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討港人的國民身分認同感
2014.12.03新聞議題練習紙
背景
身分認同是一個主觀概念,港人自覺是「中國人」或「香港人」的身分認同感,多年來也隨着一些政治及社會事件有所起跌。最新的調查則顯示,港人自覺是「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感,首次跌至18年來新低,對國旗、國歌和普通話的抗拒感,則升至歷年新高,自認是「香港人」的比率,亦有所上升。究竟港人是怎樣看自己的身分?身分認同感又主要受甚麼因素影響?
新聞重點
‧了解港人對身分認同的取態
‧探討港人身分認同感的變化
‧認識影響身分認同感的因素
‧探討身分認同感和國家管治的關係
新聞資料
身分認同現況
資料一
中大關於「香港人自我身分認同」調查指出,自覺是「香港人」的比率升至近二成七,而四成二人覺得自己是「香港人,但都是中國人」。至於自覺是「中國人」的比率,對比過去十八年的數字,就跌至歷次調查最低,由九七年的百分之三十二點一,下跌至二○一四年的百分之八點九。調查還發現,若合併「香港人」及「香港人,但都是中國人」兩項,亦即以香港人身分為優先的比率接近七成,是自九六年以來最高。
至於港人對國旗、國歌、普通話的自豪感,分別是百分之二十九點五、百分之三十一點八和百分之十六點七,較一二年的百分之三十七點六、百分之三十六點四及百分之二十二點四為低;而抗拒感就自二○○八年持續上升,並均在今年升至歷年最高,分別是百分之十三點七、百分之十三點九及百分之十六點二。
資料來源︰2014年11月11日《星島日報》A15
解讀身分認同
資料二
在血緣上,雖然大部分香港人的祖先均來自中國,可是,生活在香港的人,主要說粵語、書寫時用繁體字、消費時用港幣;而一國兩制,更令香港的法治制度與內地有顯著分別,再加上擁殖民地的歷史因素,種種原因,讓香港人自覺與內地人不同,甚至感覺自己「只是」香港人,而非中國人,這間接引致中港兩地經常出現大小不同的矛盾,例如近期的「蝗蟲論」等問題。但正是種種與內地的區別,令香港人擁有多元的身分,成為地球村的一分子,有着資訊共通、經濟互動、文化共融的特點。
資料來源︰2013年12月24日《星島日報》F2
資料三
身分認同是個複雜概念,它「絕不是社會成員被動地接受某個身分的過程,而是個體主動地尋找一己社會行為意義,從而建構自己的身分」。因此,香港華人的身分認同所代表的,不僅是他們在中國歷史文化影響下的認同或情感,還有其他因素諸如政治上的爭逐,經濟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選擇等概念。
資料來源︰《二十一世紀》2002年十月號總第7期
建構國民身分認同
資料四
教育局更新小一至小六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學校首要培育七種價值觀及態度,包括增設「誠信」及「關愛」,學校亦須幫助學生建構國民身分認同,惟經歷國民教育風波一役,當局強調這並非要強加國家情懷於學生身上;又鼓勵非華語生加深對中國的認識,建立共融社區;教師可利用立法會選舉、《基本法》及環境與廚餘的處理,提高學生的公民素質。
資料來源︰2014年6月13日《星島日報》F2
資料五
中大亞太研究所最新民調顯示,發現「不信任中央政府」的百分比,較上月升五點二個百分點,至百分之四十三點六的歷來新高,「信任中央政府」的受訪者亦微升至百分之二十三點六。同時有四成一人不滿意特區政府表現,不信任特區政府的市民亦微升約兩個百分點,至三成七。
資料來源︰2014年7月1日《星島日報》A12
資料六
當前的矛盾(雨傘運動)最終只是強化了香港身分,而在此前的幾年中,許多港人眼中的中國內地對香港文化、政治價值和經濟狀況的侵犯,已經令這種身分感有所增強。在香港,尤其是年輕人中間,人們愈來愈感到,無論是因為來自內地的移民,還是共產黨表達的法官必須愛國的主張,這座城市正在被「內地化」。許多人曾經對156年的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感到驕傲,但他們當中的不少人如今卻表示,自己更傾向於把這座城市看做家鄉,而不是把中國看做祖國。
資料來源︰2014年10月8日《紐約時報中文網》文章「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困境」
資料解讀
身分認同現況
資料一
‧港人對國旗、國歌、普通話和內地遊客的負面觀感升至歷年新高,當中又以八十後的年輕一代對「中國人」的國民身分認同較為抗拒,和年長一代有顯著差別;
‧市民對國旗、國歌、普通話等觀感,直接反映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感;
‧調查期間,香港正值雨傘運動。
圖表一
‧港人自覺是「中國人」的比率,18年來首次跌至個位數,僅8.9%;
‧港人自覺是「香港人」的比率,自1996年來反覆下跌,曾在2008年跌至最低16.8%,今年則回升至26.8%。如合併「香港人」和「香港人,但都是中國人」兩項,比率是96年以來最高。
圖表二
‧調查以年齡劃分,反映不同年齡層對身分認同的差異;
‧八十後自覺是「香港人」的比率為38.1%,遠高於其他年齡組別;
‧八十後自覺是「中國人」的比率為4.3%,遠低於其他年齡組別;
‧若合併「香港人」及「香港人,但都是中國人」兩項,比較優先認同港人身分的比率,八十後的比率高達82.6%;
‧如合併「中國人」和「中國人,但都是香港人」兩項,中國人身分優先的比率中,55歲或以上的港人達40.4%,遠比其他年齡組別為高。
解讀身分認同
資料二
‧有別於其他國家或城市,香港因為歷史原因,在法制、文化、教育(例如使用繁體字)等層面都和中國不相同,一國兩制保留了香港的自主和獨立性,令港人自覺和內地人不同,因而影響香港人的國家觀念、民族認同和愛國情操,都和內地其他城市有頗大分別。
資料三
‧比其他中國城市或國家,香港人在身分認同上更為含糊,因為既受歷史因素影響,亦因為香港作為曾被殖民的國際城市,早已在視野和身分上有一定的「國際」元素,這些獨特因素令港人的身分認同出現多元變數,甚至會令港人覺得「香港人」的身分比「中國人」更感優越。
建構國民身分認同
資料四
‧教育局透過指引,要求學校幫助學生建構國民身分認同,重點是加強港人對「中國人」身分的認同;
‧透過教育活動,可以加強學生認識國民身分,但要增加學生對「中國人」身分的認同感,則要取決於其他客觀影響因素,例如內地政治狀況、法制、人權狀況、國際形象和地位等方面,是否能令港人產生自豪和認同感。
資料五
‧港人對中國政府和香港政府的信任態度,亦能夠在港人的身分認同比率上反映出來,兩者關係密切。
資料六
‧雨傘運動爆發後,令年輕一代對「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增加,生出要保護香港這個「家園」的強烈歸屬感,令本土身分認同感和自主意識上升。
涉及單元及主題
單元:今日香港
主題:身分和身分認同
探討問題(按教育局指引):
‧香港居民在何等程度上視自己為本地市民、國家公民和世界公民?他們的身分認同是如何形成的?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如何受到對自己身分認同的影響?
‧香港居民的本地、國家和世界不同層次的多元化身分之間有甚麼關係?
‧對香港居民來說,多元化身分有甚麼意義?為甚麼?
相關概念
‧身分認同 Sense of identity
‧國民身分認同 National identity
‧公民身分 Citizenship
‧本土身分 Local identity
‧多元身分 Multiple identities
‧社會身分認同 Social identity
‧世界公民 Global citizenship
多角度思考
1.試根據圖表一及二,說出港人在身分認同上有哪些顯著特色?
建議思考方向:
‧圖表一展示出18年來港人對身分認同的取態,顯著變化發生在哪幾年?當時香港社會發生了甚麼重大事件或政治變化?這些事件和港人的身分認同有沒有影響?
‧留意圖表中自覺是「香港人」和自覺是「中國人」的比率,多年來有甚麼變化?
‧圖表二數字顯示哪個年齡層的港人比較認同「香港人」的身分?哪個年齡層比較認同「中國人」的身分?這是甚麼原因?
2.你認為中國近年的經濟發展,多大程度上影響了港人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
建議思考方向:
‧中國的經濟發展令國力增強,與此同時,有否帶來足以令人自豪的大國形象?
‧「中國人」身分認同的意義是甚麼?這些意義主要和經濟發展有關嗎?
‧港人心目中的「中國人」形象,除卻經濟,近年主要還受哪些因素影響?
3.你認為政府應否大力加強港人的國民身分認同感?
建議思考方向:
‧過去哪些事件曾體現出港人對國家民族的感情?這些事件和國民意識有何關係?
‧國民身分認同感可以透過教育或活動灌輸嗎?數量愈多愈有效嗎?抑或會有反效果?
‧港人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感偏低,會對社會發展有何影響?
載自2014年12月3日《星島日報》《S-file通識大全》

