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網絡世代風險高── 防範成癮行為 Yes, You Can!

2012.11.07
1044 1044

成癮行為的最大特徵是令人長期沉溺、難以自拔。不管上癮的是煙癮、酒癮、毒癮、賭癮、網癮還是購物癮,任何一種,都足以嚴重影響生活及身心健康。最近有調查發現,多達四成成癮的人有兩種以上成癮行為,尤其29歲以下年輕人,多重成癮的情況比其他年齡層更嚴重。
何以多重成癮問題會在年輕世代中蔓延?如何得知自己是否高風險族群?這現象又會對個人和社會帶來甚麼影響?

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公共衞生

主題:自我了解+人際關係+對公共衞生的理解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傳媒所傳遞的信息和價值觀,對青少年有甚麼影響?
‧香港青少年怎樣反省人際間的衝突和與人建立關係?
‧以往人類如何理解疾病的成因?有關理解是否符合科學精神?
‧人們對健康的理解怎樣受經濟、社會等因素影響?
‧科學與科技的發展怎樣影響人類對公共衞生的理解?

近年不少有關成癮問題的調查,均顯示有年輕化趨勢。例如今年八月,城大及復和綜合服務中心進行的調查發現,近七成初中生有上網成癮問題,每天和課業無關的上網時數超過六小時,推算全港有網癮問題的青年可能多達二十萬。

今年十月,明愛展晴中心公布問題賭徒調查,發現病態賭博亦有年輕化問題,大多數賭徒在16至20歲開始涉足賭博,有部分更在10歲以下。研究顯示,超過三成青年賭徒會在短短五年內賭博成癮,惡化為病態賭徒。除此之外,受濫藥、病態購物等成癮問題困擾的患者,均有年輕化趨勢,情況令人擔憂。

成癮個案 愈趨年輕

成癮問題除了有年輕化趨勢,近年還出現多重成癮的現象。今年十月,一項由東華三院戒癮服務中心和理工大學進行的調查指出,在266名吸食毒品、酗酒、病態賭博等成癮個案中,近四成人有不止一種成癮行為,其中四成人為29歲以下年輕人,臨個案中年紀最小的,甚至只有15歲。可是,何以多重成癮的行為問題,特別多在年輕族群中出現?

多重成癮行為年輕化的成因︰

一、上網成癮
互聯網世界可以接觸各類不同資訊,包括賭博、毒品、色情資訊、網上購物等等,對自制力較薄弱的年輕人來說,變相增加引發多重成癮的風險。隨着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加上受科技產品潮流吸引,年輕人容易在不知不覺中上網成癮,迷上各式網上遊戲、賭博、色情網站、購物過度等惡習。精神科醫生指出,如果一周上網時數超過44小時,便已屬於影響社交活動的成癮行為。

二、逃避現實
社會學家相信,所有成癮行為背後,其實都源於複雜的個人問題,包括對現實生活的不滿足、迷失、缺乏方向,或在家庭、學業、感情、朋輩、工作等人際關係中遭遇挫折,為了逃避面對問題的壓力,轉而寄情上網打機等可在瞬間獲得歡愉快感的事物。例如在東華三院的治療個案中,16歲的阿Ben自14歲開始沉迷上網打機和吸食大麻,社工發現他的成癮行為是出於無法與人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於是通過打機爭取網友的認同,以逃避現實世界的問題。

三、朋輩影響
青少年普遍希望獲得同輩認同,特別對於濫藥、賭博等成癮行為,如果朋友之中有人濫藥或賭博,在從眾心理下,青少年容易接受和嘗試。

四、多巴胺作怪
多數「癮」的形成,都和大腦的獎賞系統有關,每當大腦感到快樂,便會分泌多巴胺。毒品、賭博,乃至網上遊戲的通關設計等等,之所以會令人上癮,是因為本身有着刺激大腦多巴胺的功能,如不加以節制,便會使人愈陷愈深,成為成癮行為;一旦中斷行為,便會有有焦慮不安等症狀。

五、疾病
除了後天影響,部分成癮行為也和遺傳有關,或由情緒疾病引發。

多重成癮 小心提防

從醫學角度看,成癮行為是一種疾病,尤其多重成癮問題涉及多種癮癖,如果任由沉溺行為持續,對個人和社會來說都有潛伏危險。

個人層面影響︰
‧青少年如果長期過度沉溺某種事物或活動,一旦上癮,會造成愈來愈嚴重的心理依賴,不但嚴重影響作息生活,損害健康,亦同時為學習、工作、社交、健康、家庭關係等層面帶來負面影響;病態賭博、購物等成癮行為,甚或會衍生債務、刑事責任等嚴重後果,令身心和生活皆受嚴重影響。
‧多重成癮的癮與癮之間,容易互相影響,例如病態賭博容易引發酗酒、病態購物等其他成癮行為,甚至互相加劇成癮程度。
‧醫學研究發現,54%的多重成癮患者會患上抑鬱症、情緒病等「共生精神疾病」(即同時患有精神疾病),比單一成癮患者高近13%。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可能會引發其他嚴重疾病。

社會層面影響︰
‧多重成癮雖然是個人問題,但背後往往涉及眾多複雜的社會問題,例如賭博成癮,可能和青少年失業、失學、貧富懸殊、社會流動性低、家庭暴力、治安問題等等有關。成癮行為可以是現今社會問題的反映,如破壞社會秩序、家庭和諧、削弱世代競爭力等。
‧多重成癮一如其他成癮行為,是須要醫治的疾病,由於多重成癮比單一成癮者更容易同時引發其他精神疾病,如果不正視問題,將會增加潛在的醫療負擔。

相關概念:網絡使用失調症 (Internet Use Disorder IUD)
網絡使用失調症亦作網絡成癮症、網絡依存症、網癮等名稱,泛指過度使用電腦;沉迷的行為往往佔據了整個生活,以致影響到工作、學習、社交、家庭等正常關係。一般包括以下行為徵狀︰
‧無法使用電腦時,會出現戒斷症候群(withdrawal symptom)例如心跳、手震、頭痛、暴躁等。
‧失去理智和自控能力,即使明知影響嚴重,仍無法改變成癮行為。
‧對其他娛樂或事物失去興趣,腦中只有上網。
‧對親近的人隱瞞過度使用網絡的行為。
‧影響日常生活,例如足不出戶、缺課、曠工等。
現時國際醫學界並未將網絡上癮行為列入精神疾病,對於網癮是否可被劃為心理障礙範疇仍有爭論。

相關辭彙
‧成癮 addictive
‧精神病 mental disease
‧心理健康 mental health
‧病態賭徒 pathological gambler
‧治療 treatment
‧心理需要 psychological need
‧自我發展 self development
‧自制 self-control
‧自律 self-discipline
‧滿足感 satisfaction
‧科技產品 technological product

Mind Map:多重成癮現象年輕化的原因、影響及處理方法

學習教材

戒除網癮 重整生活

資料回應題

請細閱漫畫及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美國一名男子上社交網站臉譜(facebook)成癮,以致影響工作,因此他以每小時五美元的價錢僱了一名女子監督他,如果他在工作的時候看此網站,就賞他耳光。
男子賽席是一名在家工作的軟件設計師,由於沒有老闆的壓力,他工作時經常不專心,老愛上社交網。經他自己計算,他平均每個星期花19個小時上社交網。他想起過去受僱於人的時候,他工作效率都很高,他確定了自己的問題就出在欠人盯。
於是賽席花錢僱了一個人,對方甚麼事都不用做,只要盯着他,一發現他上此網,就狠狠給他一巴掌。花錢又挨打,肉痛加上心痛,他認為「戒網癮」應該指日可待。
資料來源︰「美國男子上社交網成癮︰花錢請人抽耳光戒癮」2012年10月22日 台灣《中廣新聞網》

認知題
1.漫畫以甚麼比喻網絡?用意何在?
2.漫畫對網絡的描述切合現實嗎?何以見得?

多角度思考
3.資料中提到的男子有甚麼煩惱?你認為他有把握到問題的根源嗎?
*4.對於想戒除網癮的人,除了花錢請人在旁監督,你有更好的建議嗎?試根據個人經驗作答。

*建議答題方向
4.同學可根據個人經驗提出實際可行的建議,以下是其中一些戒除網癮的參考方法︰
‧獎勵方式︰人是習慣的動物,惡習一旦養成,往往難以戒除;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則通常要持續進行21天。針對想戒除的惡習,可以用獎賞方式,限定每天的上網時數,達到目標的話便給予自己一次小獎勵,持續三天或七天達標,則給予大獎勵。
‧替代方式︰把上網的時間以其他戶外活動或集體活動替代,限制每天接觸網絡的時數。
‧做好規劃︰現代生活不可能完全遠離網絡,上網前先花時間規劃一下必須上網處理的事情,待必須完成的事情做好以後,才進行玩樂的上網時間。
‧對治根源︰沉迷上網,是否為了逃避其他個人問題?例如逃避不想做的功課、人際關係等等。先了解自己的內在需要,要從問題源頭尋找解決方案。

延伸回應題

請看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精神科醫生趙少寧表示,在他接觸的臨個案中,年紀最小的只有十五歲。他自十三歲起沉迷上網,不斷觀看韓國偶像資訊,學業成績一落千丈。母親試過限制上網時間,甚至鎖起電腦,患者仍無法戒掉上網癮,更不惜向母親動武。上網期間又迷上賭博,加上有同學賭波,更難以自拔,花盡零用錢。
趙少寧指,男童的父親亦賭博成癮及酗酒,因此患者有機會是受遺傳影響,「大腦會分泌多巴胺,使人感舒適及快樂,但若分泌出現變異,或須尋求外在刺激,導致成癮,而這變異是會遺傳的。」男童去年開始接受治療,包括行為計畫,逐步減少上網時間,並服用藥物,控制情緒,現情況有好轉。
趙少寧又提及三年前,曾接觸一名十八歲的嚴重上網成癮患者,他本於澳洲讀書,數月後父母收到學校通知,兒子已連續一個月缺課,便急忙飛往澳洲了解,發現他已沉溺網上遊戲,足不出戶,更花大部分零用錢於遊戲中,父親遂急急帶他回港接受治療。趙少寧指,該患者上癮情況已相當嚴重,「他已混淆電腦與現實世界,後來他不願再來治療,也沒有跟進。」
東華三院今個月成立心瑜軒,計畫建立適合高小的預防成癮教材,並於三年內,發放教材至一萬五千名高小生。心瑜軒主任陳美璐表示,希望盡早提供教育,「我們期望每年能接觸十五萬學生,包括講座、大型展覽等,並為有成癮問題父母的青少年子女進行追蹤研究。」
資料來源︰2012年10月9日《星島日報》A15

多角度思考
1.多重成癮和上網成癮有何關係?
2.你認為哪些上網成癮的人較易成為多重成癮者?
3.你多大程度上同意多重成癮年輕化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參考資料
網頁
‧東華三院心瑜軒
http://www.tungwah.org.hk/?content=1672
‧「多重成癮行為與精神健康的共生關係」研究結果
http://www.tungwahcsd.org/tc/news/events/youth-and-familyservices;news/369/-br-

載自2012年11月12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何美樂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