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登入 | ‧教育電子報 ‧工作紙下載

中了facebook毒

2013.10.02
1041 1041

有沒有試過出外旅遊,急着找免費網絡,就是為了打卡和post旅遊照?食飯只有一小時,卻忙着上傳食物寫真?最近一項調查指出,香港的活躍facebook用戶人數冠絕全球,平均每十個人就有四個用facebook,有人每日更用達九小時!到底facebook有甚麼誘人之處,令大家流連忘返?facebook的出現,又為大家帶來甚麼啟示?

主題:自我了解+人際關係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青少年的自尊受甚麼因素影響?它與青少年的行為和對未來的期望如何相關?
‧有哪些流行而顯著的趨勢會對時下香港青少年構成挑戰和機遇?他們如何回應這些趨勢?
‧在不同的關係中,青少年如何建立身分和理解角色?
‧現代社會的人際溝通方式如何影響青少年與他人的關係?

個人融入社群

facebook讓你「加入」不同社群,例如某學會的成員、某影星的粉絲等。這些群組或專頁,讓相同興趣、相同社交圈子的人聚集起來,發布大家都會有興趣的消息。另外,你可通過朋友的朋友,擴大圈子。香港中文大學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指出,中國文化喜歡將不同社群連在一起;這也是facebook在香港成功的其中一個主因。

資訊不停流動

即時新聞、即時購物情報、即時分享所在地、即時回應⋯⋯facebook的出現,大量資訊在不停流動,每分每秒也有更新,令用家們會不能自已地刷新新聞動態。美國一項實驗發現,十三歲的青少年,平均三分鐘便按捺不住要刷新facebook。因此,在facebook的世界,你慢了一天回應朋友的動態,半數會被笑「有時差」。

個人身分認同

在個人profile上,喜愛香港電影的人會在movies一欄,寫上大量港產片的戲名;音樂達人會post相影自己彈結他、聽音樂會;泛民派會不停like/share泛民人士的近況⋯⋯通過以上功能,facebook讓用家建立個人身分;通過其他人的「讚好」,增加自己對該身分的認同感。但身分的認同感,包括一舉一動,慢慢地變得不是來自自身的知覺,而是依賴別人的認同。有沒有試過,用手機上載登機照或戲票照,等朋友like;有人留言,就馬上回應?如果沒有朋友回應,就會感到失落,懷疑自己說錯話了?

人際關係 更近或更遠?

現時facebook的全球用戶達十一億,被稱為「世界第三大國」(僅次於中國和印度的人口),覆蓋率甚高;只要記得或知道名字,不論近親或遠朋,都必能聯繫上。朋友數字的確是上升了,但美國有科學家指出,這些社交網站,名義上豐富了網民的社交生活,實質卻將自己與真實世界完全隔絕。例如網民開始依賴facebook,靠它來告訴朋友自己的心情、近況,甚至生日提示。一切問候和祝賀,流於網絡世界;電話和面對面的交流溝通,反而可免則免,甚至有研究發現,人開始害拍撥打電話。如斯氣候,到底人際關係是更近或更遠呢?

聚眾動員 有好也有壞

所謂「人多好辦事」,facebook上聚集的人夠多,可以催生社會運動,造就「謝曬皮」、「小性奴」等人氣人物;但人多,亦令「港女五百」、「浸大生與愛心飯堂」等事件「愈煲愈大」,觸發全民公審。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facebook亦然。

社運動員
facebook本為社交,但其「群組」和「專頁」功能,讓相同理念的人走在一起,成了凝聚民間力量的平台,更在香港先後發起多個重要的社會運動。令人印象深刻的必是二○○九年底的菜園村反高鐵行動,成功號召過千人包圍立法會;到後來「碼頭的辛酸」、「決不讓南生圍淪陷」等專頁,把話語權回歸群眾。facebook令資訊更流通,青少年更了解和關注社會議題;再基於其「即時」、「隨地」的特性,只要發布「動員」訊息,即一呼百應。

網上公審
本年初,數名浸會大學學生向一間為窮人及露宿者提供廉價膳食的小店尋求贊助。事件在網上瘋傳,大部分網民不滿大學生向小店入手,令其經營百上加斤;網民怒斥他們是「垃圾」、「乞兒」。事件引起傳媒大肆報道。在群眾壓力下,學生在傳媒鏡頭前向店主明哥鞠躬道歉,並取消贊助協議。此事印證facebook等「虛擬社群」容易凝聚情感,如不公不忿的情緒。而正因為在虛擬世界裏,網民可以隨意發表言論,覺得即使言辭過激亦毋須負責,令「網上公審」更為常見。

facebook成癮 健康響警號

不少人「facebook成癮」,無法使用facebook時會感到焦慮不安。有外國調查指出,個別用戶或會出現「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擔心錯過朋友的訊息,又或者自己的訊息被錯過,所以不斷查看社交平台。facebook雖然存在於虛擬世界,但其步伐比現實還要快:不論是澳洲大選、還是好友們的上班情況,由於你知道facebook每一秒均會有更新,那種「不知何時有人會找我」的潛意識期待,會令人長期處於精神繃緊的狀態。有本地精神科醫生更表示,不少人因為不斷檢視facebook和WhatsApp等即時溝通工具,患上焦慮症。

相關概念:facebook效應(The facebook Effect)
美國記者David Kirkpatrick率先在二○一○年提出「facebook效應」這個辭彙,並將其著作以此命名。「facebook效應」涵蓋三方面的現象:個人、商業、政治。
‧個人層面上,facebook提供一個環境氛圍,使人可以和朋友無拘無束談論自己,不過這種透明度亦可能對親密關係有負面影響。
‧商業領域中,在facebook網站尚未出現前,除非你有清楚且正確的會員資料,不然廣告客戶必須僱用專業公司花大錢,根據消費者造訪過和點選過的內容,推斷他們的性別、年齡及興趣;facebook出現後,用戶自己提供資料,使facebook成為有史以來瞄準度最精確的媒體。
‧政治價值觀上,facebook把美國人認為理所當然的一定程度透明度及言論自由散播至世界各地,它賦予人民自由,可以輕易發表異議、發動抗爭,但亦造成部分國家政局動盪。
「facebook效應」背後引伸兩個問題:一,不斷成長擴大的facebook掌握許多政府都望塵莫及的個人資料數量,究竟是人類之福還是禍害的開端?二,當這些個人資訊轉化為企業精準銷售的參考,我們的生活是更便利,還是更侷促?

相關辭彙
‧沉迷 Addiction
‧虛擬空間 Cyberspace
‧網絡控制 Internet Control
‧虛擬社群 Virtual Community
‧社會集合體 Social Aggregation
‧溝通渠道 Communication Channel

Mind Map:facebook如何改變青少年的溝通模式和影響

學習教材

社交網站 改善社交?

資料 回應題

細看圖片,然後回答問題。

多角度思考
1.試解讀以上圖片。畫家分別諷刺了關於facebook的甚麼現象?
2.承上題,這些現象對建立和維繫現今的人際關係,各有甚麼好壞之處?

建議答題方向
1.
圖片一:
解讀 
‧facebook的「讚好」(like)圖示中,拇指被鎖扣。
‧“like slaves”一句放在facebook圖示下,是「facebook的奴隸」之意。
諷刺意味
‧facebook的讚好圖示,也可理解成人的拇指被鎖起。意即不論是現實,還是網上世界,我們都被facebook控制着、牽着走。
‧“like slaves”可解讀成:「好像奴隸」,意即現代人沉迷facebook到失去了自由,任facebook作主和指示,不自覺地被迫改變生活習慣。
‧“like slaves”也可解讀成:「喜愛奴隸」,諷刺facebook用家雖然被鎖上手扣和被看成奴隸,但他們卻喜愛成為奴隸,甚至享受這種社交生活和溝通模式。
圖片二:
解讀 
‧facebook用家的頭像往往是自己最好一面,實際樣子與現實中未必相同。
‧facebook的朋友多來自不同背景和年齡。
‧facebook上的朋友多如繁星,但現實生活中,真正關心的朋友卻寥寥無幾。
諷刺意味
‧虛擬世界和現實生活中,「朋友」的定義存極大反差。
‧大多到了真正有重大事情發生時, 才會看清facebook給用家的幻象。
‧和現實中的朋友關係,親密程度遠不及facebook上的「朋友」。
2.
好處:
「讚好」功能
‧增加身分認同感,同時提升自信心
‧更貼近facebook動態,緊貼最新資訊
「朋友」幻象
‧更多網上朋友,開闊眼界
‧在網上更容易與朋友聯繫感情
壞處:
「讚好」功能
‧被「讚好」數目牽動情緒
‧令人更易facebook成癮,病態地不斷查看facebook看「讚好」數目,容易患上「錯失恐懼症」
「朋友」幻象
‧「朋友」的定義變得廣泛,令用家產生錯覺,混淆對待網上朋友和真實朋友的態度
‧ 沉迷網上交流,缺乏真實溝通和社交活動

延伸 回應題

細閱以下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料一:《四成港人日日上facebook》
全球最大社交網站facebook昨首次公布本港的用戶熱潮。在今年第二季,有逾290萬名facebook每日活躍用戶;其中,超過240萬名通過流動裝置瀏覽facebook。以每月計算,全港則有逾430萬名facebook每月活躍用戶,有67%每日都會使用,同時有超過350萬名每月活躍用戶均會以流動裝置使用facebook。
恒生管理學院商學院院長蘇偉文認為,facebook在本港特別受歡迎,是因為本港互聯網基建相對外國完善,加上年輕一代寧願在網絡上以他們喜歡的「網絡語言」溝通。而facebook相較其他社交網絡發展成功,是因為它是市場上的「先驅者」。
摘自2013年8月20日《星島日報》B2

資料二:《子女上社交網 近半拒父母關注》
香港研究協會調查發現,使用社交網站的家長中,五成四表示是子女社交網站的朋友,當中七成一人以「父母身分」通過社交網站關注子女行為,但亦有近兩成表示以「他人身分」、「虛構身分」及「以子女帳戶登入」,負責研究的機構相信與部分子女不喜歡父母監控他們的活動有關,提醒家長勿做「直升機父母」。
調查又發現,只有四成半子女接受父母成為社交網站朋友,不接受的佔三成二。該會研究主任吳偉民稱,反映相當一部分子女不希望在父母「眼皮下」使用社交網站,「不少青少年視社交網站為私人空間,不希望被父母侵佔和監控,但另一方面,反映父母非常着緊子女的社交動態,例如擔心他們會否上載不雅照片,影響前途等。」吳偉民擔心家長以他人身分關心子女在社交網站的言行,長遠會影響親子互信,導致關係破裂。
摘自2013年9月17日《星島日報》F1

多角度思考
「facebook有助青少年建立更良好的人際關係。」你多大程度認同這句說話?

建議答題方向
很大程度認同:
‧保持聯繫:青少年較易認識新朋友,加入新的社交圈子;facebook的功能,方便他們與朋友保持聯繫。
‧共同話題:facebook的資訊(包括社會事件和朋友近況)夠快夠新,青少年與朋友有共同話題,改善社交。
很小程度認同:
‧低頭族較少關心社會:青年變成「低頭族」,忽略關心社會,與鄰里或街上的人的交流。
‧害怕真實接觸:沉迷facebook容易封閉自己於網上世界,缺乏和真實世界中的朋友交流,作面對面溝通。
‧依賴網上資訊:依賴網上世界提供朋友資訊和近況,現實中,關心朋友變得被動。

參考資料
電影
‧《社交網絡》
http://www.imdb.com/title/tt1285016/
評論文章
‧《創新的價值:facebook的山寨行為》
http://www.yeeyan.org/articles/view/pestwave/28406

載自2013年10月2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文:莉 圖:星島圖片庫、網上圖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