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備戰文憑試系列──青少年與互聯網

2014.12.10
1071 1071

通識六大單元中的「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因與學生關係最密切,一般較易掌握。不過熱門議題多是「主單元+次單元」的形式,因此學習目標亦應以跨單元為準。參考過往三年文憑試卷,試題同樣以此為趨勢,而其中個人成長可算是必出單元。青少年是電子產品世代,互聯網的現象和影響屬恒常議題,而且與「個人成長」單元非常契合,兼可跨其他單元,同學可以就此議題加以準備。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公共衞生+今日香港+全球化







Tips:使用資料程度
如果提問用詞為「根據資料」、「運用資料」、「利用資料」等,同學應直接引用試卷提供的資料、數據;但切勿搬字過紙,令評卷員覺得你沒有分析能力,但又不宜運用得過於「隱晦」,以致評卷員看不出你有引用資料,應明示「根據資料A⋯⋯」;如果提問用詞為「參考資料」,或沒有明示,即要求同學「就你所知」回答問題,同學可扼要提及資料,但必須充分顯示個人的認知及分析能力。



現象

上網成癮
自從手機能夠隨時上網,用家對電子產品的依賴愈加嚴重,各種對網際網路的過度使用,致影響正常作息,都可算是上網成癮。
使用者用在上網的時間及金錢愈來愈多,甚至影響學業、工作等日常社交,而且向家人、老師或朋友隱瞞上網的情況。除了上網,對其他事情提不起勁,嘗試減少上網時間,但不成功。情況嚴重者,變成隱蔽青年,寧願留在虛擬世界而不想活在真實社會。

起底文化
遇有未能以執法解決、不符合大眾道德規範的行為,網民會以起底「懲戒」當事人。起底常因傳播速度之快而成為城中話題,網民以人肉搜尋將肇事人的姓名、身分、住址等個人資料廣泛公布。網民想申張正義但沒有執法權力,互聯網成為公審平台,以為自己所做是為民除害。不過起底不能解決問題,且屬於網上欺凌,有時只有事件的片面資料便進行起底,令事件加快發酵,更可能冤枉好人,不值得鼓勵。

自拍風潮
自拍風潮成為全球現象,用家因為自拍而有助於自我認同,增強自我存在感,也是一種自我認識和自我表達的方式。自拍無時無刻成為眾人焦點,強化自我認同感。公眾人物自拍,則是形象建立的方法之一。不過,照片放上網後,亦少不免會被評頭品足,如把網上批評放大,有可能跌進自我批判的陷阱,加深對自己身材樣貌的不滿。

社會參與
多場社會運動因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而致規模愈來愈大,網絡的便利,提高了年輕人「走出來」的意欲,促成運動的產生,任何人發表的文章、圖片、短片,也可能一夜間以facebook和twitter全城瘋傳。在此情況下,有相近理念的人要互通消息和發起行動,就變得更容易。互聯網讓不少學生在參與社會事務之餘,也能感受到行動的效果,並相信自己的行動能帶來正面影響。

影響

生理健康
沉迷電子產品的人,容易加深近視或患上其他眼疾;長期低頭,會造成姿勢不良,易造成駝背;亦會令專注力減弱,影響幼兒言語發展遲緩。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屬靜態生活,偏向減少戶外活動和睡眠時間,增加肥胖機會。

心理健康
電話功能愈多,用家的依賴也愈高,很多人的自律性和自制力有限,容易長時間使用而不自覺,有時每隔幾分鐘就要看一下手機,形同上癮。

人際關係
社交網站盛行對人際關係有正面及負面影響,好處是加強溝通,如可以即時知道朋輩的喜好和狀況,加深了解;即時回應朋輩,令人際關係更緊密;方便相約聚會交流,互通消息;認識新朋友,擴闊生活圈子。
壞處是互聯網上的個人資料未必真確,所謂的認識其實並不真確,亦有機會遇人不淑;用家在意「朋友」對自己「讚好」與否,出現自我認同的問題。沉迷使用手機,與家人或朋輩聚會都是一人一機,並無真實溝通和交流,可能與家人的關係更為疏離。

從眾效應
人們多數會被想法相同的朋友吸引,遠離表達不同意見的人,互聯網上亦是如此。人們很容易只閱讀自己認同的人發布的消息和觀點,因為大家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不斷地解讀各種信號,判斷人們是否認同自己。活躍的社交媒體用戶能夠獲得更多的此類信號,例如狀態更新、人們分享的消息,以及他們日常生活的照片,結果卻令部分人愈來愈不願意表達自己的真實看法,怕不被認同而被孤立。





相關概念:自我
指人對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包括對自己行為、能力或價值的認知、態度和評價。自我概念亦由身體形象、自我認同、性別認同、自尊等部分結合而成,彼此互為影響,當中分為三個「我」:
主觀我:個人對自己的主觀感受,即「我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
理想我:個人對自我的理想形象,即「我希望自己是怎樣的人」;
社會我:個人投射於他人面前的自我形象,是個人想像他人對自己的整體看法,即「我相信其他人認為自己是怎樣的人」。
自我會隨時間而改變,屬於一個持續發展的動態歷程。

新聞資料

群星世紀自拍推特瘋傳
美國奧斯卡電影頒獎典禮上,主持人艾倫.迪珍妮絲(Ellen DeGeneres)帶領一眾電影紅星自拍並把照片上載至twitter,這張「世紀自拍」短時間內被轉載(retweet)二百多萬次,打破twitter轉貼紀錄之餘,更令twitter一度當機,網上掀起廣泛討論。《華爾街日報》其後引述消息人士透露,三星投入了二千萬美元給美國廣播公司,為三星在奧斯卡上打廣告,「世紀自拍」或許就是廣告計畫之一。
摘自2014年3月16日《亞洲周刊》P8

子女上社交網 近半拒父母關注
香港研究協會調查發現,使用社交網站的家長中,五成四表示是子女社交網站的朋友,當中七成一人以「父母身分」通過社交網站關注子女行為,但亦有近兩成表示以「他人身分」、「虛構身分」及「以子女帳戶登入」,負責研究的機構相信與部分子女不喜歡父母監控他們的活動有關。該會研究主任吳偉民稱,反映相當一部分子女不希望在父母「眼皮下」使用社交網站,「不少青少年視社交網站為私人空間,不希望被父母侵佔和監控,但另一方面,反映父母非常着緊子女的社交動態,例如擔心他們會否上載不雅照片,影響前途等。」
摘自2013年9月17日《星島日報》F1

半數青年:無帶手機慘過無錢
香港青年協會發表「智能手機與我」調查,八成九受訪青年擁有智能手機,當中七成六人指最常用的功能是即時通訊,其次是四成二的社交網絡,及四成一的玩遊戲。智能手機與人通訊快捷便利,受訪者每日平均收發二百二十個即時訊息,若按職業劃分,在學青年每日平均收發二百四十一個訊息,比在職青年一百六十二個為多。
機不離手差不多成為年輕人習慣,據調查結果顯示,七成一青年睡前會使用智能手機,另有五成及四成三青年,食飯及如廁時仍然會「按手機」,更甚是半數人認為不帶手機比不帶錢更缺乏安全感。
摘自2013年11月8日《頭條日報》P4

自我新生代 沉醉個人世界
美國《時代周刊》早前以〝The Me Me Me Generation〞作為封面主題,形容這世代青年的其中特質是機不離手,內文亦提及新生代在同理心測試方面得分出現下跌,且在理解別人觀點上遇到困難,箇中原因,很可能是因為這世代青年缺乏與人面對面溝通的時間和機會。
摘自2013年11月23日《星島日報》A18

女性愈常上fb 愈易失自信
美國大學的研究團隊,早前訪問881名平均年齡約24歲的女大學生,記錄她們瀏覽fb的頻率、自我外形評分,以及運動與飲食習慣,發現fb瀏覽頻率與外形評分呈反比。研究稱,社交媒體與傳統大眾媒體不同,前者盡是好友自拍照,年輕女性更愛與同輩比較,希望能在好友中鶴立雞群,在比較下往往認為自己的外形不夠出眾,甚至因此感到羞恥和尷尬。
摘自2014年4月13日《文匯報》A14

八成中學生擁智能手機 日常使用逾四小時
有團體訪問七百二十多位中學生,了解使用智能手機習慣,結果顯示,八成受訪學生擁有智能手機及一年內曾轉換新機,一成半學生每日使用手機超過四小時。一成六學生每月平均通訊支出為一百五十元以上。另外,調查顯示,中學生最常用的智能手機應用程式為短訊工具及基本通話功能,其次為視聽娛樂,包括音樂及視頻播放工具,亦有七成學生表示常用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分享平台。
摘自2012年11月21日《星島日報》F1



參考資料
◆私隱專員公署專題網頁
http://www.pcpd.org.hk/tc_chi/news_events/themes/themes.html
◆新社運模式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pplement/columnist/%E9%99%B3%E6%83%9C%E5%A7%BF/art/20141011/18895866
◆自拍之都
http://news.sina.com.hk/news/20140312/-2-3210424/1.html
◆釐清隱蔽青年問題
http://www.inmediahk.net/node/25315

相關《通識大全》專題
◆全球愛自拍
http://goo.gl/rBjtEk
◆網絡世代風險高 防範成癮行為
http://goo.gl/oUI629
◆中了facebook毒
http://goo.gl/cchU01
◆網絡分享 想你讚好
http://goo.gl/RJvA6v
◆解剖自我新世代現象
http://goo.gl/lhZ89t
◆「起底」的反思
http://goo.gl/tK6NMO
◆小心網絡公審
http://goo.gl/0Y712o
◆ 網絡世代下的沉默螺旋
http://goo.gl/ksG8F0
◆ 偷拍路人「惡行」放到網上,能收警惕阻嚇之效或實為網絡欺凌?
http://goo.gl/QQYJse

模擬練習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2014年5月9日刊登文章

究竟資訊科技是否有利人際關係?正面的言論指出,令人與人之間能長時間保持聯繫,不受地域限制,有利身處不同地點的人互相交流,甚至有助發展跨境友誼。另外,現代資訊科技容許通過文字、圖片、影片、聲音等多元化方式溝通,確實豐富了人際關係的內涵。對一些不善辭令、不習慣面對面溝通的人來說,借助網上平台,可幫助他們打開關係之門,能夠與人聯繫,甚至結交到新朋友。
然而,反面的言論卻指出,虛擬世界的溝通方式往往欠缺面部表情、肢體語言,以至聲綫、神態等,令溝通內容流於表面,正如社交網站「面書」上所設的「Like」功能,雖有助表達讚賞,但假若事事皆「Like」,難免會流於敷衍。另外,由於網上留言方便快捷,也較容易產生「批判式」言論,甚至出現針鋒相對、語言暴力的場面,造成關係破壞。而過分依賴資訊科技溝通,亦可能令人不再適應面對面交流,以致足不出戶的「宅男宅女」現象愈趨普遍。

問題
(a)參考資料,指出社交網站有何特徵?(6分)
(b)科技的使用如何影響青少年的人際關係?(10分)

Tips:過往題型參考及分析
2013年練習卷卷一第三題,提供了青少年最常參與的閒暇活動研究數據,以及青少年在公益活動及社會參與活動的參與率。題a要求考生回答這些現象對香港青少年的個人成長帶來甚麼影響,並作出解釋。題b則問及通識科會否提升青年對社區事務的參與。
第一部分是基本分析題,同學須利用資料作出推論和解說,說明有關議題的原因、影響和現象等。第二部分為觀點評論,考核學生就某些觀點、政策、問題申明個人見解的能力。

名師解題
葉一知老師(中大新聞系碩士、葉一知通識教室@智雅教育、facebook:[email protected]

建議答題方向
(a)
◆先從文字資料找尋可供答題的綫索,然後再將之概念化。
◆留意題(a)問及「特徵」,題(b)則問「影響」,資料都提供了相關綫索,最重要是清楚分辨哪些語句屬於特徵、哪些屬於影響。
◆答題重點如下:
‧不受時間限制。社交網站全天候運作,無時無刻都可在網上與人聯繫;
‧不受地域限制。社交全球化,因沒有地域界限,輕易與全球人士溝通;
‧溝通渠道限制少,可用文字、圖像,增強溝通方式和內容;
‧可進行隱身社交,不用面對面,故也可隱藏真身、真實性格、個人資料等;
‧溝通內容較表面,不像現實社交般能深入交流。
(b)
正面影響
◆科技令青少年能藉網絡世界擴闊人際關係網絡,社交圈子得以無限擴展;
◆科技令青少年更自主,例如自由選擇喜愛的訊息加以回應,可在網上與志同道合的陌生人交談,擴闊自己的眼界和見聞;
◆科技可減低青少年因不善社交而帶來的影響,例如不用即時回應對方,可慢慢回覆,加上不同的溝通模式(文字、表情符號等),即使不善辭令也可有效溝通。
負面影響
◆用科技結交的網友可隱藏真實資料,青少年易墮交友陷阱;
◆躲在科技背後的青少年,可能沉迷於虛擬社群上建立的「完美人格」,從而影響現實世界的人際關係,更不認同現實的自我;
◆過度使用智能電話、電腦等科技溝通,由於無法得悉對方的表情和語氣,易引起誤會和爭拗;
◆科技使用方便,易出現「網絡批鬥」、「起底」等網絡欺凌事件;
◆如果現實與虛擬的溝通技巧得不到平衡發展,會影響青少年在現實的人際關係;
◆如果青少年沉溺科技,性格或會變得孤僻,難以在現實與人溝通;
◆過度使用科技,可能影響與家人的關係,加上上一代對科技認識不多,造成科技隔膜,兩代更容易產生誤會和爭拗。

Tips:葉sir提供應考小貼士
凡見「影響」題,記着影響可分正面和負面,但同時也要提醒自己,正面和負面影響的數目很多時並非相若,更多情況是正多於負或負多於正,刻意要「正負平衡」只是強行堆砌答案,失分更多。要訣總是四個字:理性分析!

載自2014年12月10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ML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