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小心網絡公審

2013.04.17
1043 1043

上月浸大學生找來平民餐廳贊助校內活動,被網民力斥是「搵人笨」,力數其不是,學生急急道歉以息民憤;另外早前雙職媽媽攝錄女兒做家課及港女五百元人情事件,均被網民罵得體無完膚。網絡公審事件日日發生,難怪有人說「寧得罪小人,莫得罪網民」,又或「寧得罪拉登,莫得罪高登」,否則遭全城「鬧爆」,後果嚴重。網絡判官無處不在,當大家在網上按下「分享」的時候,有否考慮過帶來的影響?

主題:自我了解+人際關係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有哪些流行而顯著的趨勢會對時下香港青少年構成挑戰和機遇?他們如何回應這些趨勢?
‧在不同的關係中,青少年如何建立身分和理解角色?
‧香港青少年怎樣反省人際間的衝突和與人建立關係?
‧現代社會的人際溝通方式如何影響青少年與他人的關係?

事件一
浸會大學五個學生組織,先後向一家專賣「平價飯」予基層市民的食肆尋求食物贊助,惹來網民炮轟。十多名獲得贊助的學生最後前往飯店,親自向店主道歉及取消贊助,承諾日後會先評估考慮商店的情況。他們又即場以一千六百多元向飯店購買飯券,再派發予有需要的人士。

事件二
雙職媽媽裝攝像機拍攝五歲女兒做功課,在社交網站分享女兒做功課照片後,獲不少家長支持,但隨即惹起大批網民在各討論區批評,指責她監視和不尊重女兒,甚至侵犯女兒私隱,當事人為息事寧人,最終要刪去相片兼發道歉聲明。

事件三
準新娘在社交網站貼文,表示擺酒那天,只給五百元人情的朋友不要來,結果遭人大肆抨擊為貪錢,被稱為「港女五百」,事主真名不但被揭出來,連她工作的地方、歷任男友、生活照等,全被翻出轉載,傳媒更加以報道,令她受到極大壓力,最後要把社交網站的戶口關閉。

社交平台 加速議題發酵傳播

三件事的相同點均是在社交網站發生:浸大事件由一位知名網友揭發,事件二及三則屬於自我引爆,主動在自己的社交網站張貼圖文。

以後兩者為例,安裝攝像機的母親事後亦表示,沒覺自己做錯,況且有不少家長表示支持,道出父母出外工作,在家安裝攝像機做法普遍,出發點僅為子女安全,沒想過會引起軒然大波;對於網民的批評,事主初時亦有平心回應,但當相片在社交網站和各個討論區瘋傳,她認為網民反應過大,想法偏激,因部分留言涉及人身攻擊,故刪除它以終止討論,至於刊出道歉啟事,旨在息事寧人,認為「無必要同不認識的人堅持理念」。而「港女五百」發生翌日,新郎接受訪問時亦稱,女友已受到極大壓力,關閉了帳戶,希望大家「手下留情」。

以上例子均可說明,在「轉發就是力量」下,一傳十,十傳百,資訊很快便會在社交網絡平台上產生大規模傳播和令議題發酵,甚至把事主起底,一般來說,當事人受壓於網絡批評,通常都會屈服。

不問事實全部 不負責任批評

本來對於一些「不平則鳴」的事件發聲是一件好事,不過問題是,錯的是否一定是事主,網民全無責任呢?這種有如文革式集體批鬥的網絡公審又是否公平?人人都是法官,網民心態毫無疑問覺得加兩句尖酸評語無所謂,但網民很多時不知道事件的全部,不問情由的批評,是不用負責任的。

好心做壞事 影響難追究

之前一名網民在自己的社交網站發布食環署驅趕拾紙皮的老婦,認為是「政府蝦老人」的實例,引起民憤,在網上攻擊食環署工作人員。翌日傳媒跟進,實情是阿婆的確長久以來以紙皮和垃圾霸佔大部分行人路,對附近店鋪造成滋擾和不便,鄰居們已經忍耐多時,忍不住投訴。像這類沒有了解事實之全部,「鬧先算」的心態,好心做壞事,帶來的影響和傷害過後難以追究。

互聯網普及 話語權擴大

這些網上討論本來並不顯眼,但近年連主流媒體亦會從網上尋找報道題材,讓這些話題得以放大,網民更是感到自己有話語權,因為自從網絡普及,他們發現自己的意見可以放大,當然更力參與發掘社會事件。以前的聲音局限於一個討論區內,只是由某一部分人熱烈討論,但是今天討論區的資訊會轉載至facebook和微博,接觸面比以前更廣,換句話說,更易造成網絡公審。

享受自由同時獻出自由

有評論指,網絡操作方便,提供了非常巨大的自由誘惑,一人一機一滑鼠,人們終於可以暢所欲言,結果很容易基於衝動,又或刻意誇張地寫出不同的語句引人讚好,或公開邀請「朋友」前來分享互動,而就在邀請和享受自由的剎那,其實同時獻出了自由,把自己放置在隨時備受圍攻的險境。

資料庫:安全使用社交網站
‧避免提供過量的個人資料,開設新帳戶時,要評估提供每項個人資料的真正需要及是否必須。
‧有些網站時常更改私隱設定,用家須要定期檢查私隱設定頁,查看有甚麼個人資料被分享。
‧不要接受不認識或不肯定其身分的人的交友邀請。
‧可建立不同群組以控制不同人士瀏覽你的個人資料權限。
‧相片可能會引起尷尬,或包含一些你不打算分享的資料,如顯示你就讀學校的背景或制服,甚至可泄露你姓名的名牌和票單。
‧社交網站不是完全虛擬的。如果留下太多有關你或朋友的資料,如身在何處,別人依舊可以在現實世界找到你。
資料來源: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

相關辭彙
‧欺凌 Bully
‧朋輩 Peer group
‧同理心 Empathy
‧公平審訊 Fair trial
‧自律 Self-discipline
‧社會規範 Social norm

Mind Map:網絡公審持分者角色

學習教材

網民群起「伸張正義」

資料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起底的原因,其中一個是網絡公審。網民自稱起底並非無的放矢,不是為了發泄罵人或騷擾別人,而是調查壞人的底細。當然,何謂「壞人」,本來就有商榷餘地,難以一概而論,因為每人的道德標準都不一樣。不過,部分網民事先已認定某人為壞人,為了「公審」而找出這人的底細,再決定怎樣「處罰」這「壞人」。
節錄自「探討如何避免自己被網上起底」講座

認知題
1.甚麼是起底?起底與網絡公審有何關係?
2.試指出進行「起底」的網民的心態。

多角度思考
*3.傳媒在網絡公審起着甚麼作用?
4.為避免網絡公審,你是否贊成政府管制網上言論?

*建議答題方向
3.傳媒很多時在網絡公審起着發酵、推動及求證的作用。當議題在網上流傳,如果事件夠「八卦」,傳媒翌日都會連同摘錄自網民的反應一併跟進報道,甚至接觸當事人剖白或回應,間接令更多人知道和談論;有時事主可藉報道作出澄清,將影響減至最低。

延伸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網路公審所伸張的「一天公義」,「啟蒙者」(註:發起人)引領的「數天關注」,如果不以獨立思考為基礎,這樣的鬧劇會每天重演,「啟蒙者」倡議的劇目不同,但同樣只是消費。按「分享」和「讚好」的方便,使每個人都要非常費力才能抵抗自己的「啟蒙者」情結,愈來愈多人希望自己所拍的對罵片段、街頭照片被廣傳,連帶對於事件的激烈批評也能傳到每一個角落,彷彿每一個人也走上了「啟蒙者」的寶座⋯⋯真正的公義不能仰賴情緒和「啟蒙者」來帶動,而是來自冷靜理性的判斷,以及自身對不公義的覺醒。通過互聯網令更多人關注社會;但網路公審不加批判、搶佔道德高地,轉投另一議題後旋即將之前的議題拋諸腦後,不反思「執行公義」時所伴隨的暴力,頃刻的熱情又如何培養正視教訓的公民?
節錄自獨立媒體「浸大贊助事件」一周祭

多角度思考
*1.綜合全文,網絡公審的循環以怎樣的模式出現?
2.網絡公審對培養公民素質有何影響?
3.你認為網絡能否伸張正義?

*建議答題方向
1.網絡公審的循環:一般是有人或當事人在網上以社交網站、YouTube或在討論區發布,然後由其他網民轉載,通常都會附加極具情緒的評語,將當事人評為「壞人」,事主被起底,包括真實姓名、工作或學校名稱等私人資料,當貼文回傳至當事人戶口,因為迴響太大兼帶有人身攻擊,當事人多數會選擇刪除資料。同時,傳媒跟進報道,將事件發酵,成為全城焦點,不過整個過程猶如熱潮,很短時間便無人談論。

參考資料
網頁
‧浸大事件評論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16082
‧調查:網絡公審如何影響青少年價值觀
http://www.my3q.com/research/wmccccc/94756.phtml
‧起底文化分析
http://www.pcpd.org.hk/tc_chi/infocentre/files/110611_it_seminar_script.pdf

載自2013年4月17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ML 圖:星島圖片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