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化解矛盾 須聽青年心聲

2014.12.08
1051 1051

社論導思

今日香港+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Mindmap




社評試寫

試從另一角度,為是日新聞題材撰寫一篇五百字社論。
建議立論方向︰
‧探討青年政策和群眾運動的因果關係
‧探討佔領運動背後,年輕人不滿政府的主要原因
‧探討後佔領時代的新青年政策路向

社論

「後佔領」青年政策須對症下藥

隨着法庭頒下禁令及執法者即將移除路障,相信佔領運動已漸入尾聲,本港正逐步走向「後佔領」時代。今次佔領行動的參與者和支持者中,最積極的社群屬於年輕人和新一代高等學歷人士。風雨過後,政府如要修補創傷,保持長期社會穩定,就須化解那些形成目前政治生態的深層次社會矛盾,尤其要多下工夫做好青年政策,切實應對新一代的期望和訴求,避免過往自我感覺良好的形式主義。

第1段︰社論要點

政府在「後佔領」時代,須化解目前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尤其要做好青年政策,切實應對新一代的期望和訴求。

佔領行動初期聲勢浩大,超過了十一年前的七一大遊行,成為四分一世紀以來最龐大的群眾運動,政治訴求只是一個觸發點,背後其實蘊含多種推動因素,為政者不應簡單化地歸咎於單一原因。政府在應付這次政治衝擊之外,還要發掘其深層次的成因,從而在政治及社會各方面對症下藥,調整政策。

第2段︰新聞分析(一)
今昔群眾運動不同成因(1)︰佔領運動背後的推動因素眾多,不能歸咎於單一原因,政府須發掘其中深層成因。

差不多半個世紀前的六七年暴動,受內地文化大革命影響,政治訴求明顯。港英政府平亂後進行的檢討,卻並不囿限於政治範疇,也從社會各方面深層探索是甚麼提供了暴動的土壤,設法改變。

深究年輕人不滿原因

六七暴動催生了管治策略的改革,青年政策是其中一個重點,雖然最多人談論的是舉辦「新潮舞會」讓青少年發泄旺盛精力,影響最深遠的措施卻是在全港各區廣設青年中心,以及提供多姿多采的青年活動,由文娛康體、領袖訓練到社會服務,不一而足,加強青少年對社會事務的參與和歸屬感。

第3-4段︰新聞分析(二)
今昔群眾運動不同成因(2)︰以六七暴動為例,說明港英政府有從各方面檢討年輕人不滿的原因,其後催生的青年政策,加強青少年對社會事務的參與和歸屬感。

今次佔領行動,出現世代矛盾,許多年輕人覺得「大人」為既得利益維護既定制度,也不了解他們的挫折感,因而上街抗議。這些人受追求理想政治制度的組織者的口號號召,背後是對社會現狀的不滿,從而歸咎於現行的管治和制度。

比起內地青年朝氣蓬勃為更好的生活打拼,本港不少青年,就算大學畢業,覺得「向上流」機會狹窄,連置業棲身都難,面對出路有很大的無力感,對人生的追求感到迷惘。

此外,由於新生代成長於較富裕環境,比起上一代,為生活拼搏的心態自然較弱,部分人希望追求非物質的個人理想,欲投身於有意義的事業,但香港從政機會有限,缺乏栽培和吸納年輕人進入管治體制的途徑,也令他們產生挫折感,因而轉向較激進的政治組織。

第5-7段︰新聞分析(三)
年輕人不滿的原因︰分析佔領行動出現的世代矛盾,源於年輕人對社會現狀不滿,加上從政機會有限,因現行體制缺乏途徑,令他們轉向較激進的政治組織。

以新世代思維避大白象

針對上述問題,政府也有思考過,例如最高層曾構思以低成本興建簡約房屋,再以成本價廉售予年輕人,令年輕一代不再感到上車難。但是本港能夠建屋的土地有限,任何優待社會一部分人的房屋供應編排,都會影響到其他人,故此要周密評估對整體樓宇供應以及各方需求的影響。

政府更應做的,是定出一套全盤的政策,提供一個環境,讓青年能夠發揮所長,例如大力促進創意產業,增加年輕人向上流及尋求理想職業的機會。同時,應吸納更多青年參與各層面的公共決策,讓青年覺得有能力在建制內反映意見,透過各種諮詢和決策機制的對話交流,發揮影響力積極推動社會發展。

第8-9段︰提出建議

須有新世代思維︰以年輕人上車難為例,說明政府任何政策,都要顧及對整體各方需求的影響,並建議政府現應定出一套全盤政策,讓年輕人有向上流的機會,同時要吸納年輕人參與公共決策,透過交流對話發揮影響力。

當局正考慮設立跨部門的青年政策委員會,有系統地研究全面性的對策,而明年二月特首也會在《施政報告》提出初步政策和看法。這個過程特別須要聆聽建制以外的青少年心聲,易地而處,正確斷症下藥,而非自囿於上一代的思維,避免搞出與青少年脫節、只有執政者自我感覺良好的軟硬件大白象。
摘自2014年11月23日《星島日報》

第10段︰總結

政府正考慮設立跨部門的青年政策委員會,研究對策,政府要聆聽建制外的青少年心聲,避免搞出脫節的軟硬件大白象。

載自2014年10月8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何美樂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