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會否支配人類?
2014.12.04題目
牛津大學一份有關未來職業調查報告指,現時近一半工種很大機會將被電腦及機械人取代。有人對人工智能甚為憂慮,擔心電腦及機械程式會支配人類。試談談你的看法。
資料一
英國牛津大學馬丁學院兩名研究員去年發表一份研究報告(調查名為《預視二○三○:未來工作及工作場所》Fast Forward 2030: The Future of Work andthe Workplace),選取了美國七百零二種工種作分析,按各項職業在認知和操作能力、創造力及社交能力三個層面,推算各職業未來二十年可能被電腦取代的可能性。結果發現,47%工種很大機會將被電腦取代,而高危工種中更不乏會計核數師、不同職業的文員、出納員、秘書等我們普遍視為白領的工作。至於風險較低的行業,則包括多種治療師如康樂治療師、足部治療師、義肢矯形師等;藝術行業如排舞師、展場設計師、時裝設計師;以及一些與人互動性較高的工作如心理醫生、社工等。
摘自《星島日報》 2014年4月30日 F02
資料二
機械人於兩年後融入人類生活。日本松下公司日前宣布,該公司研發,轉門輔助行動不便長者下牀、步行的「看護機械人」,將於二○ 一六年正式發售,每個售價為一百萬日圓(約七萬一千港元),該公司會以醫院、護老院為銷售對象。另外,該公司「守護機械人」,它可通過安裝在牀上的感應器,監察長者的呼吸和動作,倘若出現異常情況可即時通知醫生。
摘自《頭條日報》 2014年9月26日 P76
資料三
人類跟電腦打交道,無論是對弈的棋手,或是醫院手術的微創機械人,以至奉命偵測太空的機械人等,在現實中至今仍有這不能逾越的界綫──也就是無論它們如何厲害,它們仍只是人類的工具,它們並無自身感受、意識,因此亦無所謂不人道。一個機械人在拆彈中被引爆炸毀,我們可以說它「壯烈犧牲」,但不會替它感到難過。但越過這條界綫,世界便不一樣。科幻小說、電影中經常撬動、衝擊這條界綫。事實上,除了虛構文本,世界一些頂尖先進實驗室,亦肯定不斷在探索、發展電腦的感知、自我意識的可能。
摘自《頭條日報》 2014年5月19日 P44
小組討論
試以5人為一組,準備時間10分鐘,每個同學輪流發言1分鐘,然後全組的討論時間為10分鐘。
討論點
‧機械人能帶給人類哪些方便?
‧ 若機械人及電腦程式取代人手工作的職業,將帶來甚麼影響?
‧開發電腦感知及自我認知系統,對人類有何潛在風險?
論點參考
專欄作家 張慧慈
我經常鼓勵人們發展事業時,除了考慮個人興趣和能力外,更要思考未來十至二十年的世界發展趨勢。與其跟大多數人擠進「職場紅海」的戰場,或投身明日黃花的行業,倒不如認真尋找市場上的「藍海」,培養自己成為未來各大行業都需要的人才。
物理學家 霍金
科技終有一天會超越人類領袖的智慧,甚至研發出人類無法理解的武器,短期而言,人工智能的問題可能是由誰操控;但長遠而言,問題可能是我們根本無法操控,但很少專家認真研究這問題。
機械人先驅者 David Hanson
不出幾年,人們就可製造出殺人機械人。殺人機械人就是較先進的機械人,懂拿武器,裝上先進的人工智能,就可依指令去殺人,它們甚至能自行決定殺誰,非常可怕。
觀點舉隅
甲同學:
人類之所以發明電腦及機械程式,為了解決人力不能解決的問題,為日常生活帶來方便。例如醫療儀器會用微型機器、爆破場面會有拆彈機器、外太空也會用到遙距操控的機械人。既然人類是發明者,應該對人腦更有信心。為了將來社會更加進步,應該繼續開發電腦的人工智能系統,只要多加操控,相信機械電腦會為人類文明帶來更多貢獻。
乙同學:
偉大的物理學家忠告人類,繼續開發人工智能將會令人類滅亡,我們應該好好警惕科技可能隱藏的風險。而且,照調查報告所指有超過47%的現有職業將會被電腦淘汰,我們應該反思人力資源投放的問題。雖然比較刻板或重複的工種,或會輕易被取代,人類的創意和靈活性依然應該受到重視。我建議政府加強中小學的創意培養及人際溝通訓練,以增加未來的競爭力。
小貼士
注意力要集中
這次提醒同學盡量集中精神,小組討論開始時可以自己最自然舒服的坐姿, 放鬆雙手、去除怯場的雜念。進入討論的時間,要打醒十二分精神記着不同組員所講的立場、關鍵字,你可以用筆速記各人的觀點。組員間有一定的互動,可以一邊講一邊望向你的組員,點頭示意,發言自然足以令你取得高分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