後舉辦「新潮舞會」的做法,為青年舉行舞會,讓大家狂歌熱舞宣洩精力⋯⋯這樣不合時宜的建議,消息甫傳出已惡評如潮,相信會「胎死腹中」。
小結
香港的青年政策中,比較特別、重要或投放資源較多的都已點算過了。同學們,你認為當局有為你對症下藥嗎?能幫助青年的成長和發展嗎?毛澤東說過:「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柢是你們的。你們青年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真心相信「青年」是希望的話,相關的政策是否應務實一點?
資料庫:他們如何看今日的青年
香港目前掌舵的話事人,是怎樣看下一代?分分鐘影響着本港的青年政策發展,從他們的言詞,就可大致掌握。
特首梁振英:港府的青年工作沒有做好,以後會着力做好青年教育,尤其是《基本法》教育的工作。
立法會議員葉劉淑儀:旺角「鳩嗚」行動反映年輕人價值觀是非不分,不是民主就大晒!
行政會議成員羅范椒芬:我有些朋友話畀我聽,移民的人多咗,移民原因呢,佢話不是因為怕共產黨,是怕咗現在的年輕人。
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不害怕年輕人,但學生談理想時不夠實際,須要有學習過程。
中大校長沈祖堯:受過高深教育的年輕人,是家庭、社會及國家的未來,希望學生成為謙卑、有知識及包容的人,明白要通過和平理性、互相尊重,及有建設性的參與,才能重建城市的未來。
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我們快將老去,再過10年、20年,你們會是香港的中堅⋯⋯我們努力了,也希望你們保持激情和良知,用理性和智慧為香港開創未來,你們才是香港的希望。
《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梁愛詩:年輕人有理想,能言善道,但不講道理,我哋點樣放心20年之後將香港交畀佢哋呢班人去管呢?
相關概念
‧青年政策 Youth policy
‧青年事務委員會 Youth Commission
‧公民抗命 Civil disobedience
‧公民素質 Quality of citizen
‧公眾秩序 Public order
‧公開衝突 Open conflict
‧化解衝突 Conflict resolution
‧和諧社會 Harmonious society
Mind Map:香港青年面對的前途困境
學習教材
金錢非萬能 難解青年問題
資料回應題
位於前海的「深港青年夢工場」,十二月初開園,目的為青年提供創業資源和配套。細閱以下節錄自網上討論區內部分網民的回應,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深港青年夢工場」是以協助青年發展為出發點,從網民的回應,你能了解香港人看事物的角度嗎?(4分)
2.承上題。你認為這些看法會影響青年嗎?情況會如何?(6分)
3.有網民形容有關計畫是「有硬件,無軟件」,你多大程度認同這個講法?(10分)
建議答題方向
1.網民似乎對計畫沒有正面的評價,甚至只想到前海發展會不會有房產可以炒買賺錢。這可說是典型的香港人反應──買樓,然後得升值、炒樓、賺快錢⋯⋯
2.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這種價值觀在香港社會已很普遍,大家可以引用一些香港青年的人生目標的調查報告,青年都以置業為目標,至於理想、創業,都排到很後了!)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如上述所說,如果你認同香港青年對創業的追求和堅持欠奉,那麼問題不在於硬件或軟件。同學可以參考新加坡支援青年創業的方法,其實主要都是提供硬件協助,為甚麼他們成功?成功的因素是否在人的能力和態度?)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時事漫畫,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你可以從漫畫中看出,特區政府是如何理解目前香港青年的問題和需要嗎?(4分)
2.承上題。你認為這些是不是真實存在的問題?特區政府的出手為甚麼吃了閉門羮?(8分)
3.你認為當權者與青年之間出了甚麼問題?如何才能有化解的機會?(8分)
建議答題方向
1.政府認為香港青年因為缺錢「發窮惡」,找不到好工作、工作多年薪金職位都無向上的機會,更無力買樓置業,所以香港青年須要經濟上的援助。
2.這些問題都真實的存在,然而政府只看見問題的正面,以為只要解決經濟的問題,就能化解一切,但這些非所有青年想要的,因為他們深信一切的問題背後原因在於制度上的不公平,特別是沒有「真普選」,就不能選個真正可以代表他們、為他們設想的人,問題就仍然存在。
3.同學可以自由發揮作答。(提示:溝通!即使不能直接即時解決問題,但良好的溝通可以帶來妥協和等待,把雙方之間緊張的拉力緩和。)
參考資料
網頁
‧青協網台: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
https://m21.hk/production/channel.php?vdoId=2134
‧ 新加坡多項政策支持青年創業
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3/06-17/4932907.shtml
‧香港青年統計資料概覽數據趨勢分析
http://e-registration.coy.gov.hk/research/20140422/youth_in_hk_trend_analysis_of_statistics.pdf
載自2014年12月15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